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76例冠心病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结果:本组76例均康复出院,预后良好.结论:冠心病诊疗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原因较多,精心护理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发生血管并发症的30例患者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30例血管并发症患者均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顺利出院.结论 重视术前护理,积极的术中及术后处理对预防和减少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秀华  陈贤娣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38-1040
目的 探讨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9例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经过.结果 本组29例出血及皮下血肿等血管并发症均得以有效控制.结论 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中,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冠心病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通过回顾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PCI后发生血管类并发症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发症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并发皮下血肿10例(28.6%)、穿刺点出血6例(17.2%)、血管迷走反射11例(31.4%)、假性动脉瘤4例(11.4%)、静脉血栓2例(5.7%)及动静脉瘘2例(5.7%),均治愈出院,无不良反应.结论 了解冠心病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对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468例冠心病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措施,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状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96%(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1.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穿刺不当、凝血障碍、拔管不当等不规范的护理措施,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手术前护理,积极寻找血管并发症的诱发因素,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行介入术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同时对施以针对性护理工作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79例老年冠心病介入术患者为研究组,将同期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分别行针对性护理及常规护理,将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皮下出血、血肿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以及术后焦虑程度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3%与37.8%.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存在生理老化、组织器官退行性病变等特点,导致介入术后易发生术后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且严重时影响预后效果,临床上应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术后伤口护理,术后康复训练,皮下出血、血肿、低血压、血管迷走反射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等方面予以针对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l临床并发症的发病率,有益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舒适度和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50例住院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进行指导,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显示两组有明显差异,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出现腰酸背痛、烦躁不安和排尿困难等非血管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而未增加局部出血的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患者的痛苦,为冠心病介入诊疗护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秀华  陈丽星 《护理研究》2005,19(21):1940-1942
回顾性分析了29例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经过,提出在护理此类病人时,术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及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和术后医护密切配合,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穿刺处有无肿胀,及早判断出血及皮下血肿等症状的发生是预防或减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提高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舒适度的效果评价。[方法]将156例冠心病经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4 h 非血管并发症(手部肿胀、麻木疼痛、睡眠障碍、手部皮肤破损)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手部肿胀、麻木疼痛、睡眠障碍、手部皮肤破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的舒适度、预防及减少非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介入诊疗(PCI)[1]由于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诊疗方法.但由于术中肝素化等多种原因,如术后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周,常可引起伤口出血的并发症[2].因此,护士应熟悉和掌握各种引起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高龄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8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实施急诊PCI,术后配合做好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术后早期患者发生并发症:排尿困难42例(51.2%),对比剂肾病6例(7.3% ),血管并发症31例(37.8%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7例(8.5% ),心脏事件10例(12.2% ),制动期间不适75例(91.5%)。结论高龄患者急诊行PCI术后早期并发症多,应掌握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特点,术后早期严密监护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护理对策。方法从1999年1月-2005年1月,对52例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2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至5年间共有16例血栓形成,感染5例,假性动脉瘤3例。结论人工血管内瘘需要专业化护理,加强内瘘保护知识的教育,正确地使用内瘘,采用绳梯式穿刺,压迫止血力度适当,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用于冠脉介入术中的循证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行冠脉介入(PCI)手术治疗的患者10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配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后进行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模式配合FFR后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人均支架数量、人均住院费用、人均材料费用及人均对比剂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配合FFR可更直观准确评估拟行冠脉介入术患者心供血状况,增强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护理学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的效果,观察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制订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方法 老年ACS病例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上述病人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2 w的生化项目,包括CK-MB、cTnI和HS-CRP,并观察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CK-MB、cTnI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PCI术后12 h血清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 w后降至正常.结论 介入治疗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使HS-CRP升高.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CK-MB、cTnI的术前术后变化在本组病例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制订ACS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臧宏科  马国明  王建文 《现代护理》2006,12(23):2160-216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例1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上述患者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2周的生化项目,主要观察CK-MB、TnI、BNP和CRP。结果CK-MB、TnI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术前和术后12 h的BNP处于高水平。PCI术后12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加剧了冠脉局部炎症反应,可使CRP升高。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CK-MB、TnI和BNP的术前术后变化在本组病例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提出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和进行心脏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护士应了解常用心脏标志物的多种意义,在护理这类患者时,应选择适当的血管进行穿刺,在介入治疗前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ACEI和他汀类等对检验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202例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6例,女86例,观察患者PCI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术后10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腰部酸痛不适最多为94例(46.53%),穿刺部位血肿10例(4.95%),尿潴留9例(4.46%),血管迷走神经反射7例(3.47%),造影剂反应4例(1.98%).其中出现2个及以上并发症患者16例(7.92%),所有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及时给予相关的干预措施,均好转.[结论]PCI术后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重点,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行PCI治疗的824例冠状动脉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护理措施,重点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824例患者共处理冠状动脉CTO病变875处,成功开通731处,成功率为83.5%(731/875);并发症发生情况: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脏压塞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7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53例,术后2d因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对冠状动脉CTO患者PCI围术期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重点护理和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有效措施,是提高PCI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0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并对这些患者在15 h内进行直接PCI治疗及护理,共置入支架104枚,观察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住院病死率、心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平均时间为(41.8±13.6)min,进入导管室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为(17.7±2.1)min,梗死相关动脉达TIMIⅢ级血流为88%,术后患者胸痛及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良好率达88%,心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5%。本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因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出现心脏破裂在入院后第3天死亡,2例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经及时治疗明显缓解。结论:PCI治疗与全程护理AMI具有及时、有效疏通血管,保证良好心肌供血的作用,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AMI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循证护理对冠心病PCI术患者医嘱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冠心病PCI患者医嘱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冠心病PC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通过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医嘱依从性、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6、12个月生存质量.结果:干预组术后1年内医嘱依从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1),术后3、6、12个月生存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冠心病PCI患者医嘱依从性,降低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系统整体护理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将AMI并行直接PCI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整体护理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围术期卧床时间、住院天数、需导尿例数、需清洁洗肠例数、血肿发生例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系统整体护理组无下肢静脉栓塞病例。结论AMI行直接PCI患者实施围术期整体护理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