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全身骨显像剂注射方法对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全身骨显像患者采用不同注射方法注射显像剂对放射性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行SPECT全身骨显像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抽回血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头皮针注射法,显像前2~3h两组均注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作为显像剂,剂量20mci(740MBq),体积0.5ml。A、B两组注射后均立即用Χ-Υ辐射仪测量注射器及针头内残留放射性药物的残余辐射量,用活度计测量残留放射性药物的残余放射性活度,并记录静脉注药时间。结果研究组注射后注射器内的残余放射性活度及残余辐射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抽回血注射法与头皮针注射法相比,既减少了注射器内放射性药物的残留量和残余放射性活度,保证了成像质量,也缩短了注射人员接触射线的剂量和时间,有利于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99Tcm-MDP骨显像对复合骨移植进行监测,并与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进行对比,以探讨骨显像对评价移植骨成活的价值.方法将12只杂种犬制备成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2、3、4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全身99Tcm-MDP骨显像.利用ROI技术,计算两组动物植骨区与对侧健肢的放射性计数和摄取比值.结果 X线示实验组较同时期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新骨形成明显.组织学检查: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异体骨-宿主骨结合端、异体髓腔内壁及哈弗管内的骨吸收、成骨活动更活跃.骨显像: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骨代谢活跃,骨显像结果与组织学变化规律相似,均为术后1、2个月活跃,于第2个月达高峰,第3、4个月呈下降趋势.结论 99Tcm-MDP骨显像与组织学结果吻合,但更具连续性而便于自身对照,与X线片相比更具直观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显像受检者饮水开始时间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公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住院骨显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于注射骨显像剂前1 h开始饮水1 000 ml,后者予注射骨显像剂后2 h饮水1 000 ml,均1 h内饮完。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12 h、24 h的7个时间点,距受检者正面0.5 m、1 m、2 m、3 m处4个距离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2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2.5 μSv/h时所需时间及距离。 结果 两组在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的5个时间点、距受检者0.5 m、1 m、2 m、3 m处,试验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为2.5 μSv/h所需的时间和距离。两组图像质量均比较满意,达到诊断标准。 结论 骨显像受检者在注射前1 h饮水1 000 ml可以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显像剂的排泄,降低注射后6 h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护理人员可利用测量结果来指导患者、家属及公众的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4.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实验室检查、临床骨髓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做了SPECT全身骨显像和X线检查,其中7例做了CT扫描.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病变部位以肋骨、腰椎、胸椎、头颅骨为最多,其次为肩胛骨、骨盆、四肢骨、胸骨和锁骨等,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呈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和多发性浓聚合并放射性稀疏减淡或缺损区,CT或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结合X线、CT检查不失为诊断骨髓瘤的一种辅助方法.SPE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化疗疗效的监测和预后评价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99Tcm-MDP与18F-FDG显像对转移瘤探测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 99Tcm-MDP、 18F-FDG显像,以探索两种显像在检测转移瘤方面的能力与特点.方法对43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及1例结核患者在1个月内,分别进行 99Tcm-MDP、 18F-FDG显像.结果对骨转移瘤 99Tcm-MDP与 18F-FDG检出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7%、77%,67%、91%,73%、82%. 18F-FDG对恶性肿瘤转移灶的总检出灵敏度(包括骨及骨外)为84%,较 99Tcm-MDP高出7%.结论 18F-FDG较 99Tcm-MDP对骨转移瘤更具特异性和准确性,因能发现早期骨外的软组织转移灶,故病灶隐匿者可先行 18F-FDG显像;由于二者对骨转移瘤检出灵敏度相同,且 99Tcm-MDP全身一次成像方便,故欲知有无骨转移瘤时,仍为一种准确经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前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表现特征和变化,探讨骨显像在MM骨病诊断和疗效评判中的应用。方法研究86例MM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并与X线摄片结果对比观察,治疗中动态监测全身骨显像变化。结果86例患者用骨显像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的阳性率为97.7%,共发现病灶447处,脊柱、肋骨最易受累。其中87.7%骨显像异常表现为放射性浓集:肋骨多为多处点状放射性浓集,脊柱为多处条状放射性浓集。12.3%病灶为放射性减低。骨显像比X线摄片发现病灶多,其与X线摄片发现病灶的符合率为45.3%。治疗监测:缓解期患者有74.3%(26/35例次)可见原病灶放射性浓集程度减低,检查13例次进展期MM骨显像示病灶数增多。结论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对M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MM疗效的动态观察具有监测意义,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可作为MM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常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估算放射性药物99mTc-MDP和99mTc-植酸钠在生理状态下,对人体主要器官和全身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方法:对6例正常人进行SPECT平面配对显像,在各时相的全身图像上,对应主要组织器官设置多个ROI,以自行设计软件进行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估算。结果:99mTc-植酸钠主要累积在肝和肠内,肝和肠的辐射吸收剂量较高,99mTc-MDP所致的器官辐射剂量以骨骼和膀胱的吸收剂量最高,肾脏次之。结论:本研究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53号出版物公布的结论相近,检测及计算方法可靠,为临床合理应用上述两种放射性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透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X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检查中12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两种注射方法对实际注入剂量准确性和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注射操作者受辐射时间的差异,探索适宜的注射操作方法,以提高显像质量,做好注射工作的辐射防护。方法选取进行PET-CT检查的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检查前注射18F-FDG,剂量(7.2±0.2)mCi,体积0.5ml。实验组采用间接注射法,对照组采用直接注射抽回血再注射法。分别测量注射后注射器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记录注射操作人员完成每例注射直接接触18F-FDG时间。从PET-CT采集图像观察记录受检者皮肤有无放射性污染及皮下血管外漏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操作人员直接接触18F-FDG时间、药物皮下血管外漏和皮肤放射性污染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而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均较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注射法注入剂量精确、方法稳妥,利于显像检查和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剂99mTc-HYNIC-TOC在正常小鼠体内分布、荷瘤裸鼠显像、异常毒性及估算人体医学内照射剂量。方法将本科室自主标记的99mTc-HYNIC-TOC 0.2 mL/100μCi注射于小鼠尾静脉,并于给药后0.5、1、2、4、6 h取血处死,检测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另进行安全性与毒性实验。将各相应脏器每克百分注射剂量(ID%/g)数据转化到人体脏器百分注射剂量,利用OLINDA/EXM软件计算各脏器及全身的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建立荷瘤AR42J裸鼠,经尾静脉注射0.2 mL活度为1 mCi99mTc-HYNIC-TOC后,分别于2、4 h行小动物SPECT/CT显像,数据经处理后勾画感兴趣区(ROI)并计算肿瘤与非肿瘤(T/NT)放射性比值。结果该显像剂血液清除快,本底低,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注射2 h后,肿瘤组织即有明显的放射性摄取,T/NT达7.1,显像效果最佳。人体内照射剂量估算结果显示,小肠对99mTc-HYNIC-TOC的吸收剂量最高,为6.40E-03μGy/MBq,全身有效剂量为4.59μSv/MBq,对全身各主要脏器的辐射剂量均较小。结论 99mTc-HYNIC-TOC人体应用安全,无毒性,是非常理想的生长抑素受体阳性肿瘤的显像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骨外软组织异常摄取的规律以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 966例99Tcm-MDP骨显像,识别当中的骨外软组织显影,并比较性别、年龄、级别、部位和器官各分类中组间的差异并探讨骨外软组织显影的原因.结果:5 966例骨显像检查病例中,骨外软组织异常核素显影共212例(3.5%),其中173例经组织病理学或者临床诊断证实异常核素显影病灶为恶性肿瘤(81.6%);骨外软组织显影主要分布于乳、肺、肝,共153例(72.20%).其中133例异常核素显影病灶(86.9%)为恶性肿瘤显影;骨外软组织恶性肿瘤异常核素摄取显影的患者年龄、性别、主要分布部位、器官与显影级别分组行x2检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99Tcm-MDP骨显像检查出现的骨外软组织异常摄取显影灶,主要分布于乳腺、肺脏与肝脏;多数为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少数为良性病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软化症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探讨骨显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软化症患者的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以1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的骨显像为对照组,比较两种疾病在影像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结果9例骨软化症患者(OM组)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整体表现为严重骨质疏松征,颅骨普遍性放射性摄取增高,脊柱及四肢长骨皮质对称性放射性摄取增高,肩、骶髂、髋、膝、踝等关节部位对称性放射性摄取增高。9例患者均有不同部位的假骨折;5例患者出现“串珠肋”表现;7例患者胸椎下段及腰椎条状放射性浓集;2例患者长骨骨骺出现对称性线状放射性摄取增高。而1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全身骨显像均表现为典型的代谢性骨病或超级影像。两组生化指标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身骨显像可作为诊断骨软化症的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能更灵敏、全面地探测假骨折部位;结合患者的影像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助于与肿瘤性疾病和其他类型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详细询问病史及合并疾病有助于明确骨软化发生的原因及后续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静脉血管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4月、2012年5~8月、2012年9~12月我院行肾动态显像时分别在手背静脉、腕部静脉、肘部静脉注射显影剂,静脉穿刺成功,注射部位无显像剂漏出的380例患者。比较手背部组(129例)、腕部组(134例)、肘部组(117例)弹丸式注射的成功率,探讨血流灌注图质量。结果:3组弹丸式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者血流灌注图可见腹主动脉区放射性浓聚影,腹主动脉ROI时间-放射性曲线高尖放射峰;失败者血流灌注图像腹主动脉区未见放射性浓聚影,腹主动脉ROI时间-放射性曲线未形成放射峰,曲线先升高后呈平台样缓慢上升。结论:腕部及手背部静脉可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当肘部静脉适合穿刺时,仍以肘部静脉注射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骨显像中软组织异常摄取骨显像剂的临床意义.方法:受检者常规行99Tcm-MDP的32例患者骨显像结果与其手术病理和(或)cT/MRI等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软组织异常摄取99Tcm-MDP的临床意义.结果:1 655例住院患者骨显像中软组织异常摄取骨显像剂32例(占1.93%).单侧锁骨上局灶性显影3例;肺部显影9例,其中双肺弥漫性显影1例,单侧弥漫性显影5例,单侧局灶性显影3例;肝弥漫性显影2例:乳腺显影13例,其中双侧乳腺弥漫性显影3例,单侧乳腺弥漫性显影7例.单侧乳腺局灶性显影3例:肌肉软组织及皮下显影4例;腹部局灶性显影1例.结论:99Tcm-MDP骨显像骨外软组织的异常摄取主要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应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临床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肾动态显像当日进行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图像质量及患者的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检查申请中既有肾动态显像又有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成年患者53例为观察组,常规接受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2 h后,再注射99Tcm-MDP,按骨显像流程接受全身检查;另选取53例仅接受骨显像检查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于注射99Tcm-MDP后即刻、30 min、1 h、2 h、4 h、6 h、24 h观察患者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骨显像图像质量,统计图像质量优良率。测量骨后位像T12、L4、髂嵴、肱骨中段、股骨中段和髂骨上2 cm处软组织的放射计数,计算各部位靶/非靶比值(T/NT)值;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肉眼观察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0.57%(48/53)、92.45%(4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 > 0.05)。两组间T12、L4、肱骨中段、股骨中段T/N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髂嵴T/N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5)。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同日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关牵张成骨传统的新骨生长形态观察方法如超声、X 射线、CT文献报道较多,但有关核素监测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经皮注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促进牵张间隙成骨的可行性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其的早期监测作用.方法:将20只日本大耳白兔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右胫骨中下段造成20 mm的骨缺损,干骺端截骨.7 d后延长,1 mm/次、1次/d.造模前实验组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诱导成骨.延长达靶位点后,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射自体干细胞悬液,并同时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而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核素骨显像监测移植后2,4,8周时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放射性骨显像99Tcm-MDP注入3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可见显像剂明显沉积于牵张间隙区,均较对侧健性部位显影强.骨骼、肾及膀胱显像清楚,骨/软组织的对比度清晰,各组均可见大关节及肌腱附着处有对称性放射性增高区.两组在2,4周时牵张间隙放射性聚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核素浓聚变弱,但两者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结果说明经皮注射移植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能够促进牵张间隙成骨能力,缩短成骨时间.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早期修复过程有比较灵敏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放射性浓聚影“热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常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同时行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同机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131例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34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6.0%;9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例数的71.7%;3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占总病例数的2.3%。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不仅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位置、形状密切相关。明显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对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50例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骨密度正常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和99mTc-MDP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部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的腰椎和股骨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腰椎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可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其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99Tcm-MDP血流、血池及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与无菌性假体松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9Tcm-MDP血流、血池及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采用视觉分析法,并与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血红细胞沉降率及术后病理等对照.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以单纯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骨-假体弥漫性放射性浓聚诊断为关节感染,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0%、77.78%、78.6%;如以血流或血池相任意阳性结合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阳性诊断关节感染,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88.89%、92.9%.结论: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可以对假体松动和感染的具体部位进行精准定位,99Tcm-MDP血流、血池结合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和感染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99mTc-MDP全身骨显像在不明骨痛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不明原因骨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47例患者经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阳性41例,阳性率为87.23%。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显像阳性5例(71.43%),12例骨转移瘤显像阳性10例(83.33%),8例多发性骨髓瘤显像阳性7例(87.50%),6例骨结核显现阳性4例(66.67%),14例骨良性病变显像阳性14例(100.00%)。结论:99mTc-MDP全身骨显像在不明骨痛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乏氧显像剂99Tcm-HL91和肿瘤阳性显像剂99Tcm-MIBI诊断S180恶性纤维肉瘤的可能性。方法:11只S180恶性纤维肉瘤小鼠模型经尾静脉注射99Tcm-HL91后,取其中5只,分别于注射后1/6、1、2、4和6小时行全身平面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不同时相的肿瘤/健侧肌肉、头部、胸部、腹部的放射性比值。另6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注射后1小时和6小时处死,取血、肌肉、肿瘤,称重并测量放射性,计算单位重量的肿瘤/血(T/B)、肿瘤/肌肉(T/NT)放射性比值。再取5只S180小鼠经尾静脉注射99Tcm-MIBI,于注射后1/6小时和2小时行全身平面显像,用ROI技术计算肿瘤/健侧肌肉放射性比值。结果:99Tcm-HL91显像组1~6小时肿瘤部位均显示清晰,肿瘤/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小时时与1小时相比差异显著(P<0.01)。肿瘤与头部、胸部也有较高的对比度。99Tcm-HL91解剖组1小时时T/NT、T/B分别为1.501±0.467和1.256±0.308,6小时时T/NT、T/B分别为6.377±1.296和3.633±1.140,两组差异均显著。99Tcm-MIBI显像组的肿瘤部位显示不清晰,1/6小时和2小时的肿瘤/健侧肌肉的放射性比值无差异(P>0.05)。99Tcm-MIBI显像2小时时的肿瘤/肌肉放射性比值与同期99Tcm-HL91显像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99Tcm-HL91可用于软组织恶性肿瘤乏氧显像诊断,比99Tcm-MIBI具有更高的显像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