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调查四川省2019年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预判鼠传疾病流行风险和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全省15个市(州)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包括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种监测类型,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一次。结果四川省2019年共捕获鼠形动物665只,平均密度为0.61%;以褐家鼠为主要优势种,其次分别为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黄胸鼠;不同生境鼠形动物密度农村自然村居民区特殊行业;四川省全年总体鼠密度近似单峰分布,在6—7月有一活动高峰。结论已基本掌握四川省城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加强鼠类综合监测,科学防控,以控制鼠传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掌握沈阳市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沈阳市共设立3个鼠类监测点,分别为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监测点相对固定。结果2010-2014年沈阳市鼠类平均密度为0.20%,共捕获鼠类77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3种。其中主要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49.4%和42.8%,不同年度鼠类构成比和密度有所不同;沈阳市鼠类在不同生境的平均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为0.50%;从不同月份鼠密度季节消长情况来看,除了1月和12月外,其余各月均监测到鼠,鼠密度全年基本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5~6月和8月。结论基本掌握了沈阳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和防制对策的研究,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和掌握2014-2016年荆州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鼠类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居民社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开展鼠密度监测,每月一次。结果 2014-2016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为1.28%,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和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43.44%和36.07%;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春季和秋季各有一个密度高峰,其中4月最高。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最高,达2.35%。结论 2014-2016年荆州市鼠密度较高,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鼠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大窑湾口岸鼠类的季节消长情况 ,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及预防鼠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 2 0 0 2年 3月~ 10月采用夜夹法 ,对大窑湾口岸鼠类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共捕获鼠类10 87只 ,隶属 1科 2属 3种 ,即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种 ,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年平均密度为 5 .0 1% ,高峰期为 7、 8两月。结论 :加强鼠类活动高峰期的防制工作 ,并根据情况进行灭鼠工作 ,把鼠类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防止鼠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安康市鼠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灭鼠防病、防鼠害探讨有效防制措施。方法采用夹夜法,每季度调查1次,在季初的1个月内完成。结果共布鼠夹3 549有效夹次,捕鼠2科3亚科6属11种479只,密度13.89%;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第三季度密度最高;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鼠密度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秋末至次年春季(10-4月)加强灭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特殊行业鼠密度及控制状况。方法粘鼠板法调查特殊行业鼠类密度及种群和数量,询问各单位控制鼠类措施。结果调查特殊行业106个单位,1 156个房间,布有效粘鼠板1 832块,阳性捕鼠板数量123块,粘捕率为6.71%。共捕鼠136只,粘捕指数为0.0 742只/块。鼠种为褐家鼠(占45.59%)、黄胸鼠(占27.94%)、小家鼠(占20.58%)、黑线姬鼠(占5.88%)。PCO公司预防控制鼠类效果优于单位自行控制效果(χ2=12.58,P<0.01)。新建开业单位鼠密度显著高于非新建开业单位鼠密度(χ2=33.07,P<0.01)。结论特殊行业是鼠类易侵入单位,提倡PCO公司为特殊行业提供鼠类预防控制服务,并应特别加强新建开业单位的开业前鼠类预防控制措施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西安市鼠种构成、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等情况,为制定防鼠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按照西安市地理方位东、南、西、北共选择4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食品餐饮业共5个监测点,奇数月中旬采用夹夜法监测,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鉴定鼠种并计算鼠密度,采用χ~2检验对5年间鼠类种群构成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捕获4类鼠495只,平均鼠密度为0.39%,2016年鼠密度最低,为0.27%,2018年鼠密度最高,为0.58%。鼠密度季节消长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小高峰和大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鼠密度分别为0.44%和0.46%,11月鼠密度最低,为0.32%。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为0.84%,城镇居民区鼠密度最低,为0.23%。不同生境小家鼠(M. musculus)的构成比最高,鼠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镇居民区鼠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平稳,农村自然村呈双峰趋势,食品餐饮行业呈单峰趋势。小家鼠(M. musculus)在不同鼠种中季节消长趋势明显,1月、7月和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15—2019年西安市鼠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不同鼠种鼠密度有差异。建议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制定不同生境的防鼠灭鼠措施,以达到减少鼠类传染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竹县不同生境鼠类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数量变化情况,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个生境每次布鼠夹300夹以上,晚放晨收。城镇、农舍普通居民住宅每个房间布一夹,超过15m2的房间布两夹;农田沿一定生镜每5 m布一夹,监测点半年内不重复布夹;并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结果布鼠夹43 814夹次,捕鼠2 704只(8个品种),平均鼠密度为6.17%。主要优势种为四川短尾鼩、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不同生境不同年份平均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5)。结论基本掌握了大竹县不同生境鼠类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5年淮安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夹夜法。结果 2005-2009年全市4个鼠情监测点共捕获鼠类187只,雌雄比例为1∶1.23,幼鼠比例25.13%,年平均密度为0.52%。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未发现其他鼠种。结论鼠情调查为选择灭鼠方法、时机、对象和场所提供依据,有效控制鼠类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盈江县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和分析鼠疫监测和疫情资料。结果该地室外黄胸鼠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其它鼠种构成比则逐渐降低,黄胸鼠在种群上占有绝对优势,室内总鼠密度和黄胸鼠密度年度变化基本一致;黄胸鼠密度与总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吻合,室外总鼠密度明显高于室内,室内总鼠密度和室内外黄胸鼠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全年保持相对稳定。结论根据鼠类年度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保持鼠疫联防工作的连续性,适时开展灭鼠活动,把鼠密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降低鼠疫暴发流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及其附近食虫类和啮齿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草海的食虫类和啮齿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12种,隶属3科8属,其中2种贵州省新纪录,并作了种类数量比较,总结了区系特点,医学意义和农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焦作市重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焦作市病媒传播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诱捕法、笼诱法、夹夜法和粘捕法对蚊、蝇、鼠、蟑的不同生境中监测。结果 2016—2020年焦作市共捕获雌蚊5 991只,各年蚊密度依次为2.52、5.40、3.59、2.89和5.69只/(灯·夜),淡色库蚊占93.84%,为优势蚊种,蚊密度最高生境为公园,密度为24.4只/灯·夜,高峰期为7月;2016—2020年共捕获蝇类3 717只,平均密度为1.63、9.59、6.26、5.56和6.86只/笼,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最高,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比77.40%,高峰期在10月份;2016—2020年共捕获老鼠27只,鼠密度依次0.11、0.10、0.10、0.01和0.17只/百夹,褐家鼠占88.89%,为优势鼠种,鼠密度最高生境为农村自然村,鼠密度高峰期在4—10份; 2016—2020年共捕获蟑螂687只,蟑螂密度依次0.08、0.07、0.08、0.16和0.14只/张,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比98.84%。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其次为餐饮店,蟑密度高峰期在11 月。结论 焦作市餐饮外环境与农贸市场蝇类、农村与公园蚊虫、农贸市场和餐饮店蟑螂、农村与城乡结合部老鼠的防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应根本上消除媒介昆虫孳生地,控制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西安市鼠种构成、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等情况,为制定防鼠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按照西安市地理方位东、南、西、北共选择4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食品餐饮业共5个监测点,奇数月中旬采用夹夜法监测,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鉴定鼠种并计算鼠密度,采用χ2检验对5年间鼠类种群构成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捕获4类鼠495只,平均鼠密度为0.39%,2016年鼠密度最低,为0.27%,2018年鼠密度最高,为0.58%。鼠密度季节消长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小高峰和大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鼠密度分别为0.44%和0.46%,11月鼠密度最低,为0.32%。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为0.84%,城镇居民区鼠密度最低,为0.23%。不同生境小家鼠(M. musculus)的构成比最高,鼠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镇居民区鼠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平稳,农村自然村呈双峰趋势,食品餐饮行业呈单峰趋势。小家鼠(M. musculus)在不同鼠种中季节消长趋势明显,1月、7月和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15—2019年西安市鼠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不同鼠种鼠密度有差异。建议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制定不同生境的防鼠灭鼠措施,以达到减少鼠类传染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龙陆奇 《中外医疗》2011,30(16):97-98
目的了解湖南省邵东县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检测EHF抗原的方法进行鼠带毒情况的监测,采用夜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以每5个年份为1个阶段,进行比对(2001年至2005为A段,2006年至2010年为B段)。结果 EHF各月份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4~6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5~75岁,其中以30~50岁年龄组为多;鼠密度为5578只/km2;鼠带毒率为6.45%。10年中共计捕鼠1596只,其中褐家鼠占捕鼠总数的53.13%,占室内家栖鼠的67.97%,家栖褐家鼠带毒率为14.04%,高于其他鼠种。结论邵东县优势鼠种为褐家鼠,作为EHF传染源,褐家鼠有重要意义。近几年EHF发病率与褐家鼠带毒率密切相关。建议在EHF防治工作中将大规模灭鼠工作与重点消灭带毒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在剑川县鼠疫监测过程中,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 2008—2017年共挖鼠巢1 230个,有蚤鼠巢238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5.07%,2011年最高,为40.00%。238个有蚤鼠巢共获得鼠巢蚤2科4属4种1 561只,平均蚤指数6.55,其中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的构成比分别为73.03%、17.23%、5.06%、4.68%,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2008—2017年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共有4种鼠巢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蚤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未检出鼠疫菌。鼠巢蚤指数较高,建议开展预防性的灭鼠灭蚤。  相似文献   

16.
元江县鼠疫流行区鼠类及鼠蚤调查及防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2年3~4月,对云南省元江县鼠疫流行区的鼠及鼠蚤进行了调查和防制。共获得鼠213只,隶属3属5种;蚤294只,隶属2属2种。用0.05%敌鼠钠盐毒谷饱和投饵,取得了96%的灭鼠效果,即时控制了疫情,说明在鼠疫疫区紧急处理时灭鼠应首选慢性杀鼠剂。用0.05%溴氰菊酯和5%滴滴涕加0.5%敌敌畏混合剂,分别于灭鼠前后对地面作滞留喷洒,灭蚤率为93%;而只用5%滴滴涕加0.5%敌敌畏在灭鼠前喷洒一次,灭蚤率仅达74%,笔者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芜湖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蟑螂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鼠密度为0.43%,小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66.67%。中华按蚊是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30.47%。蚊密度程单峰型,8月蚊密度最高,不同的环境中,牧畜棚蚊密度最高,为20.255只/人工小时。蝇密度是6.55只/笼,包括2科7种,农贸市场环境的蝇密度最高,为10.04只/笼,巨尾阿丽蝇、家蝇为优势蝇,监测期蝇密度呈现单峰型,9月达最高峰;蟑螂平均密度0.51只/张,蟑螂密度高峰期是5月,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64.87%,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结论基本掌握了芜湖市辖区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及密度动态,提示政府应加强经费投入,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为今后实施实时病媒生物控制和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建江 《医学动物防制》2002,18(12):689-690
目的 :了解某军校一栋宿舍楼鼠类危害的现状。方法 :采用直观法 ,调查不同类型的房间。结果 :鼠种为褐家鼠 ,不同类型房间的鼠密度分别为 :学员宿舍 5 .3 % ,洗漱间及库房 3 0 % ,楼道 16.7% ,合计 14 .9%。结论 :部分房间卫生状况不良 ,为鼠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A field 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transmission of scrub typhus in the sylvatic and transitional (fringe) areas at ten different locations around Pune. Parameters studied included rodent trapping and identification, entomological parameters, immunological studies on rodent sera, and rodent organ impression smear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Rattus r rufescence, Rattus meltada, Suncus murinus and Rattus blanfordi were the predominant sylvatic rodent species. All the species showed mild to moderate infestation with trombiculid mite larvae, with Rr rufescence and S murinus showing even higher levels of infestation. Pooled rodent sera showed mild rise of OX2 in 13.9%, OX19 in 5.6% and OXK in 9.8% of the pooled sera. The rise in titres was appreciable among rodents from Lonavala, Khadakvasla, Panchet, Singhgadh and Kondhwa area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certain 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surveillance and epidemic investigations of scrub typhus in the Armed Forces have been submitted.Key Words: Mite, Rodent, Scrub typhus, Weil-Felix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