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9例肌内黏液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肌内黏液瘤患者的MRI表现。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信号、强化方式及周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例肌内黏液瘤均为单发,8例位于肌内,1例位于肌内及肌间隙。6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3例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界不清。8例肿瘤T_1WI呈低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7例T_2WI及T_2抑脂呈明显均匀高信号,2例由于其内多发低信号分隔而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6例呈环形强化,其中2例伴分隔样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5例呈渐进性强化。5例肿瘤周围见脂肪信号,5例肿瘤周围见水肿信号。结论肌内黏液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与其它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内黏液瘤(IM)的MRI特点及病理学联系,以提高MRI对诊断该病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M患者的临床、MRI检查及病理资料。术前均行MRI检查,其中8例加做增强扫描,分析肿块解剖位置、大小、边缘、信号、包膜及完整性、瘤周肌肉水肿、周围脂肪沉积、强化方式等。结果 14例IM中均位于肌内,可见假包膜,其中5例包膜不完整,1例为Mazabraud综合征。与周围正常肌肉相比,T1WI 5例呈等、低信号,9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中11例病灶内出现窄带或斑片状低信号。10例表现为瘤周软组织水肿信号。4例观察到脂肪沉积信号。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肿块边缘环形强化及中心斑片状强化6例、中心无明显强化、或中心窄带分隔状强化各1例。结论 IM虽然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但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软组织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资料,其中行MRI平扫22例,增强10例,9例行DWI检查。结果 22例病灶均位于深部肌间隙内,多邻近下肢大关节,表现为梭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MRI平扫,12例患者T1WI呈低信号,2例呈等信号,10例呈混杂信号,其中8例合并出血表现为T1WI高信号; 22例患者在T2WI均为混杂高信号,9例呈DWI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0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18例病灶可见坏死、囊变区,13例见低信号分隔影,12例见假包膜,14例见瘤周水肿,9例可见"尾征",2例病灶周围见多发小卫星灶;肿瘤合并侵及皮肤、肌肉4例,侵及邻近骨骼1例。结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组织学成分复杂,因此MRI信号多变,但具有特征性,综合分析有助于术前诊断,最终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髂腰肌滑囊扩张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或随访证实的38例髂腰肌滑囊扩张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38例(42髋)病变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腰肌(腱)内侧、外侧、后方或其肌间隙,为单房或多房状囊性肿物,最大径0.2~12.8 cm,邻近组织结构不同程度受压.39髋病变T1WI 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3髋滑囊内为血性积液,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和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26髋病变与关节腔相通,16髋病变与关节囊相连.29例(33髋)伴髋关节病变,2例并髂腰肌病变,7例为单纯性病变.结论 MRI对髂腰肌滑囊扩张敏感性高且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病例的MRI资料,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3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MRI表现:①弥漫型子宫腺肌症21例,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轮廓光滑,结合带弥漫性增厚,与肌层分界不清,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9例内见点状高信号,在T2WI上呈低信号,内见散在点状高信号.②局限型子宫腺肌症11例,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相应部位结合带增厚,共发现18个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5例内见点状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肿块影,7例内见点状高信号.③有12例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其中子宫肌瘤9例,卵巢囊肿3例.结论 MRI能对子宫腺肌症作出明确诊断,在其定性、定位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低场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低场(0.35T)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的影像特征。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1例,T2WI结合带弥漫性增厚,厚度12.1~37.4mm,平均15.4mm,其中,8例患者子宫肌层低信号病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信号影,典型者呈“飘雪征”,3例患者的病灶呈均匀的低信号;局限性子宫腺肌症3例,结合带局限性增厚或外肌层结合带样信号灶,2例患者T2WI混杂有斑点状高信号。结论子宫腺肌症MRI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肠系膜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证实的肠系膜血管瘤病人MRI资料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MRI检查显示下腹部及盆腔巨大、呈扇形分布的囊实性肿块,于T_1WI、T_2WI及精准频率反转恢复序列信号混杂,其内可见多发线样分隔,呈蜂窝样改变;病变边缘于T_2WI还可见多发细小血管流空影,邻近肠管受压移位,局部肠壁与病变分界不清。结论肠系膜血管瘤的影像表现较具特异性,熟悉肠系膜解剖结构及血管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症离体标本的低场MRI表现,探讨子宫腺肌症的低场MRI诊断.材料和方法:采用OUTLOOK PROVIEW 0.23T MR对17例子宫腺肌症离体标本行采用矢状位T1WI、T2WI及irT2WI平扫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子宫体积增大呈类球形,结合带增厚,厚度为10.4~28.6mm,平均15.2mm.病变主要位于子宫后壁肌层14例和前壁3例.所有标本,T2WI与irT2WI示子宫肌层内低信号区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影,TIWI示子宫肌层内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6例标本肌层内少许斑点状高信号.T2WI/irT2WI呈高信号而T1WI呈低信号的病理上为异位的内膜岛,在T2WI与TIWI均呈高信号的为异位内膜出血灶.结论:低场MRI对子宫腺肌症诊断有重要价值,其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病变的病理特征,T2WI与irT2WI是病灶显示的敏感序列.  相似文献   

9.
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卵圆形肿块,亦可呈不规则形,沿冠状轴生长,可对邻近大血管包绕1/2以上(4/14)。CT平扫表现水样至肌肉样密度,多表现低密度(10/12),其内散在点状或结节状钙化(5/12),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居多(6/9)。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早期不强化,逐渐增强,病理上与肿瘤富含大量黏液基质相关。包膜可强化。结论CT、MRI诊断节细胞神经瘤各具特征,其影像学表现与瘤内节细胞、神经纤维成分、黏液基质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该文报道了1例右肾透明细胞癌切除术后12年咬肌转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患者男, 65岁, 颈部CT表现为右侧咬肌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肿块, 密度不均, 内见片状囊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囊性部分未见强化。颈部MRI表现为实性部分T1WI呈稍高信号, T2WI呈高信号, DWI呈稍高信号, ADC呈低信号。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咬肌转移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GPA)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GPA,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为单发,右侧6例,左侧9例。根据肿块与颌下腺关系,将SGPA分为3型:颌下腺内实质型11例(73.3%),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T_2WI见更高斑点状高信号,呈沙砾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颌下腺内囊实混合型,3例(20.0%),肿块实性部分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颌下腺旁型1例(6.7%),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正常颌下腺呈受压改变。15例周围均见包膜形成,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包膜完整13例,不完整2例。15例均未见钙化。结论:SGPA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对颌下腺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肿块,MRI有助于正确诊断,颌下腺旁型肿块少见,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OT)的MRI表现与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OT患者的临床、MRI和病理资料,并分析其MRI表现与病理基础。结果 :7例肿瘤均为单发,呈圆形或卵圆形,均见低信号包膜。T1WI呈等或低信号;T_2WI低信号为主,1例主要表现为云絮状高信号,夹杂低信号;6例病灶内见囊性区,4例包膜下见囊性区,1例肿瘤外上方见多个小囊性灶。增强扫描后7例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延迟后呈渐进性强化,但低于子宫肌层。显微镜下瘤细胞比例1例较高,6例较低;纤维成分6例较高,1例较低;可见假包膜及囊变、水肿区。结论:OT在T_2WI的信号特点和轻度渐进性强化方式有一定特征,能反映其病理基础,掌握其MRI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病(DF)的MRI特点,重点分析MRI特征影像及其病理基础,评价MRI在D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MRI表现(14个病灶均行M RI增强及延迟扫描),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探讨M RI特征影像的病理基础。结果14例均为单发病灶(腹外型7例、腹壁型4例、腹内型3例),其中有2例为术后复发,肿瘤沿着肌肉长轴生长。T1 WI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 WI呈高于肌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以延迟强化为明显,病灶内可见条状或带状 T1 WI及 T2 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14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囊变及瘤周水肿。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成纤维细胞、纤维组织和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密集区域T2 WI信号增高,而肿瘤内胶原纤维区域在 T1 WI、T2 WI均为低信号。肿瘤内见较多血管壁完整的毛细血管,这是病灶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病灶内可见T1 WI、T2 WI均呈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以及病灶延迟强化是DF的特征性MRI表现。MRI可以很好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DF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院3例及文献报道3例下肢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影像检查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显示,下肢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可位于皮下、肌间或肌间隙,CT表现为团块状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病例可见血管穿行、环绕。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病变有包膜或间隔,增强呈明显强化、增强曲线呈上升型改变,1例T2WI呈旋涡状改变,增强为环形强化。下肢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有一定的影像特征,认识该特征有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皮下血管平滑肌瘤MR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方法回顾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下肢血管平滑肌瘤的MRI征象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FSE T_1WI、FSE T_2WI、DWI及STIR T_2WI序列扫描。结果 3例位于膝关节,1例位于踝关节。肿瘤位于皮下,呈椭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晰。MRI表现:肿瘤主要呈等T_1、稍长T_2信号,其内见点样短T_1、长T_2信号,T_2抑脂序列上呈不均匀略高信号,其内可见点条状明显高信号,病灶边缘见细线样低信号环,DWI序列呈等低信号。病理表现:肿物呈实性,包膜完整;镜下可见肿物由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和小的裂隙状血管构成;免疫组化Vimentin(+)阳性,SMA(+)阳性,CD34(+)血管阳性,Desmin(+)部分细胞阳性。结论下肢皮下边界清晰的结节,呈T_1WI等信号、T_2WI上不均匀高信号、DWI为等低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线样低信号环,提示血管平滑肌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SPT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8例中,12例病变位于胰头部,6例位于胰体部,10例位于胰尾部。肿块呈类圆形16例,分叶状12例。1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25例肿块最大径30 mm,3例≤30 mm。实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性为主15例,囊性为主5例。实性肿块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T_1WI均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6例。囊性部分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各期病灶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3例肿块周围包膜完整,5例包膜不完整;MRI表现为T_1WI和T_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SPTP多见于年轻女性,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CT与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组织学比较,探讨其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NC的MRI征象及病理资料。1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CNC均位于透明隔孟氏孔区,均呈长椭圆形,边缘可见分叶。MRI平扫表现:12例均呈囊实性,内部及边缘多发囊变,边缘皆可见条索状结构,肿瘤外观呈丝瓜瓤状;12例肿瘤囊性部分呈T_1WI低、T_2WI高、FLAIR低信号;12例实性部分及囊间隔、瘤周条索状结构T_1WI、T_2WI、FLAIR均呈等信号,DWI均呈高信号,肿瘤内部均见点、条状T_1WI、T_2WI低信号血管流空影;12例周围脑组织水肿程度低,邻近脑组织呈受压改变,均引起不同程度脑积水。MRI增强扫描表现:12例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可见条形更高强化信号,囊性成分不强化。病理表现:肿瘤细胞呈大小一致排列,核周可见空晕,瘤细胞周围见分支状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分隔及无核神经元纤维基质岛,伴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NSE(+)、Syn(+)12例;GFAP(+)8例;S-100(+)7例。结论:透明隔孟氏孔区的囊实性肿块呈多发囊变、边缘条索状结构、无瘤周水肿、内部伴血管流空影,以及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提示CNC的诊断,对比其病理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及CT、MRI影像特征。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眼眶RMS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儿童眼眶RMS均位于眼眶内,左侧3例,右侧2例。5例中3例为实性病灶,与眼直肌相比,CT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MRI平扫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入"型。另2例为囊实性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中心小片状囊变,实性部分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与实性病灶一致,中心囊性部分CT平扫呈低密度,MRI平扫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理诊断为胚胎性RMS。结论儿童眼眶RMS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临床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充分认识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9.
特殊病理类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病理类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大小、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表现和MRI信号特征以及肝、肾的伴发病灶等。结果:肿块来源肾实质,可突出肾轮廓或贯穿肾实质,边界光整;CT、MRI平扫肿块呈混杂密度或信号,MRT2WI病灶内可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肿块内常伴囊变、出血,可见假包膜、钙化,但均无明显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MRI表现多样,灶内无明显脂肪是其共性,病灶边界光整,MRT2WI病灶内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影可提示诊断,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黏液性脂肪肉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男性17岁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下肢黏液性脂肪肉瘤患者的MRI表现并就文献回顾.结果 肿瘤位于左大腿内侧深部肌肉间隙内,呈边界清楚的椭圆形,大小约12 cm×9 cm×4 cm.T1WI肿块与周围肌肉软组织相比呈不均匀性等信号,其间夹杂有云絮状略高及略低信号,包块周边可见细带状等信号包膜;T2WI呈较明显的高信号强度伴有少许等信号影, 细带状包膜呈较低信号强度;脂肪抑制扫描包块信号强度未见抑制.结论 下肢黏液性脂肪肉瘤较少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