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复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观察组行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及骨折复位质量。结果:术后,观察组Harris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骨折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聿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94-99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30例与可膨胀髓内钉组40例。结果: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同时可膨胀髓内钉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疼痛分级也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两组均施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予以手术室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手术室精细化护理。观察两组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并统计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0.48%(38/42),略高于对照组的83.33%(35/42),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7.62%(4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33/42),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施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同时,施以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直接闭合复位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有限切开复位,观察组患者实施直接闭合复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直接闭合复位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优于有限切开复位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解剖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整群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4例,将其分成两组,各37例,对照组选取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治疗,观察组选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为16.2%(6/3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7%(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选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操作简便,手术时间较短,创口小,并发症出现率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纳入的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都源自本院2016年3月-2018年7月期间,并抽签分为2组,每组均为28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予以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并对比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相关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2组患者的对比(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量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28%,与对照组的10.71%对比(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具有微创、手术时间少与安全性高等优势,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Gamma钉固定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所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发生并发症几率,髓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髓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出血总量、住院时间、术后活动、手术时间以及Harri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出血总量、住院时间、术后活动、手术时间、Harris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不仅安全、可靠,两组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小,还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疼痛度,同时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辉县市中医院7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切口长度、失血量、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失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0.27%(26/3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4/37),低于对照组的32.43%(12/37)(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效果良好,切口小,出血少,骨折愈合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式,研究组采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式,术后10个月随访。统计对比2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入院时及随访期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BI评分及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86%(39/42),高于对照组的71.43%(30/42)(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低于对照组的28.57%(12/42)(P<0.05)。 结论 采用改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显著,可减少手术用时、失血量及康复用时,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铮  周冰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9):1077-107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研究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术中和术后情况,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随访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减少了手术中的风险,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桐柏县妇幼保健院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短且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葛君  杨克侠  官建中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802-1804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疾病康复指导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均进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9例,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检查、用药指导、合理饮食等;观察组49例,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准备工作、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疼痛护理、肢体功能锻炼等,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组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组间护理满意度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Harris评分为(86.81±10.62)分,高于对照组[(72.32±7.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6,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3.501,P<0.05)。 结论 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开展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同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79-82
目的探讨阻挡螺钉技术配合闭合复位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予以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予以阻挡螺钉技术配合闭合复位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24%)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挡螺钉技术配合闭合复位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良好,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在经皮PFNA(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都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 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25例,采用制定好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表格进行护理方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路径应用经皮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护理中,能有效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诊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例与观察组(n=40)例.对照组接受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观察组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髋关节恢复效果、手术指标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92.50%,更高于对照组72.50%;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也比对照组少;且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的效果更确切,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7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固定,观察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87.18%,对照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66.67%。观察组恢复优良率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股骨颈缩短、髋内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行闭合复位PFNA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4例为观察组,同期行动力髋螺钉( DHS)内固定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显著<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2%(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9):795-797
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在黄河三门峡医院就诊的1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行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优良率、Barthel指数评分、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透视次数、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0%)高于对照组(85.0%)(P<0.05),术后1、6、12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及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