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芬兰关节置换登记系统的资料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翻修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1990年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共录入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统计止点,对上述完整材料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因素分析中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及模型诊断。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置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置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置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及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预测生存率的其他重要指标有第1次翻修的年份及翻修原因。结论预测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及其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减少关节活动量,加上医师不主张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得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应用单一翻修假体系统行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骨性关节炎与炎症性关节炎的临床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对比。方法1994至2000年间,共69例患者71膝在芬兰坦配雷大学医学院医院应用翻修假体TCⅢ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56膝为女性,16膝为男性,平均年龄69.1岁(36~8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9年(3.0—10.2年);16膝为炎症性关节炎,55膝为骨性关节炎,初次手术和翻修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6.8年。临床评估参照KSS评分系统,再次翻修、截肢和死亡视为随访终止。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年和最终随访时的膝关节总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疼痛评分、行走评分及上楼评分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23例假体周围有无症状性骨吸收线,但是关节均无明显结构上的松脱。并发症包括4例术后感染,1例髌骨疼痛综合症,1例髌腱断裂。以再次翻修作为终点,假体5年生存率为95%,8年生存率为94%。最终随访时,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各项数据比炎症性关节炎患者稍好,但统计学分析结果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炎症性关节炎会导致患者韧带松弛,容易感染,骨质破坏,一般情况较差,但是其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疗效与骨关节炎相接近。  相似文献   

3.
JESSH.  LONNER  JEFF  G.  JASKO  ROBERT  E.  BOOTH  JR.  关振鹏 《骨科动态》2007,3(2):78-83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4.
全髋置换术和初次全膝置换术后并发异位骨化(HO)的报道较多,尚无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研究报道。研究旨在确定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对1993年至1997年间15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中135例(女性72例,男性63例)进行了24~48个月(平均30个月)的随  相似文献   

5.
s.  BHAN  R.MALHOTRA  E.  KRJSHNA  KIRAN  SOURAV  SHUKLA  MAHESH  BIJJAWARA  曹沛宏 《骨科动态》2006,2(1):14-19
背景:低接触应力旋转平台(活动衬垫式)和Insall Burstein-Ⅱ型(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独立的长期稳定性已有报道,但我们尚未见有关这两种假体的中长期随访及对比性研究。 方法:对32例双侧膝关节畸形和术前活动范围均相似的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患者同意一侧膝关节行活动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膝关节行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6年,使患者、医生和观测者的相关干扰降至最小,对两种假体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和X线片结果、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好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然而,对患者在膝关节协会评分、屈曲范围、主观表现或髌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发现活动衬垫式假体比固定衬垫式假体更好。X线片显示两者在假体排列上没有差异。两例使用活动衬垫式假体的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衬垫脱位而需要早期翻修,另1例因深部感染而进行关节融合。 结论:我们发现中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活动衬垫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不比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更多的优点。活动衬垫式假体发生假体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性应给予重视,在发生脱位后要早期进行翻修。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及患者低龄化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 ,仅美国每年就有 2万多例患者需行全膝关节翻修术[1] ;据统计 ,翻修率为 5 %~ 10 % [2 ,3 ] 。翻修时往往由于骨缺损、关节周围软组织及韧带平衡失调、关节力线不正等原因 ,所以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研究表明 ,普通假体并不完全适合人工膝关节翻修 ,为了提高全膝关节翻修的效果 ,已经研制开发出翻修假体系统 ,包括各种厚度的楔形金属垫块和不同长度和粗细的股骨和胫骨假体柄组件、特制假体以及同种异体骨制成的全膝假体等。然而 ,通过严格病例随访和分…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手术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本文从分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入手,着重介绍了翻修手术的指征、术前评估、手术暴露、骨缺损的分类及相应的修复方法、假体选择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体会.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2例(14膝)TKA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清创加自制含抗生索骨水泥植入,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其中10例12膝治愈,1例再次行二期置换后治愈,1例因软组织条件太差致感染无法控制截肢.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效果确切,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9.
钱文伟  翁习生 《骨科动态》2007,3(3):153-161
引言 假体周围感染一直是全关节置换术后最具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尽管近20年来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的下降,但假体周围感染仍是关节置换术后继假体松动之后的第二大并发症.文献报道,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为1%--4%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为1%左右5,60而关节翻修手术后的感染率则显著增高,据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对5例(5膝)TKA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行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术:一期清创后,置入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使用6周敏感抗生素,停药后连续2次穿刺培养细菌阴性,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逐步下降至正常后行二期假体置换,并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5例均获平均随访20(3~36)个月,均无感染复发。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60)分提高至术后6周的78(65~84)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2(65~88)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86°(60~100°)。结论二期假体翻修置换可以彻底清除感染灶,并使膝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是治疗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目前许多研究报道TKA术后10~15年的患者满意度及假体生存率均高于90%。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术后早期效果不令人满意,术后2~5年内即出现失败,需要进行翻修手术。TKA术后早期失败原因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手术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99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有入院行膝关节翻修的病例。于病案科进行电脑检索,检索词条为出院诊断"疼痛"或"翻修"或"松动"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排除重复住院、非膝关节翻修手术以及资料丢失病例,并进一步排除其中诊断膝关节感染,以及关节液或关节组织培养阴性,但关节液呈脓性并按膝关节感染处理的病例后,共18例患者入院行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根据感染性翻修的病因进行分组,总结各组翻修手术处理方式,分析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间隔时间、翻修前后关节力线及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评估。鉴于所收集病例数较少,翻修手术与初次TKA的间隔时间以及翻修前后的关节力线主要进行描述分析;翻修前后的关节功能KSS评分为计量资料,先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例(20膝)患者入院行非感染性膝关节翻修术。翻修病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膝[50%(10/20)],其中1膝翻修部分置换了胫骨侧假体,其余9膝均行全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僵直5膝[25%(5/20)],均行手术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1膝);初次置换术后出现垫片脱位有2例[3膝,15%(3/20)],均行垫片置换手术;关节腔异物1膝[5%(1/20)],行膝关节后路异物取出术;髌骨外翻半脱位1膝[5%(1/20)],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紧缩术。翻修术后66.7%(4/6)膝关节力线得到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KSS评分平均为(79.1±2.8)分,较术前(56.4±9.9)分改善(t=-7.329,P0.05)。结论导致膝关节无菌性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0%)。针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僵直等问题,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能够有效地恢复关节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陈宜  吴宇黎  符培亮 《骨科》2011,2(3):166-168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nthroplasty,TKA)手术量的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翻修手术也开始增多[1],而对于初次置换髌骨假体的患者,假体的处理成为翻修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那些骨量丢失严重的病例的使用方法仍有争论。目前国外有关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髌骨处理的研究报  相似文献   

14.
夏冰 《骨科动态》2005,1(4):167-173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髌骨表面置换仍有争议。我们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评估应用这一技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搜集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施行与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有意义的结果包括:再手术的例数、术后膝前疼痛的出现以及各种膝关节功能指数的改善。 结果:共分析了10项1223膝的研究结果。在术中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研究结果中(研究间异质性评价,p〈0.01;Ⅰ^2=60%)再手术风险减少了4.6%(95%可信区间,1.9%~7.3%),意味着施行22例髌骨表面置换(95%可信区间,14~52个髌骨)才能防止1例再手术。髌骨表面置换使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绝对风险减少了13.8%(95%可信区间,6.4%~21.2%),意味着施行7例髌骨表面置换可防止1例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对膝关节各种指数的改变仅有4项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定量分析资料;基于这4项研究,膝关节评分平均数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标化均数差值为0.03;95%可信区间;-0.50~0.56)。 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髌骨表面置换降低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和出现膝前疼痛的风险。尽管研究资料的数量有限,但本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原因,并观察单纯髌骨假体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2例 (30膝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而行单纯髌骨假体翻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假体均为同一类型的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假体,以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置换髌骨。应用膝关节 KSS评分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的临床转归。结果髌骨假体失败时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 26~ 96个月,平均 62.3个月,主要症状有金属摩擦感 (80% )和膝关节疼痛 (70% )。术中发现 23膝 (76.7% )聚乙烯完全磨损、金属底座外露; 9膝髌骨倾斜或半脱位; 2膝完全脱位。 30膝均成功施行骨水泥全聚乙烯髌骨翻修术,随访时间 24~ 81个月,平均 42.5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可独立行走活动,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3分( 27~ 88分)增加至 87分( 60~ 100分);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平均 91°增加至 99.5°。结论 (1)金属底座髌骨假体早期失败率较高; (2)髌骨位线不良和异常滑动轨迹是导致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诱发因素; (3)单纯髌骨假体翻修可获满意的临床结果,其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相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是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翻修的最常见原因,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后翻修的第3大原因,总体发生率介于1%~3%之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用自制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假体治疗后二期再翻修的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4月间,采用二期再翻修的处理方法治疗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患者。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7~73岁,平均65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并置入自制可以活动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术后即可早期活动并可以完全负重。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治愈后再置入翻修假体。结果本组6例Ⅱ期再置换患者中,经二期翻修后随访2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95°,(SS平均评分为73.5分,无出现感染复发。在使用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期间,2例患者不需要任何帮助行走,另外4例需要手仗帮助行走。但关节活动度均满意,平均为80°。结论采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临时替代假体可以成功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在间歇期能够保留关节活动度,为二期再置换假体提供方便彻底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日出版。2009年8月刊的中心主题为:计算机导航在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和假体设计与材料;2009年10月刊的中心主题为: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2009年12月刊的中心主题为: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9.
随着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及,关节置换的数量日益增加,据统计目前美国每年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超过500000例。不可避免的,膝关节翻修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松动、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是造成翻修的常见原因,多数翻修病例会伴有骨量的丢失和不同程度的骨缺失。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及患者年龄的降低,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全膝关节翻修病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仅美国每年就有 2万多例患者需行全膝关节翻修术 [1]。据统计,全膝关节翻修率约占全膝关节置换总数的 5%~ 10% [2,3]。 全膝关节翻修在技术上比全膝关节置换更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