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傈僳族医药文化可以从基本假设和价值观、关系、行为、物质等四个层次或维度进行结构剖析。傈僳族医药文化受原始宗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了以"万物有灵、爱与救赎(宿命)"为核心的双重价值体系;"巫医合一、神药两用"的医药特征,体现着傈僳族医药文化中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傈僳族医药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和用药经验构成傈僳族医药行为层文化;傈僳族常用中草药、药食两用植物及擅长治疗的疾病类型属于傈僳族医药物质层文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四川德昌"傈僳族端午节药市"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整理并记录傈僳族具有其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和运用经验,促进傈僳族传统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方法:基于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标本采集和植物分类学鉴定。结果:德昌"傈僳族端午节药市"出售的药物种类繁多,共记录了106种植物药;从中整理鉴定药用动植物共计77种,隶属42科,70属;对民族药名称、基源、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进行编目;对德昌县"傈僳族端午节药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傈僳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建议。结论:端午节药市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医药文化现象,四川省德昌"傈僳族端午节药市"已有500余年的悠久历史,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地域民族特色浓厚,汇集了当地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民族药用动植物知识和经验。相对于传统中医药,傈僳族端午节用药特色鲜明,体现为就地取材,强调时令,喜鲜用,多单方,入药部位异于中药,用法上以内服食疗为主,药浴外敷为辅,侧重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跌打损伤。本文将为系统研究傈僳族特色民族医药提供第一手材料,对传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整理高黎贡山南段傈僳族常用的药食两用植物基本情况。方法: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田野调查。结果:收集了19种傈僳族常用的药食两用植物,了解了它们的基本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高黎贡山生物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药食同源是人们对食物和药物关系的认识和归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活动。通过对药食同源追本溯源,明晰了药食两用物质的发展脉络,明确了药食同源的内涵和定义,并通过"物-性-效"关系分析了药物与食物间的差异,以期为今后合理应用药食同源概念及物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汉唐时期,先民对胡麻的认识和利用涉及服食辟谷、药食两用、延年致仙等方面。服食辟谷方面,胡麻的服食风气延展至唐,使得胡麻饭成为唐人的美味珍馐;药食两用方面,汉唐时期胡麻在食用的基础上,其疗病祛疾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延年致仙方面,以胡麻为仙药可能与魏晋时期服食风气益兴、道家饵食胡麻来养生修身有关。一粒亦药亦食的胡麻,因与当时的服食风气以及宗教相关联就具备了多重属性,值得藉此追本溯源,探究医药背后的文化因子,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6.
兰萌  朱龙 《中医药通报》2022,21(6):58-60
畲医理论、畲药临床应用、民族特色疗法是畲族医药的精华,其发痧、药膳等防病养生保健技术更是独有千秋。新时代下,整理、汇编畲族医药理论与书籍,建立畲族医药数据库,加强畲族医药人才培养,开发民族医药产业,弘扬民族医药文化有助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畲族医药理论、技术对民族特色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精的本草考证及民族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精最早载于《名医别录》,作为药食两用中药材出现,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尚未见对其药食同源内容进行系统考证。黄精与玉竹形态相似,常被混淆使用,且“女萎”与“葳蕤”常被认为基原同为玉竹。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古籍,以明晰“黄精”“女萎”和“葳蕤”三者关系;从品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食药记载和使用禁忌来追溯黄精药食同源的历史沿革;并梳理黄精在少数民族医药中的应用,以期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结果表明,古时“黄精”及其异名源于象形、功能、产地等,名称蕴含丰富的神话色彩和道家思想;“黄精”“女萎”和“葳蕤”为3个物种,与前人考证不同;黄精幼苗、花、实及根茎均可食用或入药,其食用记载多于药用记载;《云南民族药志》《中国民族药志要》和《中国民族药辞典》等22本少数民族医药著作记载了26个民族对12种黄精的认识和应用;各民族因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文习俗等差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述京族医药的发掘及其主要特点,为其以后的发展寻找方向。方法:通过搜集、阅读、归纳分析关于京族医药的文字记载和文献材料,总结京族医药的民族特色。结果:京族医药具有自己的文化体系,有着以海洋药物治疗疾病的独特经验,在治疗疾病方面主要以药食两用的中药为主。结论:京族医药还处于发掘的初期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以海洋药物研究和功能食品开发为出发点来推动京族医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傈僳族医药抢救性发掘整理是傈僳族医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主要介绍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个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抢救性研究"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傈僳族医药调查工作的一些方法和经验,供今后进一步进行傈僳族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被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傣族人民不断地同自然和疾病作斗争,通过认识、积累和总结经验,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学。傣医药学理论独特,内容丰富,"药食同源"便是其特色之一。"药食同源"指的是,许多食物即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