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7—2001年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颈动脉体瘤术前均经B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2例行颈外动脉结扎,1例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部B超、DSA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现代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较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李然  卢向阳  曹罡  董震  杨震 《口腔医学》2012,32(6):351-35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对12例(13侧)采用手术治疗的包裹型颈动脉体瘤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行肿瘤+颈外动脉切除术,1例肿瘤+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颈总动脉吻合,4例(5侧)肿瘤完整从血管表面剥离。结论 充分理解肿瘤生长方式和精湛的手术技巧是将瘤体完整从动脉壁上剥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6例,女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术前行Matas试验2例,7例颈动脉体瘤被单纯剥离切除,2例行包括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1例行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交感神经受累,2例迷走神经受累,3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和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完善检查和准备非常重要,CTA在诊断中具有良好作用。较小的肿瘤可以完整剥除;与颈外动脉包绕紧密的一并切除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包绕紧密难以剥离的可以行人工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10例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经手术治疗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令在13—53岁之间,肿瘤最大体积为7×6×6,肿瘤均发生在一侧,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切除剥离4例,切除肿瘤后血管移植重建颈动脉血运1例,血管端端吻合重建颈内动脉血运1例,部分切除颈外动脉和瘤体1例,瘤体大部切除并结扎颈总动脉3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率。文中还较详细的叙述2例典型病例的治疗经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例颈动脉体瘤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 (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等检查后 ,采用瘤体剥离加受累颈外动脉切除的方法进行手术。结果 瘤体均完整切除 ,术后未发生颅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MRA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手术前准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该病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动脉造影及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影响。方法选择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例于手术前行颈动脉造影及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其余3例不行血管栓塞术。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均采取剥离肿瘤与颈动脉的术式,比较术前行选择性血管栓塞与否的治疗效果。结果7例患者的颈动脉体瘤均为Shamblin Ⅲ型,CT以及三维重建影像能清楚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动脉的关系。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而未结扎颈内、颈外动脉,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术前行选择性血管栓塞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0 mL,手术时间平均为2.5 h;3例未行血管栓塞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 mL,手术时间平均为4 h。术后随访1.5~3年,7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颈动脉体瘤术前行颈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1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1995~2003年期间14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治经验.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13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1例行球囊阻断试验,1例行彩超检查。2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3例行瘤体与颈外动脉一并切除;3例行瘤体与颈内、外动脉一并切除,未做颈动脉重建:3例瘤体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修补术;3例瘤体与颈内、外动脉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重建。其中1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瘤体侵及颅底,行颈内动脉颅内、外动脉搭桥重建。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期1~9a,无复发病例。2例术后1周分别出现对侧偏瘫和失算,均在半年后康复。结论:颈动脉体瘤第一次手术应尽可能采用单纯剥除术:二次手术或恶性颈动脉体瘤需整块切除时,应尽可能行颈内动脉重建,必要时需行颅内、外动脉搭桥,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磁共振影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有:颈总动脉分叉处单发性肿块,并与颈动脉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结论CDFI、DSA、MRA均有明确的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5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25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探讨并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研究1983.1.~2003.1.收治的25例颈动脉体瘤的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后效果。结果 25例中26次手术治疗,3例行肿瘤摘除术,9例将肿瘤从颈动脉窦区完整剥离;7例连同颈外动脉切除,对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部的破口施行修补;7例术中同肿瘤一起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其中1例进行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术前施行了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球囊栓塞,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未发生严重颅脑并发症。结论 综合性检测有利于术前的确诊,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对术前确诊意义重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应尽力争取保留颈内动脉;颈动脉压迫训练效果是肯定的和有效的,颈动脉造影对大脑侧枝循环建立的检查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43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瘤体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情况等.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IS将患者分为2组.分析2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CBT术后发生IS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术后未发生IS的患者(未发生组)相比,IS组(5例,11.6%)的手术时间更长(P<0.001),瘤体直径更大(P<0.001),术中出血量更多(P<0.001),颈内、外动脉损伤更常见(P<0.05).2组间年龄、性别、瘤体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体直径是术后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3,95%CI=1.71~302.12,P=0.018).结论:CBT术后IS的发生与瘤体直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颈内和颈外动脉损伤呈正相关,瘤体直径是术后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手术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35例颈动脉手术,探讨其术前评价方法、手术方式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共进行各类颈动脉手术35例,其中颈动脉体瘤16例、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恶性肿瘤累及颈动脉17例、外伤性动-静脉瘘1例。手术包括颈动脉修补术(7例)、颈动脉结扎或切除术(17例)、颈动脉切除重建术(11例)。术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DSA+暂时性球囊导管阻断(TB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方法评价脑侧支循环状况,术后随访4个月一4年,评价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27例接受颈动脉阻断试验,10例阳性(不能耐受),17例阴性(可耐受)。7例行颈动脉修补,其中1例术后大出血死亡。17例行单侧颈动脉结扎或切除,术后2周内,4例出现脑血管并发症;3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1例颈动脉体瘤术后言语不清,1例术后同侧上肢无力,运动受限,5例自觉头晕。11例行颈动脉切除、重建,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颈动脉体瘤对侧肢体运动不便、言语不清。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移植血管均畅通。结论TBO+SPECT是目前比较可靠的脑侧支循环评价方法。颈动脉结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条件具备时,提倡对颈动脉体瘤或累及颈动脉的恶性肿瘤患者行颈动脉切除重建术。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研究(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案,以提高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我院2 0 0 2~2 0 0 3年收治的3例颈动脉体瘤病例,全部病例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 TA)、经颅多普勒检查(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均在全麻下行外膜下剥离术。结果:3例术前经MSCTA检查均能明确诊断,术后无并发症,随诊8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精细操作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体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对1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确诊。1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行Matas试验7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19例,术前、术中行脑血管多普勒(TCD)监测11例,5例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后4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迷走神经受累,4~8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死亡病例。结论:DSA、CTA、MRI均具有诊断价值。麻醉可采用先清醒局部麻醉,然后改用全身麻醉。术前、术中行TCD监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以及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可确保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处理和主要并发症的防治原则。方法 选择我院1979年~2003年经手术治疗的颈动脉体瘤患者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19~64岁,平均35.7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对其治疗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33例病人行颈动脉解剖、肿瘤剥除26例,行颈动脉体瘤及相应区段颈动脉切除、颈动脉结扎7例。33例病人1例死亡,其余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实可靠的颈动脉压迫训练、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及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是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和支架植入治疗切除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按Shamblin分级分别为I级1例、II级1例和III级4例,肿瘤大小为2 cm×3 cm~5 cm×6 cm(平均3.7 cm× 4.7 cm)。其中直接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2例,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并结扎颈外动脉2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重建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及卒中,出血量为250~650 mL(平均455 mL)。2例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和声带麻痹,经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和药物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效果良好、安全可靠;直接手术切除可能继发假性动脉瘤,而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2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手术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上海交通大 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3~2004年收治的26例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病例,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2·25,中位年龄为36岁;其中2例为双 侧颈动脉体瘤,1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21例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暂时性球囊阻断 试验(TBO)评价,其中6例为TBO阳性。11例行多普勒检查,9例行颈部CT,5例行磁共振成像。26例患者均采用 手术治疗,除切除肿瘤外,其中5例还行颈动脉人工血管重建,4例行颈动脉修补术,1例行颈总、颈内动脉吻合术,1 例切除部分迷走神经。所有病例均预后良好,无脑神经并发症发生,无死亡,随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血管造影 和多普勒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血管造影及TBO检查,进行系 统全面的颈动脉评价,并做好血管重建准备。确诊为颈动脉体瘤后,应尽早手术,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 宜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99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8例颈动脉体瘤和14例神经鞘瘤患者进行CDFI与DS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的CDFI和DSA特征为:颈总动脉分权处单发性肿块,并与其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权角度增大明显,DSA呈高脚杯状改变;神经鞘瘤紧邻颈动脉,颈总动脉分权处角度无改变,瘤体内血流信号不丰富。瘤体使颈动脉向前、外移位。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CDFI及DSA在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surgical resection of a large unfavourable Shamblin type III carotid body tumour (CBT) can be very challenging technically, with many potential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aids in shrinking the lesion, reducing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improving visualization of the surgical field. Preoperativ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stenting aids in reinforcing the arterial wall, thereby providing a better dissection plane. A woman presented to our institution with a large right-sided CBT. Failure of the preoperative 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 (TBO) tes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traoperative preservation of the ipsilateral ICA. A combination of both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and carotid stenting allowed a less hazardous radical resection of the CBT. An almost bloodless surgical field permitted meticulous dissection, hence reducing the risk of intraoperative vascular and nerve injury. Embolization and carotid stenting prior to surgical res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cases with bilateral CBT or a skull base orientated high CBT, and for those with intracranial extension and patients who have failed the TBO t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