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脑新肽是从人脑中分离得到的一个阿片样四肽,它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它不但存在于人脑中,也存在于兔脑中。针刺镇痛时,家兔中央灰质中脑新肽的释放增加,痛阈亦增加。针刺前中央灰质灌流中脑新肽的含量为5.8±0.4毫微摩/毫升;针刺30分钟后,灌流液中的含量为10.6±0.9毫微摩/毫升;平均增加4.8±0.6毫微摩/毫升。说明针刺镇痛与脑新肽的释放有关。针刺镇痛时,家兔脑脊液中脑新肽的含量,随着针刺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痛阈亦随着针刺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脑中央灰质是电刺激脑和吗啡、内啡肽脑内微量注射产生镇痛作用最有效的部位之一。中央灰质内阿片受体含量极为丰富。内啡肽含量很高,这些研究提示中央灰质可能在痛觉信息的整合中起重要的作用。我们前一工作曾表明,损毁大白鼠的一侧或两侧中脑中央灰质后,针刺镇痛效应明显降低,因而认为中脑中央灰质可能参与针刺镇痛过程,但是关于刺激中央灰质对针刺镇痛效应影响的观察,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在于进一步阐明电刺激中央灰质的镇痛效应及其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内外均有关于纳洛酮对抗针刺镇痛的报告,一般认为针刺镇痛原理与内啡肽系统有关,但这方面的实验大多局限于受体水平,对于针刺镇痛时脑内内啡肽释放情况的动态观察,迄今未见报导。我们采用推挽灌流法及受体结合分析法,直接观察清醒家兔针刺前后中央灰质中内啡  相似文献   

4.
<正> 鉴于不少文献报导在针刺镇痛中有阿片肽及中枢单胺类递质参与,联系我们以往在实验中曾看到的电针后脑脊液中加压素含量增加。以及近年来发现加压在脑内有镇痛作用。这种镇痛作用不被阿片受体阻断剂NX 所拮抗。本文拟观察在精—加压素(AVP)镇痛效应中亮—脑腓肽(LEK)与单胺类递质的变化以及和电针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各种镇痛的研究中,都比较注意中脑中央灰质。例如我们已往的研究证明,中脑中央灰质在唇针镇痛中有重要作用,但对于脑桥中央灰质所做的工作不多。本文利用诱发电位的方法,探讨外周伤害性信号是否传到脑桥中央灰质,并观察唇针、吗啡和刺激中缝背核对诱发电位的影响。实验方法本实验用成年健康的大白鼠,体重为200~300克。在麻醉(腹腔注射水合氯醛400毫克/公斤)条件下,根据Konig脑图谱,用  相似文献   

6.
大鼠中枢P物质含量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黎海蒂  李希成 《针刺研究》1989,14(3):370-374
<正> 已知 P 物质(SP)在痛觉调制中,具有双重作用:鞘内注射 SP 拮抗剂可对抗 SP 引起的痛阈下降,将 SP 注入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出现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是通过释放脑啡肽而实现的。以往的研究多应用脑室(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腔、肌肉以及鞘内注射或微电泳导入 SP 或 SP 抗体等方法,观察痛阈及神经元电位的变化。但在电针时,动物不同脑区和脊髓 SP 含量的变化有何不同,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中枢 P 物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本工作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一是电针时大鼠海马、下丘脑、纹状体和脊髓内SP 免疫活动物质(Ir-SP)含量的变化;二是电针强度和频率对 Ir-SP 含量的影响;同时还观察了阿片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在电针引起不同脑区 Ir-SP 含量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室以往的工作表明,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有一条上行镇痛神经通路到达伏核,在伏核内5-羟色胺和甲啡肽参与镇痛信息的传递。本工作在家兔脑内埋植慢性套管,采用脑内微量注射抗体的方法研究下丘脑弓状核(ARH)及β-内啡肽(β-EP)是否参与上述镇痛神经通路。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冰冻微观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观放射自显影平行地探讨了在针刺镇痛时,中脑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部位胞体水平5-羟色胺的含量定位动态变化。实验选用【~3H】标记的5-羟色胺作示踪,由侧脑室注入。然后分电针组和对照组分离出中脑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脑组织,进行放射自显影的实验操作处理。结果发现在电针30分钟后,即痛阈显著增加时处死的机体,在中脑的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胞体内和胞体外,均可见到有明显增升的【~3H】-5-羟色胺放射自显影象,而在相应同期对照组的机体,则只有少量的放射自显影象存在。这些结果提示,针刺可激活中脑中缝核团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5-羟色胺的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镇痛因素之一。因此,探讨它在针刺镇痛中的变化,可为针麻作用原理的阐明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考虑到中脑中缝核是脑内含5-羟色胺的主要核团,而微观放射自显影技术能够把组织的形态和代谢定位的动态过程统一起来进行观察,因此本研究用冰冻微观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观放射自显影平行地探讨了在针刺镇痛时,中脑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部位胞体水平5-羟色胺的含量定位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 国内外的工作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riagueauctal grag,简称PAG)是与镇痛作用密切相关的神经结构,也是微量注射吗啡和电刺激可产生最有效镇痛作用的脑区。此部位阿片受体较为密集。朱丽霞等人认为PAG是针刺传入信号和伤害性刺  相似文献   

10.
<正> 中枢儿茶酚胺(CA)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NA)和(DA)。我们曾观察到电针后大鼠脑内 NA 和 DA 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效应与所用的电针频率和强度有密切关系。许多实验研究也支持 NA 和 DA参与针刺镇痛过程。此外,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广泛被用来间接检查某一生理过程是否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参与。大量实验表明,无论全身性或脑室注射纳洛酮可以阻断或降低针刺的效应。由于脑内多种神经化学物质在代谢和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工作中,我们观察了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对电针镇痛效应及其脑内 NA 和 DA 含量变化的影响,以便探讨阿片受体在针刺镇痛中对中枢 CA 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兔中央灰质中的脑新肽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针刺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针刺能够镇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自从1973年Pert和Snyder发现脑内存在有阿片受体后,把对镇痛本质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研究阿片受体的基础上,进而寻找能和阿片受体结合的内源性配基,1975年Hughes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得到两个阿片样五肽——亮氨酸脑啡肽和甲硫氨酸脑啡肽。其后,又相继发现了β-内啡肽、α-内啡肽、γ-内啡肽、δ-  相似文献   

12.
Y J Wang  S K Wang 《针刺研究》1989,14(3):348-351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Control, Electro-acupuncture (EA), Naloxone and Naloxone plus EA. The content of noradrenaline (NA) and dopamine (DA) in brain stem, diencephalon and telencephalon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fluoromet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in threshold increased and the NA content in the telencephalon decreased and the DA level in the brain stem increased markedly after EA. Naloxone injection partially decreased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EA and abolished the EA-induced elevation of DA in the brain stem and attenuated the NA level in the diencephalon after E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rphine receptor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A analgesia and this may be partially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brain catecholamine system.  相似文献   

13.
<正> 1931年Von Euler和Gaddum从马脑和小肠中提取出P物质(SP),半个世纪以来,对其生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肽类神经递质,特别是在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在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核中,P物质可能是初级神经元传递“疼痛信息”的物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不同部位作用的特异性及其在针刺镇痛中的意义,尚未见系统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赤雹根总皂苷(TSTD)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NO及PGE2的关系,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实验,观察纳洛酮、L-精氨酸(L-Arg)和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赤雹根总皂苷镇痛作用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及NO含量的关系;通过观察TSTD对疼痛模型小鼠组织中PGE2含量的影响,探索其镇痛作用与PGE2的关系。结果 TSTD组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STD组与纳洛酮+TSTD组痛阈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L-Arg+TSTD组痛阈显著低于TSTD组(P<0.01)。TSTD+L-NAME组痛阈高于TSTD组。TSTD组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NO的含量显著低于NS对照组(P<0.05),TSTD+L-Arg组NO含量高于TSTD组(P<0.05),TSTD+L-NAME组NO含量低于TSTD组(P<0.05)。TSTD组动物腹腔液和血清中PGE2的含量低于NS对照组(P<0.01)。结论 TSTD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与抑制NO和PGE2的合成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针刺镇痛时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它与针刺镇痛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资料也支持中枢 r-氨基丁酸(GABA)和乙酰胆碱(ACh)参与针刺镇痛过程。由于脑内各种神经介质在代谢和功能上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动态平衡。在本工作中,我们观察了大鼠腹腔注射  相似文献   

16.
<正> 从往的实验表明,大鼠摘除垂体后,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摘除垂体后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针刺镇痛效应得到恢复。并认为ACTH恢复针刺镇痛效应的作用与皮质酮无关,从而提示,ACTH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可能具有中枢作用。因针刺镇痛与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及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元的神经传递密切相关,所以,进一步阐明垂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机制,显然是有意义的。本文采用摘除大鼠垂体的方法,观察对脑内5-  相似文献   

17.
芩栀胶囊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干  何宗玉  方泰惠 《中成药》2006,28(5):694-697
目的:研究芩栀胶囊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方法:口服给药,选用冰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扭体法、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法、热板法和酵母致动物发热法进行试验。结果:芩栀胶囊可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5或P<0.01),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P<0.05或P<0.01),降低热刺激小鼠的痛阈值(P<0.05),对抗干酵母致大鼠、内毒素致家兔的体温升高(P<0.05)。结论:芩栀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