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黄丽雅目前,我国已将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的效果很好,如果全部新生儿都能得到接种,则在一二代人之后,我国基本上可以控制乙肝。除了新生儿之外,其他易感人群,如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配偶及其他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能接种,以进一步降低乙肝的发病率。目前仍有些读者对乙肝疫苗的接种存有疑虑,为此在这里作一些简要的解答。问:为什么HBsAg阳性的孩子不能接种乙肝疫苗?答:HBsAg阳性的孩子不是不能接种乙肝疫苗,而是接种后没有…  相似文献   

2.
周孝清 《西南军医》2008,10(6):57-58
目的观察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HBV-DNA阳性、HBeAg阳性及ALT为2UL~5UL随机分成治疗组(草仙乙肝胶囊治疗)和对照组(乙肝解毒胶囊治疗)各130例,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HBsAg、HBeAg、HBV-DNA(PCR法,结果〈1.0×10^3copies/ml为阴性)阴转率以及草仙乙肝胶囊对不同载量HBVDNA的影响。结果治疗组HBsAg阴转率、HBeAS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5%、33.1%、19.2%和40.0%,高于对照组0.8%、16.1%、2.3%、12.3%(P均〈0.05),对低载量患者HBV-DNA的转阴效果好。结论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有:经血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据统计,我国约 60%的人群曾被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 10%的人群为乙肝表面抗原( HBsAg)携带者,其中年轻的育龄女性占相当的一部分。 以往对 HBsAg阳性或 HBsAg和 e抗原( HBeAg)双阳性的育龄妇女(肝功能正常)所生的婴儿,多采取接种乙肝疫苗的防治方法,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仍有约 20%的婴儿免疫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儿在宫内已受到来自母体的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即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周孝清  邱秀芹 《西南军医》2010,12(5):864-865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病毒标志物(HBV~M)组合与HBV DNA的关系以便指导免疫干预而阻断母婴传播。方法采用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对268例孕妇检测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结果HBs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49.4%(83/168),HBsAg阴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11.10%(11/100),两者差异显著(P〈0.01),但HBsAg(-)组HBV DNA阳性数占总数中的11.7%(11/94)。结论临床仅根据HBV血清标志物抗原抗体的检测来判断病人的传染性是不全面的,应重视HBsAg阴性低水平HBV复制患者,结合HBV DNA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宫内HBV感染。进行预防接种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魏承兰 《民航医学》2006,16(2):19-21
乙肝(HB)疫苗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已被公认。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有4.6%~15%的人不产生抗-HBs,或仅产生低滴度的抗-HBs(〈10mu/ml),这些人称为乙肝疫苗的无反应或低反应者。笔者对肝病门诊乙肝疫苗无(低)反应者22例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6.
周平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4,10(1):24-27,46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普通人群中HBsAg阳性携带率平均为10.3%:乙型肝炎病毒(HBV)总感染率为35.5~61.1%[1]。要了解机体是否感染了或感染过HBV及HBV在机体内的状态,可以通过检测HBV在血清中的标志物(HBVM)来确定。HBV血清标志物包括很多、临床上开展最为普及的是:HBSAg、抗一HBs、HBeAs、抗卜HBe和抗一HBc五项指标,即通常俗称的“乙肝五项”或称“乙肝两对半”。如何正确分析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就“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7.
乙肝疫苗应用近二十年来,其对“乙肝易感者”的免疫保护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多限于母婴传播的阻断、保护易感儿童及保护少量高危人群。乙肝疫苗对青壮年“乙肝易感者”的免疫应答效应及长期免疫效果的观察报告较少,而青壮年是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应受到有效的保护。在这一人群当中也存在不少“乙肝易感者”,如何保护他们不受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从1987年9月至1991年9月的4年时间里,  相似文献   

8.
朱冰  禹正杨  彭燕  尤宏 《西南军医》2005,7(5):13-15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单项阳性对HBV-DNA含量及其复制情况,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探讨其对移植供受体选择的可能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选择单项HBsAb(+)样本,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DNA,同时常规检测肝功能。结果 共检测出单项HBs-Ab(+)190例,HBV-DNA阳性率为8.4%(16/190),46例既往有乙肝疫苗注射史,HBV-DNA阳性率为0%;144例未注射乙肝疫苗,HBV-DNA阳性率为11.11%(16/144),HBV-DNA(+)的16例中定量小于10^4copies/ml占68.75%(11/16),104~10^6copies/ml占31.25%(5/16),大于10^6copies/ml为0。结论 注射乙肝疫苗组单项HBs.Ab(+),确为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单项HBs.Ab(+)病例中大部分HBV—DNA停止复制,HBs-Ab也为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但有少数病例HBV—DNA仍呈低中度复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能成为隐慝感染源,在选择血源和器官移植供体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乙肝知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2002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流行率为9.09%,估计约1.2亿人为慢性HBV感染,占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的1/3,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为3000万。乙肝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治疗费用高,有一定传染性及患者自我感受多变等特点。乙肝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直接影响其发病水平,因此针对乙肝患者和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阻断病毒的传播,提高其健康水平,是目前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群中存在大量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携带者,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为深入了解部队人群中HBV感染状况,并为乙肝疫苗接种提供依据,我们对驻宁某部1593名官兵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对各类感染指标间的关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对象与方法1.对象:驻宁某部干部、战士1593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3.5岁。2.方法:检测HBsAg、抗-HBs用ELISA法,试剂购自解放军302医院,以S/N≥2.1判为阳性;抗-HBc用ELISA法,试剂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以抑制率≥50%判为阳性;HBeAg、抗-HBe用ELISA法,试剂购自北京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某部新兵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和疫苗接种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30名新兵,进行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HBV-M,对HBV-M全阴者接种乙肝疫苗,按0、2程序,剂量20μg,接种2月后检测抗体水平。结果该部队新兵中HBsAg阳性3人(0.5%);抗HBs阳性390人(61.9%),抗HBs阴性240人(38.1%),抗HBe和(或)抗HBc阳性28人(4.4%),60名接种乙肝疫苗的新兵中,57人检测HBV-M,抗HBs阳性49人(85.96%)。结论该部队新兵HBV现症感染率远远低于我国普通人群平均感染率,对HBV-M阴性新兵接种乙肝疫苗,按0、2程序,剂量20μg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国家集训队504名运动员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并使用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研制的乙型肝炎疫苗,在4年中抗—HB_S保持滴度水平。在此人群中未再发现新的HB_SAg阳性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已控制HBV的传播,保证了系统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某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新兵人群中的感染状况,为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分散选点、整群抽样的原则,确定某部的调查对象,通过专人询问并填写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3~5 ml,分离置于-20℃保存备用,统一采用SPRIA方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HBsAg、抗-HBs、抗-HBc,ELISA方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HBeAg、抗-HBe。结果所有受检人员HBsAg总阳性率为0.48%,抗HBs总阳性率为61.90%;城市新兵与农村新兵HBsAg总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的新兵HBsAg、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部队预防HBV,应同等对待不同入伍年限和兵源地的入伍新兵,有近40%的新兵抗HBs阴性,故有必要广泛对新兵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HBVDNA载量及HBV前C/C变异与临床病变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4 6例 ,其中轻度 10 2例、中度 88例、重度 5 6例 ,分别应用ELISA、实时PCR法检测其血清中的HBV免疫学标志及HBVDNA含量。同时对HBeAg阴性而HBVDNA含量高拷贝的 3例轻度、6例中度及 8例重度患者血清 ,应用巢式PCR方法分离前C/C区全长基因 ,纯化后克隆入T载体 ,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10 2例轻度、88例中度及 5 6例重度患者中血清学标志HBsAg ,HBeAg,抗 -HBc阳性模式分别为 5 3例 (5 1.9% )、4 6例(5 2 .3% )、33例 (5 8.9% ) ;HBsAg ,抗 -HBe,抗 -HBc阳性模式分别为 37例 (36 .3% )、32例 (37.5 % )、2 1例 (37.5 % ) ;单独HBsAg阳性为 8例 (7.8% )、5例 (5 .6 % )、1例 (1.7% ) ;其他模式分别为 4例、5例、1例。HBVDNA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10E 5 .5 3拷贝 /ml、10E 6 .0 3拷贝 /ml、10E 6 .5 8拷贝 /ml。HBeAg阴性而HBVDNA含量 >10E 6拷贝 /ml的病例数分别为 3例、6例、8例。统计分析表明 ,轻、中、重慢性乙肝患者间血清学标志及HBVDNA含量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 ,而HBeAg阴性HBVDNA含量高拷贝的患者出现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序列测定结果显示 17例患者血清的HBV分离株的前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确诊的有明确HBV感染史的HCC患者312例,分析患者HBV DNA载量,定量检测HBV标志物(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分析其组合方式。结果①312例HCC患者中,HBV DNA阳性299例(299/312,95.83%)。HBeAg阳性者41例(41/312,13.14%),其HBV DNA载量为(5.79±2.53)Log10copies/ml;HBeAg阴性者271例(271/312,86.86%),其HBV DNA载量为(4.59±1.66)Log10copies/ml(P〈0.01)。②HBV标志物存在6种组合方式,6.09%患者HBsAg阴性,86.86%患者HBeAg阴性。结论 HBV DNA多为低至中等水平,HBV DNA阳性者中高病毒载量者仅为少数;HBeAg阴性者远多于HBeAg阳性者;HBsAg滴度较低,少数患者HBsAg阴性。  相似文献   

16.
周宁  林国英  董友志  何海明 《武警医学》2004,15(11):817-819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PCR ELISA法,HBVM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VM阳性的366例血清中,有199例HBV DNA阳性,占54.4%.血清HB-/ml占65.2%;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占95.2%,≥106 copiessAg、HBeAg、抗阳性率占29.1%,≥106 copies/ml占17.6%.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55.0%的血清HBV DNA阳性,且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含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者血清内也有HBV 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17.
刘敏  李娜  张云  马骢 《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1):16-18,32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学模式前S1抗原(pre-S1-Ag)、HBV~DNA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含量,结合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分析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4例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用荧光定量一聚合酶联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I,T和AST指标。结果HBsAg(+)、HBeAg(+)、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79.4%,HBV—DNA检出率为97.1%,肝功能异常的为94.1%;HBsAg(+)、HBeAb(+)、HBcAb(+)模式的Pre-S1Ag检出率为52.4%,HBV—DNA检出率为83.3%,肝功能异常的为88.1%;在HBsAg(+)和HBcAb(+)模式中pre-S1-Ag检出率为33.3%,HBV—DNA检出率为66.7%,肝功能异常的为33.3%。结论HBV-DNA检测在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Vpre—S1-Ag,但是HBVpre-S1-Ag检测成本低廉,与HBV—DNA的符合度较高,是对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及HBV-DNA联合pre-S1-Ag检测可以提高HBV的检出率,更能真实地反映出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为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serological markers (hepatitis B virus (HBV) superficial antigen (HBsAg)) and risk factors for HBV infection among Lithuanian Army soldier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Lithuanian military subunits in 2003. Serum samples were draw from 1,830 soldiers (average age, 21.6 (0.707) years) and tested for hepatitis B infection markers (HBsAg).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BV infection. A total of 1.97% of soldiers was seropositive for HBsAg.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BV infection was related to military subunit (p > 0.05). Most of the HBsAg-positive soldiers (53.8%) served 4 to 6 months. Among soldiers who were offered to use drugs, the prevalence of HBsAg was 4.3%; in the remaining group, the prevalence was 1.9%. 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ther risk factors for HBV infection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he hepatitis B marker. Study data proved the need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and monitoring programs at the Lithuanian Armed Forc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364例乙型肝炎不同标志物的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BV—DNA进行含量测定,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36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67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中PreS1叶。144例(86.2%),HBVDNA阳性147例(88.0%),这组患者病毒高度复制,PreS1和HBVDNA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2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中PreS1^+38例(31.1%),HBVDNA阳性43例(35.2%),表明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5例HBsAg和抗HBc阳民生组中PreS1^+17例(26.2%),HBVDNA^+20例(30.7%),表明病人仍有病毒在复制。10例HBsAg、HBeAg阳性组中PreS1^+7例(70.0%),HBVDNA+9例(90.0%),表明病人病毒在复制。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和传染的可靠指标,特别是在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平  胡娟  古宇 《西南国防医药》2006,16(6):604-606
目的:通过对比检测和分析739份血清中preS1蛋白、HmAg和HBV—DNA的检测阳性率,为临床正确选用实验室指标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739份血清进行PreSlAg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739份血清中,PmSlAg阳性率为34.6%(256/739),HmAg阳性率为觚7%(227/739),HBV—DNA阳性率为58.9%(435/739)。227份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阳性率55.9%(127/227),HBV-DNA阳性率96.0%(218/227);512份HBeAg阴性血清中,PreSlAg阳性率25.2%(129/512),HBV—DNA阳性率为42.4%(217/512)。HBeAg、HBV—DNA和PreSl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阳性率高低依次为HBV—DNA〉PreSl〉HBeAg;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55.9%)阳性率显著高于HmAg阴性血清PreSlAg(25.2%)阳性率(x^2=36.5,P〈0.01);HBV—DNA阳性血清的PreSlAg检出率58.9%(256/435)显著高于HBV—DNA阴性血清的PreSlAg检出率1&4%(56/304)(P〈0.01);PreSl抗原与HBV—DNA阳性符合率为(200/256)7&1%,阴性符合率为(248/483)51.3%。598份HBeAg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0.9%,598/739)中HBeAg、PreSl和HBV—DNA阳性数(率)分别是224(37.5%)、253(42.3oA)、417(69.7%)。结论:PreSlAg、HBV—DNA、HBeAg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为HBV感染和复制的指标,以检测HBV—DNA最为可靠,而PmSlAg可能较HBeAg更敏感。在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如何理解和使用上述指标对防治乙型肝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