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职业防护措施和健康监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39家企业作业岗位进行噪声强度测定,对调查企业1 004名接触噪声作业的工人和217名无接触噪声作业史的职工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结果作业岗位噪声检测合格率为45.01%,作业工人8小时等效声级合格率为60.66%;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率为1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高频听力损失率为14.34%,明显高于语频听力损失率的2.79%;男性工人听力损失率为18.40%,明显高于女性工人的10.56%;听力损失率呈随着工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结论万州区企业噪声检测合格率较低,工人听力损失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性别和工龄是影响听力损失的相关因素。因此,应加强作业场所噪声治理和工人的个体防护。认真搞好工龄长和男性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预防和控制职业性噪声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重点行业的作业工人噪声强度暴露水平和听力损失的现状,为有效防控噪声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5至12月,根据《北京市2021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内容,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全市16区选取北京市4个重点行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为本次研究对象。对4个重点行业的重点岗位的噪声暴露强度进行现场检测,并从《职业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中导出重点岗位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检查结果。采用二水平的logistic回归对听力损失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企业125家,噪声强度超标率为14.6%。重点行业之间噪声强度的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2,P=0.032)。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听力损失率最高,为4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相比,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业工人发生听力损失较高(P=0.001,OR=5.0,95%CI:2.1~12.0)。与<30岁年龄组的作业工人比较,30~50岁和>50岁组发生听力损失的风险增加(P<0.001,O...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某钢管制造企业劳动者噪声暴露及听力损失情况,探讨该行业作业场所噪声特点、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选择某钢管生产车间106名工人进行8 h个体噪声暴露测量和纯音听力测试。结果高频听力损失率28.30%;同一车间不同岗位间LAeq.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与吸烟、累计噪声暴露量(CNE)以及高频焊接工种有关。结论钢管制造行业噪声呈非稳态形式;采用CNE衡量作业人员的噪声暴露更合理;合理的设备和岗位布局可降低生产性噪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船舶工业企业噪声危害特性、分布、危害程度和劳动者听力损失情况,为企业开展噪声治理及指导劳动者进行听力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3家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采用与技术人员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座谈的方式,了解生产工艺和基本情况,并对作业场所开展现场调查和个体噪声暴露剂量检测、频谱分析,对主要接触噪声的岗位工人进行纯音听力测试。结果船舶工业企业接噪岗位多,在检测的17个岗位中,除轮机检验工外,其余岗位个体噪声暴露剂量均超过85 d B(A),其中打磨工和冲砂工最为严重,其个体噪声暴露剂量达100 d B(A)左右,类型主要是高频噪声;主要接噪岗位工人的听力损失比例较高,达26.96%,其中打磨工和冲砂工的听力异常比例分别达37.88%和38.42%,且随着接噪工龄的增加,听力异常者比例不断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船舶工业企业的噪声危害分布广、程度重,应及时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听力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秦皇岛地区噪声暴露下作业人员听力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5月在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秦皇岛地区9家企业中合计914名噪声作业人员,根据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相关规范与要求确定检查项目,对作业人员进行纯音听阈检测,采集相关人员基本信息,对检测数据及信息资料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健康检查发现,噪声暴露下存在听力损失的作业人员有266例,总检出率为29.10%;工龄1~5、6~10和10年作业人员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21.63%、31.94%和35.9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失检出率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是否采用防护措施、工龄、外伤、噪声状态及噪声是否超标8个因素的影响,将8个因素进行赋值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工龄6~10和10年、噪声指标超标是听力损失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防护措施则是听力损失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秦皇岛地区噪声暴露下作业人员听力损失发生率较高,相关影响因素中工龄6~10和10年、噪声指标超标是听力损失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防护措施则是听力损失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应强化企业噪声监管工作,重视健康检查,加强作业人员的防护措施与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时发现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噪声性听力损失,为企业噪声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自贡市1 042名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收集和测量各岗位噪声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防护水平、暴露水平和工龄噪声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听力损失、高血压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在1 042名噪声作业人员中检出疑似职业病21人,占2.0%;职业禁忌证84人,占8.1%;听力损失247人,占23.7%;高血压166人,占15.9%;心电图异常102人,占9.8%。不同性别噪声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听力损失和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职业禁忌证和高血压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听力损失和高血压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噪声暴露水平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听力损失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工龄噪声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听力损失和高血压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噪声引起员工听力损失无性别差异,且随着工龄增长,听力损失发生风险增加,在不能实施有效的源头控制措施时,个体防护措施是控制噪声危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噪声作业工人个体防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噪声作业工人实施个体噪声防护后对听力的保护效果.方法 对某火力发电厂184名实施个体防护的噪声作业工人连续进行3年纯音听力监测,测试0.5、1.0、2.0、3.0、4.0、6.0kHz 6个频率的阈值,听阈测试结果与上年度比,阈值≥10 dB(HL)为听力损失变化阳性.比较3年间听力损失检出率及听力损失变化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语言频段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6%~2.2%,发生工龄均>15年.3年间高频段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68.5%、66.3%、63.6%.不同工龄高频段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工龄>15年组明显高于15年以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个体噪声防护后,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发生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上年度比较,阈值下降率最高,为16.3%、17.9%;听阈值提高率也最高,为18.5%、19.6%.P50、P90统计值提示,6.0 kHz处不仅是听力损失主要频段,也是听阈偏移易变频段.结论 个体噪声防护用品的使用可有效地遏制噪声性听力损失随接触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对保护工人的听力有明显的效果.如间断或偶尔使用护耳器仍然可以导致渐进性听力损失;反之,可使听力损失有所恢复,尤其表现在听力阈移较大的4.0和6.0 kHz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准确评价工作场所中使用个体听力防护的噪声接触人群的听力损失。方法对50家企业的3 432名接触噪声工人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并对50家接触噪声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结果50家噪声接触企业进行职业流行病调查显示噪声强度(92.1±4.9)dB,累积噪声暴露量(CNE)为(103.43±6.66)dB(A).年;在3 432名接触噪声作业人员的听阈检查中,高频损失1 272人(37.06%),语频损失133人(3.88%);高频和语频损失的发生率随累积噪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发生率与CNE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论高频和语频的发生率随累积噪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噪声岗位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探讨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重庆市2 130名噪声岗位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资料,按其是否接触噪声分为对照组及噪声暴露组,综合分析两组人员血压、心电图、肝功能及听力损失等情况。结果噪声暴露组听力损失类型分析显示,暴露组听力异常的485例中,双耳高频平均听力下降145例,占29.90%;语频听力下降61例,占12.58%;语频、高频听力下降5例,占1.03%。噪声暴露组血压(30.28%)、心电图(25.10%)、肝功能(26.22%)及听力(49.29%)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人员听力损失以双耳高频平均听力下降及语频听力下降为主。随工龄的增长,血压异常检出率(χ~2=12.31)、心电图异常检出率(χ~2=16.24)、肝功能异常检出率(χ~2=9.47)及听力异常检出率(χ~2=13.33)略呈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职业噪声暴露可对血压、心电图、肝功能及听力等造成损害。相关岗位作业人员应加强个体防护,并做好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590家企业26 426名接触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接触粉尘和噪声、工龄长、企业规模小、年龄大、男性是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企业应采取措施降低工作场所噪声声级水平,加强个体防护,以降低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