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松属植物品种较多,化学成分复杂。该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对松属植物松塔、松树皮、松针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以期为松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花粉是花的雄性器官,通俗地说就是植物的“精子”,是植物生命的精华所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农本草经》和历代本草对花粉的药用、食用功效作了很多记载。总体来说,主要认为花粉有延年益寿、驻颜美容以及改善性功能之效。其中将蒲黄(香蒲的花粉)和松黄(松的花粉)列为上品,称久食可以“强身、益气、延年”。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说蒲黄有“润心肺,益气,祛风,止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红松松针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红松松针中的黄酮类成分,为松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聚酰胺、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松松针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蛇葡萄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ampelopsin 4′-O-β-D-glucopyranoside,1]、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L-arabinofuranoside,2]、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kaempferol3-O-α-L-arabinofuranoside,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4]、5,7,8,4′-四羟基-3-甲氧基-6-甲基黄酮8-O-β-D-吡喃葡萄糖苷[5,7,8,4′-tetra-hydroxy-3-methoxy-6-methylfavone8-O-β-D-glucopyranoside,5]、山柰酚3-O-(5″-O-反式-阿魏酰基)-α-L-呋喃阿拉伯糖苷[kaempferol3-O-(5″-O-E-feruloyl)-α-L-arabinofuranoside,6]、山柰酚3-O-(5″-O-反式-对-香豆酰基)-α-L-呋喃阿拉伯糖苷[kaempferol3-O-(5″-O-E-p-coumaroyl)-α-L-arabi-nofu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松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松针(pine needles)是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植物的叶,又名松叶、松毛等。其植物来源有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云南松(P.yunnanensis Franch.)、油松(P.tabulaeformis Carr)、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Loud.)Mayr]、黑松(P.thunbergii Purl.)、红松(P.koraiensisSieb.et Zucc.)、华山松(P.armandii Franch.)、思茅松(P.  相似文献   

5.
油松松针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油松松针中的黄酮类成分,为松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聚酰胺、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质谱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松松针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3″-O-反式-对-肉桂酰基)-(6″-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3″-O-E-p-coumaroyl)-(6″-O-E-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1]、山柰酚-3-O-(3″,6″-二-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3″,6″-di-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2]、山柰酚-3-O-(3″-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3″-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3]、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β-D-glucopyranoside,4]。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花粉是植物的精子,集中了植物体的精华,营养十分丰富。花粉的功用很早就被人们发现了。近30年以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竞相开发各种各样由花粉制成的食品、药品及美容品受到了亿万人民的青睐[1]。1花粉的营养成分花粉的成分因植物种属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未干燥的花粉  相似文献   

7.
1987年至1989年,我们对昆明地区连续3年进行大气花粉调查,旱冬瓜花粉在大气中飘散高锋期集中在秋季。9月495粒,10月2255粒,11月474粒,占全年花粉总数的15.12%,除松属花粉以外居第2位。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城区大气气传花粉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成都市城区大气气传花粉的种类、数量、季节消长规律。方法采用Durham质量法收集气传花粉,对成都市城区进行为期1年的大气气传花粉调查,并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成都市城区2011年全年均有花粉飘散,呈现出明显的2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3-6月,占全年花粉总数的72.76%,以松属(29.63%)、胡桃科(18.54%)、蔷薇科(7.97%)为主;第2个高峰出现在9-10月,占全年花粉总数的11.63%,以菊科(4.27%)、藜科(3.17%)、棕榈科(0.89%)为主。结论成都市城区2011年全年共有20个科属的花粉飘散,3-6月和9-10月为花粉飘散高峰期。松属、胡桃科、蔷薇科花粉是最主要的春季优势花粉,菊科、藜科、棕榈科是最主要的秋季优势花粉,胡桃科为成都市城区独有的花粉。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食物和医药资源植物花粉,正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而风靡世界各国,在花粉应用领域中,我国是最早利用花粉保健治疗的国家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薄黄,松黄的记载。自从法国医  相似文献   

10.
鬼臼类中药是小檗科、鬼臼亚科、桃儿七属、山荷叶属、八角莲属及足叶草属药用植物的统称[1]。其中,前3属在我国均有分布[2]。鬼臼类中药多种植物来源导致异名繁多、品种混用现象由来已久[3]。鬼臼类植物是一类含有显著生物活性和毒性物质的中药。其根茎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11.
<正>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属常用大宗药材,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和安徽等地。连翘的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常用部位为果实。核糖体是细胞内参与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在植物中,核糖体蛋白基因的突变影响胚的生存和植物发育[1,2]。  相似文献   

12.
木香烃内酯的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香烃内酯(costunolide,CT)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木香(Saussurea lappa C.B.Clark)[1]、月桂树(Laurus nobilis)[2]、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3]、多花含笑(Michelia floribunda)[4]等植物,是中药木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曾立  尹文清 《中国药房》2010,(47):4506-4508
<正>茶茱萸科(Icacinaceae),双子叶植物,约58属,40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13属,22种,分布在西南部至南部[1]。国内、外学者对茶茱萸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主要分离得到萜、生物碱、黄酮等类型化合物。药理试验表明,萜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2]、清热解毒[3]、消炎止痛、抗肿瘤、抗HIV[4]  相似文献   

14.
连翘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其干燥果实连翘(Fruetus Forsythiae)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涩痛等证[1]。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诸如"甲  相似文献   

15.
松针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针是松科植物的针状叶,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木脂素、色素、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松针的药用历史悠久,研究证实其具有降血糖、调血脂、抗肿瘤、抗衰老、抗突变、抑菌、抗病毒和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松针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松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韩进庭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87-2488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东北天南星或虎掌的干燥块茎.其植物计有105属种,分布区跨越从赤道带到寒温带的各个生态地带.在<中国药典>[1]的天南星科药用植性味一栏中均记载有"毒".  相似文献   

17.
吡咯[1, 2-α]吲哚是一种结构新颖的融合杂环骨架, 也是许多天然活性产物和药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合成中间体。吡咯[1, 2-a]吲哚杂环衍生物因其具有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 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中备受关注。植物提取物一直以来都是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目前从植物提取物中发现并分离得到的基于吡咯[1, 2-a]吲哚杂环结构的生物碱有Isatisine、isoborreverine、flinderoles、polyavolensin和yuremamine。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对吡咯[1, 2-a]吲哚杂环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在筛选活性化合物和候选药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甾体皂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忠  姜红 《中国药师》2003,6(10):615-616
甾体皂苷 (steroidalsaponins)是天然产物中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 ,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 ,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日趋活跃。据不完全统计 ,超过 90个科的植物含有甾体皂苷 ,尤以单子叶植物的百合科、石蒜科、薯蓣科和龙舌兰科等植物报道最多。由于含甾体皂苷成分的动植物药有相当的疗效。所以 ,人们在应用和研究方面越来越广泛。例如 :Dracaenadraco被用于抗腹泻和止血[1] ,蒺藜用于治疗眼病、浮肿、腹胀、高血压、皮癣和气管炎[2 ] ,Chlorophytummalayense对肿瘤有潜在的细胞毒活性[3 ] ,Agaveamericana有通便和利尿的作用[4] ,Solanum…  相似文献   

19.
红松松针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松松针的化学成分,为松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聚酰胺、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松松针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pirhododendrin(1)、(+)-rhododendrol(2)、覆盆子酮(frambinone,3)、massonianoside E(4)、松脂醇(pinoresinol,5)、罗汉松脂醇(matairesinol,6)、bornylp-coumarate(7)、salicifoliol(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结论化合物1和8为首次从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7为首次从红松松针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小叶红叶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Hook.et Am.)Planeh.]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植物醇提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柽柳素-3-O-α-L-鼠李糖苷(tamarixetin-3-O-α-L-rhamnoside,1)、1-O-[2'-甲氧基-4'-羟基苯基]-6-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β-D-吡喃葡萄糖(1-O-[2'-methoxy-4'-hydroxyphenyl]-6-O-syringyl-β-D-glucopyr-anoside,2)、东莨菪素(scopoletin,3)、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4)、瑞香素-8-O-β-D-葡萄糖(daphnetin-8-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1~5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