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背景声音对早产儿喂养状况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实施背景声音干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2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母亲声音组和莫扎特音乐组,每组各80例。3组患儿均给予NI-CU早产儿常规护理,对照组不给予声音干预,母亲声音组播放提前录制好的患儿母亲说话和哼唱的声音,莫扎特音乐组播放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声音干预每天2次,每次20 min,持续2周。比较3组患儿喂养情况。结果干预第1周时,母亲声音组和莫扎特音乐组患儿的奶量增加情况优于对照组、胃潴留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周时,母亲声音组和莫扎特音乐组患儿营养途径的过渡优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声音组和莫扎特音乐组患儿达到全胃肠道营养的日龄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背景声音干预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进程,减少胃潴留的发生,并促进早产儿体质量增长,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音乐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早产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2组早产儿均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奶鼻饲管喂养,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而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音乐干预,干预时间为14 d。比较2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和第14天时体重、身长及头围的增长情况。结果 干预14 d后,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和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体重、身长及头围的增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音乐干预能缩短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和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推进喂养进程,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3.
音乐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音乐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音乐干预,比较2组早产儿每日体质量增长、住院时间、进奶量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进奶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发生喂养不耐受明显减少.结论 音乐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增进营养,加快体质量增长,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音乐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音乐干预,比较2组早产儿每日体质量增长、住院时间、进奶量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进奶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发生喂养不耐受明显减少.结论 音乐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增进营养,加快体质量增长,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母亲心音联合话音刺激与音乐疗法两种听觉刺激方式对NICU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早产儿90例,按随机化数字表分为对照组、音乐疗法组和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音乐疗法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音乐,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母亲心音联合话音的声音刺激,2次/d,持续14 d。比较3组早产儿在出生时、干预7 d和14 d的体格发育指标、体格生长速率、喂养奶量和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的情况。结果:3组早产儿干预前后身长、头围、上臂围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3组早产儿体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和14 d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体质量显著高于音乐疗法组和对照组(P<0.05),音乐疗法组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速率快于音乐疗法组和对照组(P<0.05),音乐疗法组体质量增长速率快于对照组(P<0.05);3组早产儿身长、头围、上臂围的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日均喂养奶量为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音乐疗法组>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日均喂养奶量为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音乐疗法组>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较音乐疗法组和对照组更快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P<0.05),且音乐疗法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亲心音联合话音刺激与音乐疗法相比,能增加住院期间的喂养奶量,更快缩短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提高体质量增长速率,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母乳口腔运动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母乳口腔运动联合母亲声音刺激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腔运动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干预开始时、干预1周和干预2周后的口腔运动功能评分情况,以及在干预过程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口腔感染情况。[结果]干预1周和2周后,试验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的正常形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失调形态和障碍形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早产儿呕吐、腹胀、口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口腔运动联合母亲声音刺激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有积极的意义,可提高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改善喂养不耐受及口腔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出现喂养困难的早产儿随机分成治 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予红霉素3~5 mg/(kg·次),3次/d;对照组予吗丁啉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在喂养后的呕吐次数、鼻饲奶剩余量、体重增加、奶量增加情况、早产儿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情况.结果 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后,患儿呕吐次数、鼻饲剩奶量、早产儿并发症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奶量增加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快.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经口喂养早产儿护理中实施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对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按组间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能力、喂养进程、喂养表现、体质量增长情况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经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的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喂养成效与摄入奶量比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其喂养能力,缩短喂养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力管饲喂养辅以餐后右侧卧位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防治效果.方法:按照住院顺序的奇、偶数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4例在出生后即入院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饲奶法并取斜坡卧位,观察组实施重力管饲喂养辅以餐后右侧卧位.比较开奶后2周两组患儿在饲奶过程中的呕吐、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的体重增长状况.结果:全部患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给予早产儿配方奶顺利实施管饲喂养,每3h饲喂1次,2周内两组患儿人均喂养113次.观察组患儿在呕吐、溢奶、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呼吸暂停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力管饲喂养辅以餐后右侧卧位60 min可以有效防范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治疗,进食后取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行四磨汤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呕吐停止、腹胀消失、胃潴留改善时间及干预7 d的体重增加量。结果:干预组患儿呕吐停止、腹胀消失、胃潴留改善时间及干预7 d的体重增加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的体重、身长、头围的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46例作为观察组,非极低体重早产儿12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矫正月龄3,6,12个月内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变化情况,收集两组患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的母乳喂养情况、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全经口喂养开始时间、母亲年龄、住院时间,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体质量、身长、头围发育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校正月龄3个月的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校正月龄6个月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校正月龄12个月的身长低于对照组(P<0.05)。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校正月龄12个月的体质量受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母亲年龄、全经口喂养影响(P<0.05);身长的影响因素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母亲年龄、住院时间、全经口喂养(P<0.05);头围影响因素为混合喂养、母亲年龄、住院时间(P<0.05)。结论极低体重早产儿随校正月龄增加,身长、体质量、头围与其他早产儿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护理应注意有效缩短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全经口喂养开始时间、鼓励添加早产儿配方奶、积极缩短住院时长,尤其是针对母亲生育年龄较大者需强化早产儿喂养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每日摄奶量、每日体重增长及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发育及早产儿生长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胎龄≤34周,体重≤1500 g的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诱导非营养性吸吮配合口腔运动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吞咽、膈肌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喂养进度、喂养效能、不同时间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及3、6月龄时Infanib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肠外营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喂养开始时纠正月龄、独立经口喂养时纠正月龄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效率、经口喂养开始时奶摄入量比例、独立经口喂养时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独立经口喂养时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及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6月龄时干预组Infani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诱导非营养性吸吮及口腔运动干预联合吞咽、膈肌训练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促进患儿早期独立经口喂养及后需神经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舒适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66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早产儿执行常规治疗护理,对干预组早产儿实施胃肠道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喂养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6.4%)较对照组(81.8%)低(P<0.05),每日摄入更多奶量(P<0.01),更早达到足量喂养(P<0.05),更快恢复出生体重(P<0.05),每日体重增长较对照组亦大(P<0.01)。[结论]胃肠道舒适护理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施行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接收的早产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红蓝球分组的方式将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喂养进程、住院天数、喂养表现、体重增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经口喂养时矫正胎龄、进展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喂养效率、摄入奶量以及喂养成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时体重增加高于开始喂养时、完全喂养时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激、疲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应用于早产儿经口喂养中可改善喂养进程,缩短住院时间,且对其体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可以将喂养成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吴利英 《妇幼护理》2022,2(4):840-842
目的 探究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常规护理模式与家庭赋权的护理模式取得的不同效果。方法 本医院重症监护室于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中收治的 90 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家庭赋权护理模 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母乳喂养率、母亲护理知识技能评分以及母亲心理状况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 组(P<0.05)。观察组母亲的护理知识技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母亲心理状态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P<0.05)。结论 家庭赋权的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母亲对于新生儿喂养的信心,帮助新生儿母亲尽快掌握喂养照顾患儿的技能。  相似文献   

17.
杨结银  刘卫娟  范薇  刘静 《妇幼护理》2022,2(7):1597-1600
目的:对早产儿实行口腔运动干预,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早产儿122例,使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根据评分分组处理:(1)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但未能成功进行直接哺乳的早产儿6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共31例,常规护理+口腔运动干预的干预组1共31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2)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共30例,常规护理+口腔运动干预的干预组2共3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吮奶的熟练度、吮奶的速率、吮奶量、完全奶瓶喂养开始时间、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结果:(1)口腔运动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早产儿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P<0.05)(2)口腔运动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早产儿的吮奶的熟练度、提高患儿吮奶的速率、增加患儿吮奶量、提高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行口腔运动干预,能缩短其由管饲喂养过度至经口喂养的过程,缩短早产儿转换到直接哺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抚触护理联合母亲声音干预对苏醒期手术患儿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94例扁桃体摘除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儿科手术常规术后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抚触护理联合母亲声音支持。比较2组麻醉清醒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麻醉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9.572,P<0.001),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7.246,P<0.001),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0.244,P<0.001)。结论 抚触护理联合母亲声音干预能加快全身麻醉手术患儿麻醉后苏醒、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和疼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身体质量早产儿162例,按照实施的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本研究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喂养相关指标,分析干预后两组体格发育情况及干预后两组NBNA神经行为测定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加奶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达全肠内营养日龄早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格发育指标中,身长增长、体重增长及头围增长情况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BNA神经行为测定结果中,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非条件反射、一般反应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患儿母乳喂养效率,促进机体体格及行为能力发展,且干预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