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5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45%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发生在护士,发生原因前三位是输液注射结束拔针时、手术和抢救病人时、在处理医用废弃物时。锐器伤和职业暴露后均进行紧急和进一步处理,追踪半年,未发现感染个案。结论增强职工职业暴露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发生损伤和暴露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2.
高玉娥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4):506-507,F0003
目的:总结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发生职业危害的原因,探索防止和减少患者暴力行为致人身危害的方法。方法:调查攀枝花市精神病医院在岗护士146人。结果:语言伤害占86.30%;手攻击占65.75%;脚攻击占58.90%;锐器攻击占10.95%;物件攻击占24.65%;性侵犯占10.95%;其它占5.47%。结论:精神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取决于患者,护士为次要因素,控制症状、增加观察和判断能力,在发生攻击时能有效应对即可减少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关雅欣 《吉林医学》2009,30(24):3301-3301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的频率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其中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人数占首位。有文献表明,护士锐器伤后病毒类疾病的传播几率较大,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0.3%;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感染率达到1.2~10%。因此,制定良好的防护措施,进而较少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是一个丞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医院自行设计表格,对98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职业种类、暴露环节、地点、致伤种类、暴露源病种、处理及随访情况等进行登记、分析.结果: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在护士和医生,分别发生67例和21例,占总发生率的68.36%和21.43%;在手术室和病房发生的职业暴露分别为47例,和34例,占总发生率的47.96%和34.7%;职业暴露致伤种类中锐器污染损伤有71例,占总数的72.44%;有69名医务人员承认有不规范操作行为,占总发生率70.14%;发生暴露后有93例医务人员能进行正确的紧急处理,有95例医务人员进行了及时的报告,同时医院对发生职业暴露人员均及时进行了相应的预防处理和随访工作,至今无一例感染个案.结论:对职业暴露发生的常态化监测、分析,确定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和高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有助于较大程度的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医护人员血源性锐器伤疾病传播的调查分析。方法:选择发生的医护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126例,回顾性分析其职业分布、暴露源分布及处置方法等。结果:126例职业暴露,及时伤口处置及预防等处理后,追踪观察,未发现病源感染者。结论:锐器伤引起的职业损伤多发生在医疗操作中,虽然通过针刺伤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可有效降低损害程度,但仍然会对医务人员造成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6.
刘益萍 《医学与社会》2011,24(12):57-59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探讨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报告的职业暴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共报告职业暴露368例,其中护士180例(48.9%),医生116例(31.6%),工龄〈3年人员发生率最高(87.5%),主要为针刺或锐器割伤(82.1%),最常见的关联操作为手术缝合(22%)、清点和分类锐器(18.8%)及传递锐器(14.9%),暴露后局部处理正确率为42.8%,暴露源以感染HBV为主(53.1%)。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易发生锐器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工龄〈3年)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宣教,规范各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暴露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防护措施,降低血液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通过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在手术室40例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暴露以锐器伤为主31例,占77.5%,血液体液喷溅3例占7.5%,不完整皮肤粘膜接触6例,占15%。40例HBV职业暴露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采取处理措施,经6个月跟踪监测,未发现一例感染。结论手术室护士是易发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能够减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被锐器伤的情况及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医务人员被锐器伤的情况。结果 被调查200医务人员中,163名均被锐器所刺伤,其总刺伤率为81.5%。其中100名护士发生锐器伤95名,发生率95%,50名医生发生锐器伤31名,发生率62.0%,50名医技人员(包括检验、麻醉)发生锐器伤26名,发生率52.0%。结论 树立职业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建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防护流程,教育培训安全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防止发生锐器伤和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耿艳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340-1341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及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占94.45%;科室分布中手术科室占52.27%,重症监护室占27.27%;发生人员护士多于医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2.73%和27.27%;受伤部位以手部刺伤或划伤为主,占95.45%;发生率最高的时机为手术中缝合、传递器械,占29.55%,其次为处理锐器、整理用物,分别占27.27%和20.45%;暴露源中血源性暴露占36.36%。结论针对职业暴露发生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需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好自身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职业危害,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助产士职业暴露情况调查中的低报告现象的原因。以寻求降低助产士职业感染危险性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6名助产士在半年内发生职业感染及上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助产士发生针刺伤或血液、体液污染后,每次都上报的仅占16.1%,大多数时候上报占33.9%,偶尔上报占30.4%,从来不上报占19.6%。结论:低报告现象与助产士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缺陷有关;与医院内无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无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宝安区1993~2009年职业病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近年来职业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993~2009年宝安区所发生的职业病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993~2009年宝安区共发生职业病437例。死亡19例;其中职业中毒340例(77.80%),尘肺病57例(13.0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5例(3.43%)。职业性皮肤病15例(3.43%),职业性眼病6例(1.37%),职业性肿瘤4例(0.91%);职业中毒以三氯乙烯(139例,40.88%)及正己烷(135例.39.71%)高发,苯相关的职业病近年来上升明显,职业中毒多发生在电子、五金、印刷行业;尘肺病近年来明显增多,多发于宝石、五金、建材石场企业。结论在电子、五金、印刷行业应进一步规范使用有机溶剂,须加强对宝石、五金、建材石场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卫生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福田区职业危害分布情况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方法 使用《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用人单位调查表)》,对福田区136家企业进行调查.结果 136家企业以中小型的非国有企业为主,实际从业人数31 011人,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为3 328人;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化学毒物(92/136,67.65%)和物理因素为主(92/136,67.65%);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噪声(84/136,61.76%)、三苯(73/136,53.68%)其他粉尘(48/136,35.29%)和正己烷(21/136,15.44%)最为常见;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落实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结论 福田区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应坚持以引导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行政管理手段,逐步改善辖区企业的职业危害状况.  相似文献   

13.
行为干预对不同人群职业紧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的行为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一般管理人员(15人)、技术人员(19人)、专业人员(36人)共计81例进行职业紧张干预研究.结果①在T分≥60组,任务不适、任务模糊这两个职业任务子项所占的比重大(分别为28.40%、26.85%);业务紧张反应子项所占的比重大(43.31%).②中高层管理人员,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和工作环境子项;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5).③技术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子项;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1).④一般管理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责任感子项;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5).⑤专业人员,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子项;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对不同职业职工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组织、个体)同时结合心理学干预措施,对职业紧张者进行干预,对降低职业紧张确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我国职业病危害现状,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当前的几项主要工作和预防职业病的具体措施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天津市警务人员对性传播疾病(STD)的职业暴露认知和防护意识,比较其与医务人员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天津市警务人员500名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天津市医务人员200名为对照组,完成关于STD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问卷调查,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警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不足,其与血液等体液接触的几率与医务人员相当;警务人员在接触血液等体液后的洗手方式、工作环境的定期消毒、单位组织定期职业防护学习和对STD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方面表现均差于医务人员。结论警务人员存在较高的STD职业暴露风险,对STD的职业暴露认知和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相似文献   

16.
论述我县当前职业卫生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日常监督难以开展、接尘接害工人体检率低、防护设施设备不到位等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其解决方法应侧重加强法制宣传、控制职业危害源头、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等方面,全面防制职业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和问题,结合承德市的职业卫生工作,分析了河北省职业卫生工作现状,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为从源头上提升市级职业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现状,为行为干预提高临床护士职业防护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人情况调查表、职业防护现状调查问卷,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某院临床一线护士137名进行调查,对不同特征的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差异性带入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得分在临床护士是否接受职业防护培训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接受调查的护士的职业防护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深矿井煤矿作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对2478名深矿井煤矿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查体,统计其各查体项目的异常人次率及职业病患病情况。结果所有工人中,检出各类异常者为467人次,检出率为18.8%,且工龄越长,患病危险性越大。不同工种间各项目检查的异常人次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90,P〈0.001)。职业性中暑者21人次,发病人次率为0.8%;职业性尘肺的工人共有3人,占0.1%,患职业性噪声聋的工人共有6人,占0.2%。结论深矿井煤矿工人的健康存在较多问题,中暑是发病率较高的职业病。  相似文献   

20.
监管主体的变化以及民营服务机构迅速成长引发的市场竞争,对职业病防治院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职业病防治院应努力适应监管模式的改变,坚持以能力建设为目标,改变管理模式,以服务提供为手段,联合基层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承担各种政府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撑服务,以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