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验证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对药物溶栓治疗AMI再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尿激酶溶栓治疗AMI患者(治疗组: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尿激酶)的血管再通、临床预后,并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常规治疗)44例进行比较。结果 87例尿激酶溶栓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79例,再通率90.8%(79/87),出院时存活83例,存活率95.4%(83/87);44例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7例,再通率15.9%(7/44),出院时存活30例,存活率68.2%(30/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AMI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出院时存活率均较高,能有效治疗AMI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AMI静脉溶栓病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制订的再通标准计算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再通率及观察溶栓并发症、病死率。结果本组静脉溶栓再通率为80.9%,合并轻度消化道出血3例。住院期间5周病死率为9.5%,死亡2例均并发心源性休克且为溶栓未通的大面积心肌梗死重症患者。有6例年龄〉75岁(最大者87岁)的患者溶栓再通,且无出血反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小、疗效可靠,且操作简便、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42例确诊为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以及规范化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42例患者中22例发病6h内溶栓,其中21例溶解,1例未通;20例患者发病6~24h溶栓,其中15例溶解,5例未通;再通者中1例因反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例因室颤死亡。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便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58例。结果 58例AMI患者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占69.0%(40/58),未通占31.0%(18/58)。其中,发病6h内溶栓再通率83.9%(26/31);6~12h溶栓再通率56.5%(13/23);12~24h内溶栓再通率25.0%(1/4)。死亡5例(8.6%,5/58),其中2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6%(5/58),其中血尿(+~++)3例,皮肤黏膜出血和轻微牙龈出血各1例,无过敏反应及脑出血、大量咯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明显改善幸存者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张运新 《北方药学》2011,8(2):20-2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再通组22例和溶栓未通组8例、未溶栓组3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未溶栓组不用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溶栓再通组22例(73.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8例(26.6%)(X2=4.125,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75.0%、未溶栓组66.6%(X2=4.228,X2=5.128,P均〈0.05);溶栓再通组全部存活,溶栓未通组1例死亡(12.8%),未溶栓组5例死亡(16.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瑞替普酶组48例,瑞替普酶10MU间隔30min分2次静脉推注;尿激酶组50例,150万U30min内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120min瑞替普酶组临床判断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48例,41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为85.42%;尿激酶组50例,36例相关血管再通为72%。35d瑞替普酶组死亡2例(4.16%),尿激酶组死亡5例(10%)。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比较安全,尿激酶能更早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并有较高的血管开通率及较低的急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溶栓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方法治疗未溶栓组患者,无溶栓治疗,对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 17例溶栓再通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者(26.1%)(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66.7%的溶栓未通组、65.2%的未溶栓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再通、死亡、再梗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再通率比较、再梗死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提高此类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再梗死发生率和减少死亡不良事件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急诊收治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和PCI术组,溶栓组(41例)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PCI组(46例)患者接受PCI治疗。比较2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治疗3个月后,溶栓组和PCI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5%和95.7%,PCI组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溶栓组及PCI组患者LVEF分别为(54.1±7.6)%和(64.2±8.1)%,PCI组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2组患者MACE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与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均较为肯定,PCI对于提高术后患者血管再通率及LVEF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的静脉溶栓治疗。结果静脉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结论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疗法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 82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 40例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 42例 ,除不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外 ,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 结果  血管再通率溶栓组为6 5 %(2 6 / 40 ) ,常规治疗组为 14.3%(6 / 42 )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溶栓组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住院 4周内病死率为 5 %。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 2 3.8%(10 / 42 )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 <0 .0 5 )。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脉再通率 ,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并进行效果分析。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组和硝酸甘油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和再梗死率。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6h内的溶栓效果和再通明显高于对照组但6~12h的再通率以及再梗死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结论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发病6h内早期迅速治疗,对于溶栓效果和血管再通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魏承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85-1487
目的 研究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3h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溶栓组AMI患者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栓组CK和CKMB治疗后显著好转,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I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异常,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AMI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对缩小梗死面积、恢复心肌血供、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方法AMI患者35例.经静脉溶栓治疗17例为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18例为未溶栓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结果。结果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70.6%。病死率溶栓组为11.8%,其中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为4.2%,未通者为30%;未溶栓组为25%。心力衰竭发生率在溶栓组为38%,其中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为29.2%,未通者中为60%,未溶栓组为50%。结论早期规范的溶栓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可降低病死率,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血管灌注的有效手段,可使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I61例,随机分为院前溶栓组和对照组,院前溶栓组30例,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并给予尿激酶院前静脉溶栓,对照组31例,除不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外,其他治疗同院前溶栓组。结果院前溶栓组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周内住院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院前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能提高梗死血管再通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的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率,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确诊为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以及规范化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46例患者中26例发病6h内溶栓,其中24例溶解,2例未通;26例患者发病6~24h溶栓,其中15例溶解,6例未通;再通者中1例因反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2例因室颤死亡,未溶解病例中死亡2例。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价格快捷,不良反应少,可为抢救心肌赢得时间,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尹萃芬  鲁一兵 《云南医药》1999,20(3):173-174
目的 本文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早期再灌注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125例AMI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临床再通指标判断梗塞相关血和再通率,分析再能与未通组并发症发生率,4周左室射血分数变化。室壁瘤发生率及4周病死率。同时记录12导联ECG测定溶栓前,后QTd值,比较溶栓再通与未通QTd变化。  相似文献   

18.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并与尿激酶比较。方法将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45例、尿激酶组52例。rt-PA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rt-PA溶栓治疗;尿激酶组在rt-PA组的基础上改rt-PA为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胸痛缓解程度、消失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心电图变化;溶栓开始至发病20h的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两组对比。结果rt-PA组总再通率为82.2%(37/45),溶栓开始时间<6h再通率为90.3%(28/31),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开始时间6~12h再通率为64.3%(9/14),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比较,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t-P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但仍应强调早期溶栓,以争取更高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湖北省京山县人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观察组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30d内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提高此类患者血管再通率,减少此类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效果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临床诊断为AMO患者血清cTnT值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isoenzyme,CK-MB)值,分为溶栓治疗组和非溶栓治疗组.溶栓治疗后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二个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溶拴治疗组cTnT值明显低于非溶栓治疗组,而CK-MB值二者无显著性差异;溶栓再通组cTnT值变化呈双峰型释放曲线,溶栓后血管未通患者只有一个峰值;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CK-MB值的变化均只有一个峰值.结论: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血cTnT水平明显降低;血cTnT值的变化可以反映AMI病人溶栓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