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快速原型技术对复杂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患者髁突位置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时需保留髁突的复杂缺损重建术患者50例,其中20例用快速原型技术指导下颌骨重建(快速原型组),30例用传统方法进行下颌骨重建(对照组)。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三维螺旋CT扫描,测量髁突的三维空间位置,并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进行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检查,计算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压痛指数(PI)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采用SPSS11.5软件包,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内手术前、后差异,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所有肿瘤术后无复发,移植骨成活,关系良好。快速原型组外形对称,下颌运动功能正常,髁突位置正常。对照组6例面型不对称,8例CT显示患侧髁突有较明显的移位。快速原型组手术前、后的髁突前距离,内距离,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数值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手术前、后前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组间术前髁突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前距离及上、下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间术后颞下颌关节各项功能指数中,DI及C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原型技术能通过保持髁突三维空间位置,改善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提高下颌骨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儿童期下颌骨髁突受损通常导致错颌畸形和面部生长不协调。本研究目的是评价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骨髁突对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面部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方法 追踪评估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10名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儿童患者,其中包括3名男性和7名女性,于5~12岁期间接受了关节间隙成形术、同侧喙突移植髁突重建术和带蒂颞筋膜瓣置入术。术后追踪3~8年,平均4.9年。术后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测定患侧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的生长量并与健侧相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追踪结束时10名患者的最大开口度为32~41 mm,平均35.6 mm。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解除强直后下颌支高度和下颌体长度均继续生长,但是依然存在生长不足的现象。与初始数据(术后)相比,患侧下颌支高度(随访结束)增加了25.3%(P<0.05),患侧下颌体长度增加了26.1%(P<0.05)。对比患侧与健侧的下颌骨生长率,患侧下颌支高度增长量与健侧相比少47.1%(P<0.05),患侧下颌体长度的增长量与健侧相比少27.2% (P<0.05)。结论 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骨髁突治疗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后,患侧下颌骨可继续生长,但依然会存在生长不足的现象。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完成后,相比于健侧,患侧的生长率是减小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技术制作的高仿三维头颅模型与精确制取的牙弓石膏模型在面弓介导下精确结合,进行模型外科,用于指导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正颌手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15例下颌骨不对称畸形、需要正颌手术的患者均进行全头颅三维螺旋CT扫描,将数据输入快速原型机,制作三维头颅模型,然后将牙弓石膏模型按等比例替换三维头颅模型的牙弓,以组成RP-石膏模型复合体;利用RP-石膏模型复合体进行术前模拟截骨,评价截骨位置及截骨量,评估患者颏部的对称性以及颞下颌关节的改变情况,术后6个月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5例患者术前建立RP-石膏模型复合体,很好地预测了手术效果;2例发现经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颏部仍有偏斜,增加颏成形术。术后半年随访,患者对外形感到满意,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等并发症。结论 RP-石膏模型复合体可精确模拟截骨,对患者术后颏部及TMJ的改变,正颌手术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伴有严重牙颌面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采用自体肋骨软骨移植重建关节,同期运用牵张成骨术行下颌骨牵张成骨延长下颌体长度,治疗下颌后缩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评价治疗计划的可行性及短期效果。方法:3例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平均年龄17.5岁,发生关节强直的平均年龄为3.6岁,病程平均为13.9a,开口度均为0,均伴有严重牙颌面畸形和OSAHS。根据头影测量结果,预先设计患侧下颌支下降的长度和下颌体延长长度;采用关节成形术加双侧冠突切除,术中取模制备板,进行同期自体肋骨软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和双侧下颌体牵张成骨术。术后第7天开始牵引,每天2次,牵引速率为0.8mm/d。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完成牵张成骨。下颌骨牵引长度平均为22.5mm(20.5~25mm)。术后3个月开口度平均为28mm(26~32mm),患者面形及OSAHS获得良好改善。结论:肋骨软骨移植关节重建同期进行下颌体牵张成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设计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在短期内可同时解决开口、面形和OSAHS等问题,为后续矫正咬合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口内下颌骨升支垂直截骨倒置及耳前切口去除骨球关节窝成形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评价其重建颞下颌关节的效果。方法:对5例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切除病变区骨质,形成关节窝,采用口内下领骨升支垂直截骨倒置升支后部构造新的”髁突”,重建颞下颌关节。手术后常规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开口度3.1~4.1cm,平均开口度3.6cm,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口内下颌骨升支垂直截骨倒置及耳前切口去除骨球关节窝成形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具有多方面优势,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方法:185例(283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2例(3侧)颞下颌关节后脱位病例,应用鸭嘴形开口器置于脱位侧上下颌磨牙间,张大开口器,使磨牙间距达到1.5~2.0cm,然后旋转开口器,下颌关节前脱位者使下颌骨向后移位、下颌关节后脱位者使下颌骨向前移位,同时快速抽出开口器,使关节复位。结果:185例(283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2例(3侧)颢下颌关节后脱位病例的复位效果均满意。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可控性强,稳定性好,对不能用常规手法复位的病例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与面部非对称畸形的同期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以来.我们对单侧颞下颌关节强宜的治疗采用肋骨——肋软骨移植在患侧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同期在健侧下颌体部施行肋骨移植与颏摆正前徙成形术整复患者的面部非对称畸形.一期恢复了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并纠正了面部畸形,经二年的随访观察.手术效果满意。文中详细讨论了手术设计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CT)骨显像技术研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DD)患者髁突骨代谢变化,探讨盘移位时间及程度对髁突骨代谢影响规律。 方法选取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130例,纳入病例均接受颞下颌关节SPECT/CT检查,对健患侧感兴趣区(ROI)核素计数值与病程及关节盘移位分期进行配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SPECT/CT检查患侧髁突延迟相异常浓聚阳性率为86.92%(113/130),研究对象健侧(22,13)与患侧ROI计数(26,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8.909,P<0.001),患侧ROI计数与盘移位时间呈负相关(r = -0.332,P<0.001)。 结论通过SPECT/CT研究得出,随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时间的推移,ADD髁突成骨性活动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化验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例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患者,术前采用SurgiCaseCMF5.0软件进行颌骨畸形的三维测量.模拟骨球截除后摆正下颌骨,制作数字化袷板,术中应用,行肋骨一软骨移植关节重建。术后进行CT扫描二三维测量,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例患者术中袷板戴入顺利,术后CT三维测量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结论:数字化袷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同期治疗中节省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MRI定量分析功能矫治器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 可复性盘移位(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DDWR)治疗中对关节间隙的影响,初步探讨间隙改变的实质及意义。方法:选择42例应用功能矫治器复位单侧DDWR 的Ⅱ类错畸形,以正常侧作为对照,在斜矢状MRI图像上,计算治疗前、后关节间隙指数(joint space index,JSI)的改变。定量测量功能矫治器治疗前(T1)、戴用功能矫治器初期(T2)和治疗结束(T3)后关节间隙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T2与T1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周(2周~1个月),T3与T1的平均间隔时间为9个月(6~14个月)。年龄小者治疗周期短。对DDWR患者,治疗前患侧JSI显著大于对照侧;治疗结束,患侧JSI与对照侧相似。表明在T1阶段患侧关节前间隙明显大于后间隙。在T2阶段,患侧前间隙减小,后上间隙明显增加。与T2比较,T3阶段关节前间隙变大,后上间隙明显变小。与T1相比,患侧治疗后前间隙变小,无显著差异;后上间隙变大,有显著差异。结论:DDWR患者通过矫形治疗前移下颌骨,复位关节盘,关节间隙分布更趋均匀。矫形治疗主要改变后上间隙,对前间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注册标记系统,使其更加无创,同时达到导航系统的精确要求。方法:采用热塑型塑料面罩,依照人体面部特征加热塑型,表面双侧颞部、眉弓中点和颧骨最高点安置6个塑料标记点.内部随意安置6个标记点。CT扫描获得影像学数据,输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后,分别选用4个(内外各2个)、6个(内外各3个)和8个(内外各4个)标记点进行注册和配准,每组设置5种组合,每点读取3次坐标值,取平均值代入配准误差公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取4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f1.58_±0.25)mm;取6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1.28±0.21)mm;当标记点数量达到8个时,导航系统的配准精度达(1.06±0.10)mm。4点组与6点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49),6点组与8点组间无显著差异(P=0.1402)。结论:热塑型塑料面罩表面放置标记点可避免患者创伤,配准精度完全符合导航系统的要求和卯圆孔穿刺的特定要求,在应用中至少应有6个标记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膜联蛋白A1(ANXA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XA1在口腔鳞癌细胞株和30例原发口腔鳞癌中的表达,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与人永生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HIOEC)相比,Tca8113、TSCC、OSC和NT细胞中ANXA1的mRNA表达降低;Tca8113、TSCC、CAL-27、OSC和NT细胞中ANXA1的蛋白表达降低。30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ANXA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癌旁组织降低(p〈0.001)。ANXA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有关(mRNA:P=0.007;蛋白:P=0.006),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ANXA1在口腔鳞癌中表达降低,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组织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el—like 1型分子(Nell-1)基因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周龄雄性Fischer 344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体外培养。以腺病毒为载体。进行基因转染,绘制生长曲线并测定转染效率。以转染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LacZ)基因的bMSCs为对照组,转染Nell-1的bMSCs为试验组,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测定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基因(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和Sox9的表达。以2^-△△CT法计算基因表达的相对比值。结果:随着Nell-1基因转染滴度的增高。细胞增殖速度减慢。基因转染效率随滴度增加而增高。Nell-1基因转染大鼠bMSCs.早期下调、中期和晚期上调ALP的表达。晚期上调OC的表达,整个成骨周期中均上调OP和BSP的表达。结论:Nell-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各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促进大鼠bMSCs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TMJ)盘锚固术中游离脂肪组织瓣移植预防黏连的效果。方法:选取3个月龄小型猪6只.将左侧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关节盘前附着松解,并切取耳前区脂肪瓣.移植到松解后的间隙内。右侧作为对照组.只进行关节盘前附着松解。术前,术后3、6个月分别测其最大被动开口度,术后3、6个月各处死3只动物,取关节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有无黏连形成。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与术前相比,小型猪的最大被动开口度在术后3个月、6个月逐步减少,差异显著(P〈0.01)。开口型不同程度地偏向右侧。HE染色显示.实验侧关节表面光滑.无黏连形成;对照侧关节术后3个月滑膜表面充血明显,有细小的黏连形成:术后6个月可见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Masson染色显示,对照侧黏连组织中可见致密的胶原及弹力纤维.其内偶见小血管。结论:在TMJ盘锚固术中,游离脂肪瓣能较好地预防纤维黏连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ing,CAD)指导下颌骨髁突(mandibular condyle)外生性骨软骨瘤(exostosis osteochondroma)的瘤体切除,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8例患者采用Surgicase CMF 5.0软件进行瘤体切除的术前设计。术后将CT数据与术前设计进行融合,并利用SAS8.0软件包对手术前、后髁突形态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手术效果。结果:8例患者瘤体均完整切除,术后髁突形态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平均误差为(1.82±1.25)mm。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于术前合理选择截骨线部位,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及患侧正常部分髁突的保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 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 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 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Surgicase5.0软件对发育期羊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置换进行手术设计,研究其重建后的下颌骨对称性。方法:选择6个月龄山羊6只,术前行CT检查,收集数据(Dicom格式),通过Surgicase5.0软件重建三维数字模型,结合快速成型技术获得羊三维头颅树脂模型,在模型上设计、制备个性化人工全TMJ假体,并模拟手术,进行全TMJ置换;右侧进行手术,作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术后1、4、12周行CT扫描,在三维模型上测量两侧下颌支高度(ramus heights,RH)、下颌体长度(mandibular body length,ML)、髁突顶点到下颌中切牙近中接触点距离(condyle-incisor,CI)、下牙槽座角到髁突顶点距离(subramental-condyle,BC),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左右侧配对t检验,左右侧各时间点分别与术前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能正常进食。术后1、4周左右侧RH、ML、CI、BC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周,除ML外,左右侧RH、CI、BC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侧术后1周RH、ML、CI、BC,4周RH、BC,12周RH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左侧术后1周RH、ML、CI、BC,4周RH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个性化设计的羊全TMJ假体能较好地行使关节功能。对发育期羊进行全TMJ假体置换,术后远期可能致面形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技术(computer-aided navigation,CAN)在颞下颌关节及颅底腱鞘巨细胞瘤术中对于确定肿瘤边界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对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腱鞘巨细胞瘤进行辅助切除和颅底重建。术后进行CT检查及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肿瘤切除完整,无残余,颅底重建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CT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对于治疗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病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辅助确定肿瘤边界、保护颅底重要结构和指导颅底缺损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