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充血性心衰也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对慢性充血性心衰开展了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移植使心衰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由于条件所限,药物治疗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医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有独特的优势,在控制疾病恶化、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001—01—2009—01,笔者采用抗心衰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240例,疗效较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以肺循环或体循环阏血,器官、组织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目前心衰的病因越来越多,发病症状也越来越隐蔽,故其治疗方法亦有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心衰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亦越来越年轻化。近年来,随着对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心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对中医治疗心衰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手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一直是心血管领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心衰的分期既是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也是疗效评价的基础。中医认为,心衰从发病缓急上存在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稳定期,慢性稳定期又存在着早、中、晚期的进展性,但是中医对心衰分期存在很大的瓶颈:(1)由于缺乏对各期的明确界定,这种分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限制了中医药防治心衰疗效评价的一致性;(2)中医强调以症状为主的心衰分期模式无法识别无症状的心衰风险期和心衰前期,容易错过最佳干预节点,无法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优势。因此,笔者提出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衰的分期定义,建立中西医病证结合、宏观症状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心衰分期诊断模式,对心衰各期进行明确界定,以有效指导中医临床分期治疗。针对心衰发病的复杂性、进展性和变化性,建立人工智能的整合中西医结合系统信息的心力衰竭预测模型,用于心衰分期诊断、指导心衰用药和评价心衰预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则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斌 《光明中医》2011,26(6):1296-1298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近10年来随着对心衰病理机制的不断探讨,中医对该病治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石洁 《江西中医药》2008,39(5):75-78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近10年来随着对心衰病理机制的不断深化,中医对该病治法也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春玲 《江苏中医药》2012,44(10):10-11
舒张性心力衰竭又被称为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或收缩功能保留的心衰,在心衰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0%~71%。既往中医对舒张性心衰的认识是包含在慢性心衰的认识中的。《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大腹,上为喘乎,不得卧者,标本俱  相似文献   

7.
马丽  蒋梅先 《中医杂志》2006,47(10):733-734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对心衰的病因病机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心肾同治说、少阴相关说、痰瘀互阻说、五脏相关说等,对心衰的治疗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延缓心衰的进程、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卓著,但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不免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对终末期心衰仍无理想的疗效,疗效观察多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而中药的独立作用疗效如何无法评定,心衰仍是无法逆转的渐进性的病理过程,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等,其原因何在?这正是许多临床医生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将我们对此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请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籍中的经典著作,对心力衰竭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它率先提出了"心水"的概念,较为准确的论述了心衰的病因病机,较前人有着重大突破。治疗上提出了心衰关乎少阴,水瘀互结等理论是临床上的一大创新,对后世医家影响也很深,也对指导临床治疗心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衰的本质被逐步揭示,心衰时神经内分泌变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探讨中医诊治心衰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利于对心衰"证"的实质性研究.本文综述了慢性心衰的辨证分型、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心功能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研究慢性心衰的现状,探讨心衰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5):853-856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对心衰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却远远不够,使得学者对心衰的中医辨证差异很大,从而影响了中医药的疗效。近年来,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内源性神经激素及细胞因子在心衰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诸多学者也从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方面展开了与心衰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章从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心衰时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和慢性心衰中医证型与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A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现代医学对于心衰的治疗除强调减轻心脏负荷、纠正体内水钠潴留、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等外,也十分强调要稳定心力衰竭的适应机制或代偿机制,即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对心肌的损害,改善心室的重塑。有关心衰的诊断、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取得了很大进步,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威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最终归宿。回顾中、西医学对心衰的认识,两种医学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认知过程,通过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和重复验证,最终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心衰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脏疾病,也是各类心血管疾病通常随病程逐渐发展而出现的终末期阶段,对患者的机体与生活影响极大,且常威胁到患者生命。临床上根据心衰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是否出现异常,将心衰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后者曾被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在心衰患者中约占有40%[1-2]。对该病的治疗用药与方案一直在不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逐步完善,气阳亏虚、血瘀水停为基本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叽20世纪末,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和心室重构理论提出,现代中医尝试通过这一理论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詹文涛教授从五脏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各种类型心脏病病程演进终末阶段的严重综合表现,也是罹病机体生死吉凶转归的关键时期。詹文涛教授从五脏论治本病数十年,疗效满意。笔者不揣浅薄,现总结报道如下。慢性心衰非独心病也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的心衰、心脱、心水、心劳、心痹、心积等病症之  相似文献   

16.
<正>心衰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世界医学界治疗的难题。循证研究让心衰伴室早患者看到曙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心衰伴室性早搏的循证医学研究由张伯礼院士、高润霖院士、张澍教授担任顾问,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目前,随着心血管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使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展为慢性心衰阶段,再加上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对心肌的损害,使慢性心衰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亦居高不下。而目前临床对心衰的治疗似乎很难达到一个质的飞跃,针对目前心衰治疗效果欠佳的现状,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本文报道了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成功案例,使一颗"气喘吁吁"的心脏得以成功平复。  相似文献   

18.
心衰分左右     
<正>前不久,小程的妈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了,同病室的秦阿姨也是心衰,让小程不解的是,同样是心衰,为什么两个人的症状却有很大区别呢?这是因为无论是急性心力衰竭还是慢性心力衰竭,都有会左右心衰之分,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邓铁涛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心衰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对心衰的病机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认为心脾功能失调是导致痰瘀病理产物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方面注重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法治之,并例举病案佐证。  相似文献   

20.
应用硝普钠抢救尿毒症急性左心衰26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内科疾病。近年来,随着尿毒症患者的增多,心血管并发症也日渐增多,其中急性左心衰为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其发生急性左心衰时常伴有明显的高血压,对一般降压药物治疗效果较差,4年来,我们应用硝普钠抢救尿毒症急性左心衰2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