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鼠原位肝癌移植模型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的表达.方法 将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和荷瘤组,后组是将H22肝癌细胞注射到肝左外叶,制作小鼠原位肝癌移植模型.10d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骨髓、脾脏及肝脏组织中MDSCs的表达.结果 荷瘤组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MDSCs比例为[(47.73±6.00)、(71.90±4.30)、(11.21±1.19)%],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小鼠[(18.33±2.31)、(59.03±4.50)、(5.82±0.58)%];正常小鼠肝组织中MDSCs占肝内白细胞6.5%,荷瘤小鼠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DSCs占肝内白细胞分别为43.8%和12.8%.结论 在小鼠原位肝癌移植模型中,MDSCs表达明显上调,为研究MDSCs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不同能量平衡状态下瘦素(leptin)及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参与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选取4周龄FVB/N雌性小鼠18只,分为3组:Mex3c+/- 突变组(文中简称Mex3c+/- 组,n=6),HFD组(给予高脂饮食,n=6)和Control组(给予普通饲料,n=6),全部饲养至14周龄。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RT-PCR检测肝脏组织LEPR的mRNA相对量;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leptin、LEPR蛋白表达;ELISA检测三组小鼠血清中可溶性LEPR、ALT、AST、TBIL和DBIL浓度。结果 (1)小鼠14周龄体质量:与Control组[(18.20±1.04)g]相比,Mex3c+/- 组体质量降低[(15.23±0.57)g,P<0.01],HFD组体质量增加[(21.56±2.56)g,P<0.01]。(2)病理学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肝细胞存在大脂滴,胞质减少;Mex3c+/- 组肝细胞内有脂滴。(3)肝脏组织LEPR mRNA表达水平:与Control组(1.01±0.02)比较,Mex3c+/-组LEPR mRNA(1.44±0.30)略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FD组LEPR mRNA(1.90±0.3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组织leptin、LEPR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显示,3组肝脏组织leptin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ntrol组相比,Mex3c+/- 组、HFD组均高表达LEPR蛋白(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3组肝脏leptin蛋白表达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ntrol组[(2 011.60±589.07)pg/mL]相比,Mex3c+/-组血清中可溶性LEPR浓度[(1 873.62±643.49)pg/mL]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D组明显升高[(7 264.33±1 640.83)pg/mL,P<0.01]。(5)肝功能:与Control组比,Mex3c+/- 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P<0.05),但TBIL、DBIL水平升高(P<0.05);HFD组血清ALT、AST、TBIL和DBIL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在不同能量平衡调节下通过诱导leptin-LEPR信号通路参与肝细胞损伤的过程,在正负能量状态下肝脏组织中LEPR都会有所升高,表明Mex3c+/- 诱导的负能量状态和HFD诱导的正能量状态都会对肝细胞产生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后,负载HBsAg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HBV转基因小鼠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方法体外诱导扩增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尾静脉免疫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在DC免疫前1d腹腔注射PD—L1抗体,共3次)。实验分5组进行:DC/HBsAg+PD—L1抗体组、DC/HBsAg组、DC组、mIg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以流式细胞术、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及血清HBsAg、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免疫后第3天和第6天,DC/HBsAg+PD—L1抗体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诱导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分泌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增殖:F值分别为25.22和39.01,P值均〈0.01;IFNγ分泌:F值分别为32.35和36.98,P值均〈0.01);而DC/HBsAg组与DC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比较仅在第3天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2)。特异性CTL的活性在DC/HBsAg+PD—L1抗体组明显升高。各组血清HBsAg在第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2,P〈0.05)。DC/HBsAg+PD—L1抗体组血清ALT水平与DC/HBsAg组比较在第3天无差异,与其他各组比较在第3和第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22和14.30,P值均〈0.05)。各组对HBV DNA的清除能力没有差别,但DC/HBsAg+PD—L1抗体组有1只小鼠病毒载量下降1个数量级。结论封闭PD-1/PD—L1信号通路能通过提高特异性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分泌IFNγ能力,进而促进负载HBsAg的DC诱导转基因小鼠抗HBV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狭基线纹香茶菜低温压差式提取物对刀豆蛋白A(Con A )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Con A 诱导小鼠肝损伤,用狭基线纹香茶菜低温压差式提取物灌胃治疗,一周后取血,测定血清ALT、AST活性,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水平,同时测体重、肝脏重、脾重和胸腺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肝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狭基线纹香茶菜低温压差式提取物中、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水平(P<0.05或P<0.01),高、低剂量组能显著升高血清SOD活性(P<0.05),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MDA及NO含量(P<0.01);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狭基线纹香茶菜治疗组小鼠肝脏损伤程度减轻。结论 狭基线纹香茶菜低温压差式提取物对Con 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CMTM2能否改善环磷酰胺(CP)引起的生殖毒性作用以及其对固醇合成快速调节蛋白(StAR)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CMTM2转基因小鼠20只分成2组:CMTM2+CP[CMTM2转基因小鼠腹腔内连续7 d注射50 mg/(kg.d)CP]组和CMTM2+NS(CMTM2转基因小鼠腹腔内连续7 d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组,另取同源野生型C57BL/6J小鼠20只分成2组:WT+CP[野生型C57BL/6J小鼠腹腔内连续7 d注射50 mg/(kg.d)CP]组和WT+NS(野生型C57BL/6J小鼠腹腔内连续7 d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组。30 d后各组小鼠处死取相应标本,放免法检测血清睾酮水平,分析各组小鼠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差异,Western印迹检测睾丸StAR蛋白表达。结果:对比CMTM2+NS组,CP能够降低CMTM2+CP组小鼠的血清睾酮含量[(42.98±3.25)nmol/L vs(46.74±3.38)nmol/L]、精子浓度[(16.89±1.17)×106/ml vs(24.68±0.95)×106/ml]以及精子活动率[(72.75±1.25)%vs(85.14±1.12)%](P<0.05),表现出明显的生殖毒性;对比WT+CP组,CMTM2+CP组小鼠血清睾酮[(42.98±3.25)nmol/L vs(37.97±4.17)nmol/L]、精子浓度[(16.89±1.17)×106/ml vs(12.75±1.02)×106/ml]以及精子活动率[(72.75±1.25)%vs(50.52±1.37)%]下降程度均明显减弱(P<0.05),而CMTM2+CP组的StAR蛋白表达水平则较高(1.16±0.07 vs 0.69±0.08,P<0.05)。结论:CMTM2可能通过调节StAR蛋白表达对抗CP引起的生殖毒性,从而在生殖系统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比较和分析87例行肝脏穿刺组织检查的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VDNA水平、HBeAg、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并对不同血清ALT水平的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炎性病变在性别构成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炎性反应分级与HBeAg(+)及血清HBVDNA水平无关(P〉0.05),但炎性反应分级G0级患者血清ALT水平(12.8±3.7)U/L与G1级和G2级患者血清ALT水平(26.7±4.3)U/L和(32.7±6.2)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期患者年龄与S0期和S1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DNA水平无关,但纤维化程度高者以HBeAg(-)者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P〈0.01)。结论多数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有轻度炎性反应,同时不伴或伴有轻度纤维化。血清ALT持续处于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可能纤维化程度较重,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建议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必要时仍需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改良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探讨较优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昆明小鼠作为供、受体,在两袖套法的基础上,将小鼠肝移植术划分为:供体准备手术、受体准备手术、取肝和整肝及供肝植入手术;提高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质量;改进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总管重建方法;缩短供肝冷缺血时间.检测受体小鼠术后14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与正常小鼠比较.术后14 d切取移植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供肝冷缺血时间<45 min,手术成功率达85%,术后小鼠远期存活率近78.5%.术后14 d受体小鼠血清中ALT含量为(35.7±5.8)U/L,AST含量为(110.3±13.9)U/L;与正常小鼠血清中ALT[(31.3±9.5)U/L]及AST[(113.3±15.0)U/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示未见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结论 改良的模型制作手术成功率高,供肝冷缺血时间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鼠肝移植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小鼠免疫抑制的细胞学机制。方法腹腔高剂量LPS重复注射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通过模型小鼠生存率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鉴定脓毒症的分期;区分粒系和单核系来源的髓系抑制细胞(MDSCs)亚群,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在感染性休克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通过CD4+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评价其免疫抑制功能。结果本研究利用腹腔重复注射高剂量LPS成功建立不同分期脓毒症小鼠模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脓毒症小鼠骨髓、外周血和脾脏中的MDSCs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不同MDSCs亚群均对CD4+T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结论MDSCs在脓毒症免疫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介导脓毒症免疫麻痹的重要负向调节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一种稳定可靠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方法.方法 46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浓度为15%、30%和45%的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2周;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橄榄油.最后一次注射结束3d后处死小鼠,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血清生化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内IL-6、TGF-β1蛋白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肝脏逐渐出现纤维化,其中45%组已有肝硬化表现.15%、30%和45%组的小鼠死亡率和建模成功率分别为8.3%、16.7%、41.7%和27.3%、80.0%、57.1%.与对照组此,随注射浓度增高,模型组血清ALT、AST含量逐渐升高(P<0.01),Alb逐渐降低(P< 0.01);IL-6和TGF-β1含量也逐渐升高(P<0.05).结论 注射30% CCl4 12周能够诱导明显的肝纤维化形成,建模成功率较高,且死亡率较低,是一种较理想的制作肝纤维化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调节缺血预适应(IP)效果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为雄性C57BL、6小鼠.将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为正常C57BL/6小鼠,重组人HSP27(rHSP27)组小鼠经门 静脉注射rHSP27后30min进行IR操作,IR组小鼠仅进行了IR操作,比较3组小鼠间再灌注后肝脏IR损伤的程度.取C57BL、6小鼠,于门静脉内注射包装有干扰HSP27表达的短发夹RNA的重组腺病毒100μl靶向抑制HSP27的表达,并将该小鼠设为实验组,以注射空病毒100μl的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成功干扰HSP27表达后,进行IP和IR等处理,观察HSP27对IR损伤和IP效应的影响,比较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评价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检测肝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 mRNA水平.结果 与IR组相比,rHSP27组小鼠的ALT和AST水平明显下降,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TNF-α、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抑制肝内HSP27的表达,可使再灌注后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炎症反应加重(P<0.05).空白对照组小鼠经IP处理后肝内HSP27蛋白的表达较IP前显著上调(P<0.05).在IR前使用rHSP27可以明显减轻实验组小鼠肝脏IR损伤的程度(P>0.05);但在IR前进行IP处理并不能减轻实验组小鼠肝脏的IR损伤.空白对照组小鼠IR前经IP处理能够明显降低再灌注后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P<0.05),而相同处理后实验组小鼠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SP27在减轻小鼠肝脏IR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HSP27还可调节IP减轻IR损伤的效应,这可能与HSP27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住院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生化指标、凝血指标、HBVDNA载量、临床分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676例肝衰竭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并发SBP者占71.0%(480/676),仅高胆红素血症、低ALT/AST、低钠血症与肝衰竭并发SBP相关(P=0.014、P0.001、P=0.041),TBil380μmol/L、ALT/AST≤0.4、血钠≤125mmol/L发生SBP的风险分别高于TBil≤380μmol/L、ALT/AST0.4、血钠125mmol/L[P=0.026,OR(95%CI)=1.469(1.047~2.060);P=0.033,OR(95%CI)=2.388(1.049~5.434);P=0.001,OR(95%CI)=4.244(1.664~10.829)]。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低ALT/AST、低钠血症是肝衰竭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氧化性损伤在大鼠梗阻性黄疸肝功能损害发生中的作用以及褪黑素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4只,采用完全随机化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N组,n=16)、假手术组(SO组,n=16)、胆总管结扎组(BDL组,n=16)和胆总管结扎+褪黑素治疗组(BDL+MT组,n=16)。应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褪黑素治疗组大鼠手术前1 d至手术后7 d连续腹腔注射褪黑素0.5 mg(/kg.d),每日10∶00给药。分别于手术后第4 d和第8 d两个时间点采集标本,检测血浆中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变化,比色法测定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或活力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并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CN组和SO组比较,BDL组大鼠血浆TBIL、ALT、AST、AKP、GGT水平和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SOD、CAT、GSH-Px活力或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AI增加(P〈0.01);褪黑素治疗可使血浆TBIL、ALT、AST、AKP、GGT和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SOD、CAT、GSH-Px活力或GSH含量明显升高(P〈0.01),AI减少(P〈0.01)。BDL组肝组织MDA含量与血浆TBIL、ALT、AKP、AST、GGT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GSH、SOD、CAT、GSH-Px与血浆TBIL、ALT、AKP、ALT、AST水平分别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BDL组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与AI呈正相关(P〈0.01),而GSH含量及SOD、CAT、GSH-Px活力分别与AI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鼠梗阻性黄疸时,肝组织自由基大量产生介导的氧化性损伤及其细胞凋亡,参与了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褪黑素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肝功能损害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拮抗肝组织过氧化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肝前s1蛋白(pre-S1)和乙肝两对半,探讨乙肝pre-S1作为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性及肝细胞损伤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33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血清乙肝两对半和pre-S1,比较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患者pre-S1的阳性率。结果:乙肝表面抗原的S/CO值高低与pre—s1有关,乙肝表面抗原S/CO值越高,pre—s1的阳性率越高,不同两对半模式pre-S1阳性率不同,其中以“大三阳”EHBsAg(+)/HBeAg(+)/HBcAb(+)]的阳性率最高(93.3%)。乙肝e抗原与pre—s1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前S蛋白能较早以及较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情况,对于条件不适合做乙肝病毒DNA的实验室,pre—s1是乙肝两对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2009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治疗组(53例)、ADV治疗组(50例)和LAM+ADV联合治疗组(52例),每24周检测患者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血清HBVDNA载量。单用LAM或ADV组中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分别在24、48和72周加用ADV或LAM进行优化治疗。多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治疗24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6.0%(35/53)、34.0%(17/50)和90.4%(4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82,P〈0.01);治疗96周时,三组患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2%(51/53)、86.0%(43/50)和100.0%(52/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5,P〉0.05)。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ALT累计复常率分别为86.8%(46/53)、82.0%(41/50)和94.2%(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3,P〉0.05),但ALT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5,P〈0.01)。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联合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达到31.3%(10/32)、20.7%(6/29)和38.7%(1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3,P〉0.05)。LAM组无早期应答1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1例;ADV组无早期应答19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联合组无1例发生早期无应答和病毒学突破。Logistic回归显示,24周完全病毒学应答与基线HBeAg、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HBVDNA载量相关。分层评价发现,对于HBeAg阳性、HBVDNA〉6.28×10^6拷贝/mL和AⅡ≤5x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LAM、ADV单药治疗和初始联合治疗24周时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26、10.921和6.100,P〈0.05或〈0.01);对于基线HBVDNA〉6.28×10^6拷贝/mL的患者,ADV单药治疗24周,无1例产生完全病毒学应答。结论LAM+ADV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和降低耐药变异率,尤其对HBeAg阳性、HBV高载量和ALT≤5×ULN的患者更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DNA、HBeAg含量不同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10月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134例CHB患者,另外选取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HBeAg含量.所有患者根据血清HBV DNA载量分为HBV DNA阴性组(≤103拷贝/mL)、低载量组(>103~105拷贝/mL)、中载量组(>105~107拷贝/mL)和高载量组(>107~109拷贝/mL);根据血清HBeAg含量分为HBeAg阴性组(≤1 PEIU/mL)、低含量组(>1~100 PEIU/mL)、中含量组(>100~1 000 PEIU/mL)和高含量组(>1 000~10 000 PEIU/mL).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HBV DNA、HBeAg含量的升高,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其中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尤为明显.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高载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6、4.592和3.216,P值均<0.01);中载量组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61和2.862,P值均<0.01);低载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值<0.05).与HBeAg阴性组比,HBeAg高含量组、中含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高含量=3.144、2.222和4.035;t中含量=3.311、2.362和3.374,P值均<0.05);HBeAg低含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9,P值<0.05).结论 联合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含量以及T淋巴细胞HLA-DR抗原表达不仅有助于评价CHB患者的免疫状况,对疾病进展和临床疗效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和肝组织病理损伤特点。方法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CHB患者548例,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2组,分别统计患者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分级)、纤维化程度(S分期)、肝活检前后2周肝功能(ALB、GLB、TBil、ALT、AST、GGT)峰值、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肝功能改变有相关性(P均0.01),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肝组织病理损伤亦重;S分期与G分级有相关性(P0.01),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者较HBeAg阴性者平均年龄小,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高(P均0.01)。HBeAg阴性者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P均0.05),与HBVDNA载量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而HBeAg阳性者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HBVDNA载量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HB肝功能改变可以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程度,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HBeAg阴性CHB患者年龄较大,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较低。除肝功能改变外,患者年龄、血清HBVDNA载量可作为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效果,初步研究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术者接受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操作训练,每个训练周期完成10对小鼠的操作,共进行6个训练周期。分析每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生存率以及受体小鼠生存率与术中无肝期时间的关系。3只小鼠接受冷保存24h的供肝,以建立移植肝24h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6h检N/b鼠血清ALT、AST水平并对移植肝组织进行Suzuki评分。结果术者经过训练后,第6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7,14,100d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0%,60%。术中无肝期时间≤20min组与20min〈术中无肝期时间≤24min组术后100d生存率分别为56%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9,P〈0.05)。3只接受24h冷保存供肝的受体小鼠血清ALT、AST中位数分别为12350U/L、9870U/L,移植肝Suzuki评分为(10.6±0.6)分,提示移植肝出现了重度的组织学损伤。结论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技术简单易学,能够满足研究对小鼠的存活需求。本研究建立的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出现了损伤改变,能够满足后期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研究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33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1iver cirrhosis,LC)组2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组17例及健康对照组(Control)20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计数,并检测肝功能、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按Control、CHB、LC、CSH顺序,CD3^+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而CIM^+T细胞、CD4^+/CD8^+比值及NK细胞百分比依次降低,且CHB、LC、CSH组与Control组及CHB组与CS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8)。CHB患者的CD3^+T细胞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1;P〈0.001);CD8^+T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呈正相关(P=0.007),NK细胞与HBVDNA含量(log_10)(P=0.001)呈负相关。CHB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者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低于HBeAg阴性者(P=0.018;P〈0.001),而HBVDNA含量(log_10)和CD8^+T细胞高于HBeAg阴性者(P=0.012;P=0.019)。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相对值紊乱,且与临床类型、病情、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