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检查的表现特征,探讨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钼靶检查的X线表现特征。结果 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直接征象为单发肿块影、结构紊乱、单纯钙化型,其中单发肿块者边缘毛刺征23例,分叶征16例,肿块伴异常钙化18例;结构紊乱伴钙化6例,单纯腺体结构紊乱4例;单纯钙化6例。间接征象中酒窝征4例,橘皮征5例,血管相3例,导管征1例,腋下淋巴结肿大10例,乳头凹陷征2例。结论 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采用手术治疗,并经过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5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钼靶X线检查以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检出率明显高于钼靶X线检出率(P〈0.05)。结论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具有检查结果敏感性高,患者受到的辐射小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51例,分别对本组病理开展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通过诊断结果比较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5%,钼靶X线的诊断符合率为80.4%,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导管内癌患者采用超声诊断的符合率略低于钼靶X线诊断,但超声检查的开展方式较为建议,更适合应用在女性乳腺健康筛查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在乳腺钼靶X线检查中的表现,以提高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选择六安市中医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术前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ILC、IDC的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患者的X线表现特点。结果 ILC患者6例,表现为结构紊乱扭曲、不对称性致密影4例(66.67%),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2例(33.33%)。IDC患者37例,表现为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者17例(45.95%),肿块边界清晰者3例(8.10%),肿块伴有钙化者13例(35.13%),单纯钙化者2例(5.40%),不对称性致密影1例(2.70%),误诊为可疑结节者1例(2.70%)。LIC与IDC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P=0.007)。结论 乳腺钼靶X线检查对提高ILC与ID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超声、钼靶X线对疑似乳腺导管内癌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比二者的诊断情况以及单纯超声诊断与二者联合诊断的诊断率,对获得的影像数据用SPSS16.0软件中配对资料的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超声、钼靶诊断结果表明,超声诊断率为65.5%,钼靶诊断率为78.8%,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88,P>0.05)。将超声与钼靶诊断联合之后诊断率达到91%,较单纯超声诊断率显著提高(χ2=5.28,P<0.05)。结论超声联合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率高于单纯超声检查的诊断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超声检查的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7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从病灶的超声图像特征如内部回声,肿块大小、微小钙化、血流情况等方面进行分组对照分析。结果57个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中,有微小钙化32个(73.9%);血流丰富33个(57.9%),无血流3个(5.3%);组织学分级:Ⅰ级26个,Ⅱ级13个,Ⅲ级18个。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回声较低。微小钙化具有特异性。较大肿块,血流多较丰富,分化较差,少数肿块无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特点。方法对1999年6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77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患者的诊断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乳管内视镜诊断病例数占总数的53.25%,其中20例乳腺摄影及B超检查均无恶性病变;57.14%的患者乳腺X线摄影检查提示为导管内癌,其中8例其他两种检查无恶性病变;23.38%的患者乳腺B超提示有可疑病变,其中3例其他检查无恶性病变。结论乳腺X线摄影、乳管内视镜和乳腺B超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宿世琼  倪青 《贵州医药》2014,(9):791-793
目的:评价钼靶X线及B超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乳腺导管原位癌42例资料,对比分析乳腺钼靶及彩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4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术前乳腺钼靶摄片检查中,表现单纯钙化点30例,占71%;钙化点伴肿块4例,占10%;钙化点伴结构紊乱3例,占7%;单纯结构紊乱2例,占5%;结构紊乱伴肿块1例,占2%;单纯肿块2例,占5%。全部检查结果中,可见乳腺内有微小密集钙化点的37例,占88%。钼靶检查乳腺导管原位癌检出率为88%,彩超检查检出率为69%( P<0.05)。结论乳腺钼靶摄片与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均有较高价值,但乳腺钼靶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摄影方法、正常乳腺X线表现及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患者134例,并与手术病理、临床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59岁为乳腺癌高发年龄组,60~69岁组有下降趋势。发病部位以外上象限为多见。病理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乳腺癌的X线影像特征以肿块为主,肿块边缘呈毛刺样及分叶状,肿块大多中心致密,乳腺癌的小颗粒状钙化形态特点与良性小钙化点可以鉴别,局部结构紊乱和小灶致密影是早期乳癌的表现。结论钼靶X线摄影可以深入揭示乳腺癌的表现特征,对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志亮 《淮海医药》2007,25(2):127-128
目的 评价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超声声像学特征.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7.4%的乳腺癌回声强度表现为低回声;81.6%的乳腺癌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规整呈蟹足状;乳腺肿块前后径/横径≥1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最高(100%),但敏感性较低(34.2%);肿块内有多发性微小钙化灶和远场衰减者分别为36.8%和57.9%;彩色多普勒显示癌肿内部和周边血流丰富者占81%.纤维腺瘤、乳腺增生在内部回声、边界形态、远场衰减、钙化灶和血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叠现象.结论 综合声像判断对浸润性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患病部位为左侧乳房的患者有12例,患病位置为右侧乳房的患者有8例;20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上象限,5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外下象限,2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内下象限,1例患者的肿块部位在乳头的前方。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加强对该病超声诊断的认识,以提高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各项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肿块69个,发生在外上象限者占60%,内上象限占27%,其余为乳腺内外下象限,96%的肿块回声强度为低回声,82%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蟹足样生长.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超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例86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及彩超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86例患者中经彩超检查得知恶性肿瘤者70例,良性肿瘤者16例。恶性与良性肿瘤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结论在采用彩超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在出现乳腺肿块不规则,大小在2cm×1.5cm左右,内部呈现出明显的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合并有钙化,硬度较硬腋窝淋巴结发生明显肿大,淋巴门结构不是十分的清晰,应对恶性肿块予以怀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钼靶X线对指导乳腺无肿块型簇状钙化离体标本术中病理取材的价值。方法65例常规钼靶X线乳腺摄影显示无明显肿块形成的簇状钙化灶且临床不能触及肿堍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为Ⅲ~Ⅳ级且病灶钙化范围小于2cm^2的患者,在麻醉下行病灶区域性切除,术中离体标本依靠钼靶X线摄影再次定位,以大头针针尖标示簇状钙化中心位置,指导病理医生取材并活检。结果65例离体标本共行69次钼靶X线摄影,65例病灶均能成功定位并准确获取病理标本,最终病理定性诊断。病理示乳腺癌21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1例,早期浸润性导管癌6例,导管内原位癌4例),立即行相应手术治疗;导管增生性病变42例(普通型导管增生24例;平坦型上皮非典型增生9例;非典型导管增生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纤维腺瘤2例。乳腺癌检出率为32.3%,诊断准确率100%。结论钼靶X线指导乳腺无肿块型簇状钙化术中病理标本取材,定位准确,诊断明确,能确定乳腺微小病变的性质,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图像、声音特征,分析超声诊断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诊断方面的优势。方法通过分析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资料,总结了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诊断规律。结果根据患者超声声像图的特征可将35例患者分为团块型、结节型、囊实型三类,其中出现淋巴转移特征的患者有8例,出现肿块内血流信号的患者20例。结论在超声声像图上,全部35例患者,均出现了显著的特征。因此表明,超声可有效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可大大提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诊断的确诊率,对后续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提高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61例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①61例患者中,单纯肿块41例,肿块伴钙化13例,单纯钙化8例,结构扭曲5例,结构扭曲伴钙化4例,局灶性致密影5例,磨玻璃样改变1例,阴性1例。②有钙化者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有肿块者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粘液腺癌和髓样癌,结构扭曲者和局部致密性影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结论①乳腺癌常见的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钙化伴肿块、单纯钙化和结构扭曲。②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的大部分,乳腺癌的病理基础不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X线表现。③X线摄影对乳腺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临床检查阴性的患者,但对致密性乳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钼靶X线辅助乳腺钙化灶切除活检在发现非肿块型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阳江市人民医院乳腺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对75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钙化灶在钼靶指导辅助下进行切除活检手术,通过回顾性分析来评价其在发现非肿块型早期乳腺癌乳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后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癌15例,不典型增生20例,乳头状瘤24例,余均为良性。5例浸润性导管癌接受外科手术及辅助治疗,15例导管内癌接受单纯乳房切除,该组患者均为0~Ⅰ期,治疗后随访1年均未有复发转移。20例不典型增生及24例乳头状瘤接受外科开放扩大切除病灶手术,该组患者随访1年,被切除病灶无复发征象。结论利用钼靶X线辅助作乳腺钙化灶切除活检能准确发现非肿块型乳腺病灶,包括早期乳腺癌、癌前病变,在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陈暐  芦春花  程玉莲 《江西医药》2010,45(12):1242-1244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不同于单纯钙化的钼靶X线表现,以提高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DCIS,观察其钼靶X线表现.结果 27例DCIS钼靶X线表现中,肿块15例,非对称性致密影5例,乳腺结构扭曲2例,阴性5例.结论 不同于单纯钙化的DCIS的钼靶X线表现多样,其中以肿块最常见.  相似文献   

19.
高河云 《云南医药》2012,(4):381-38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的病灶较小,无自觉症状,触诊难以扪及,临床上常由于乳头血性溢乳而发现。以往通常通过X线钼靶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已越来越为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2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71例的临床及超声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艳  谭荣牡  乙芳  许华宁 《江西医药》2010,45(2):159-160
目的讨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乳腺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肿块触诊质地坚韧,活动度差,有轻度压痛,肿块左乳多于右乳,40%-50%位于外上象限,依次为内上象限,外下象限和内下象限。二维声像图显示恶性肿块特征为低回声团块或结节,边缘呈毛刺征或蟹足征,内见簇状或散在的微小钙化点。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临床上及超声影像表现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