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认识,历来争论较大。有认为《伤寒论》厥阴病篇已阙,有认为厥阴病需要由温病来补充,也有认为《伤寒论》厥阴病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的两种类型。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历来之所以对厥阴病的看法不一,是因为对厥热胜复的认识不清有关。兹将对厥热胜复的学习体会介绍如下。一、厥热胜复的证候目前一般的《伤寒》书中,大多把厥阴病  相似文献   

2.
井庆彦  张国骏 《河南中医》2009,29(11):1047-1047
"厥热胜复"问题,历来争议较大。笔者试从"厥热胜复"的病机、证候、转归、治疗、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厥阴病,六经病之一,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交错的证情,其治疗一直是医家探索的焦点,尤其是寒、热厥本证,具有较大的分歧,厥阴病转归之厥热胜复亦为谜,笔者结合临床案例浅析其在论治晚期肿瘤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载厥热胜复,人所共知,而证之临床,则众议纷纭.随今人对《伤寒论》之深入研究,逐步阐明厥热胜复是多种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特有病机表现,而非一个独立证候.据此细心体察许多危重疾病之厥热现象,则信而有征,故从之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模拟热厥气脱证的证候特点和临床发病过程,用小剂量重复递增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的方法,制备了家兔感染性休克热厥气脱证模型,并用无创性监测手段,对模型进行了证型演变全过程的动态观察。其结果表明该动物模型较好地重复了热厥气脱证的证候特点和感染性休克“证”的演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厥阴病探析     
高立云 《陕西中医》1997,18(10):480-480
<正> 厥阴病名来源于《内经》,由汉代医家张仲景灵活的运用到外感中来,邪至厥阴,为邪正交争的最后阶段,由于患者阴阳消长和邪势的驰张不同,病情变化大,临床上表现错综复杂,加之有一些不属于厥阴病的条文,仲师也一起归入厥阴篇,故内容令人较难理解,致后学者无所适从。其实,厥阴篇把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厥逆病证,合并在一起讨论,有利于相互对比分析,这种安排是合理的,虽然本病的证状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亦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可分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阴寒证、厥阳热证4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9-10
厥热胜复不是寒和热的交替。从温病学的角度来看,热厥在下焦温病,当属逆传心包并肝风内动证;在中焦温病,属《温病条辨》所说的阳明温病。面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之证,温病疫痢热毒炽盛于阳明,病并于厥阴而见昏谵痉,即厥热利并见,与之完全相等;在下焦温病,属邪在阳明久羁,伤及少阴肾水,少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引动厥阴肝风之证。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加减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则热,阴气内盛则厥,故厥热更迭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阳气不能升发敷布,阴寒内盛;又肝中内寄相火,相火不得敷布,相火内郁。笔者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多年,在临证中体会到某些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也是寒热更迭错杂的一种表现,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以及外邪易犯脾胃,脾胃病理因素多端等特点,提出脾胃病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证的学术观点,总结脾(虚)寒胃热、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常见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证候特点及辨治方法,提出治疗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一要明寒热之标本、二要注意寒热胜复与转化、三要寒热并调、四要兼顾脾胃生理功能、五要顺...  相似文献   

10.
亚急性重症肝炎治验1例钟礼勇(江西省星子县中医院星子332800)关键词亚急性重症肝炎中医药疗法“厥热胜复”证属《伤寒论》厥阴病篇,其病机为寒热错杂,正邪交争乃致临床出现厥热交替的危重证候。仲师对此未明确提出治法与方剂。笔者曾用寒热并用法治疗,收到预...  相似文献   

11.
读了叶橘泉同志“关于厥逆证治病机的探讨”一文之后,感觉收获不少,其中不仅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厥逆的证治作了综述,而且有不少内容是作者经验之谈,然而该文亦有几点值得商榷之处,愿提出来和作者讨论,并请指教。一、“厥”的意义问题叶同志认为“厥是祖国医学的一个证候名,亦称厥逆,并谓厥之为病范围较广,有“四肢厥逆”,简称四逆;有“下厥上冒”,或称昏厥;有寒厥、热厥、痰厥、食厥、风厥、藏厥、煎厥、薄厥、大厥、蚘厥、尸厥……等”。按照叶同志的看法,似乎把厥看作一个辨证的证型,而不是一个症状。个人认为叶同志的这种看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不够全面。在祖国医学中总的来说“厥”字有二方面的意义,亦可以说有狭义和广义二方面。就广义方面来说:厥是指一种“证型”而言,也就是中医所辨的证型,例如寒厥、热厥、痰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如何理解吴鞠通所说的“热厥之中,亦有三等”? 答:此语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17条下自注,是分析温病过程中出现三种不同热厥的证治。《伤寒论》337条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是阴阳失去正常协调,不能相辅相成、互相维系所致。在温病过程中,热盛至极则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干四肢,出现手足厥  相似文献   

13.
邱敏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99-1100
厥逆者,手足逆冷,是中医急症之一.对厥逆证的病因病机、立法教治,张仲景论之颇祥,独具特色,被业医者视为规范.故本文就仲景所论,对寒厥、热厥、气厥、水厥、食厥、血厥、蛔厥的证治特色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论·厥阴篇》素有“千古疑案”之称。厥阴与少阴尽管都有厥、利之症状,但病机则异。少阴病为阳虚阴盛故每多见厥冷下利之症,厥阴病则是寒极、热极或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而呈厥热呕利,且时有寒厥阳复太过而致热厥,亦有热厥壮火食气而致阳衰等,病机复杂,辨证用药较为困难。笔者所治厥阴病有得有失,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教训中略有领悟。现举3例供同道指正。姚某,女,68岁。1985年5月29日诊。代诉:两月前患大叶性肺炎并发胸膜炎,经用西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厥阴病篇进行分析,从病证特点上把厥阴病分成足厥阴肝的该经病证以及阴阳消长不相顺接而出现的厥证、厥热胜复证两个层次.认为二者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病理上局部脏腑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整体阴阳失衡为病;反之整体的阴阳失调,同样可以导致局部脏腑功能失常为病.  相似文献   

16.
探讨肺胀证治中的六经辨证规律。以六经辨证规律为法则治疗肺胀较脏腑辨证更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从邪犯太阳、肺失宣肃,邪入阳明、痰热壅滞,邪伏少阳、肺郁气逆,太阴湿困、肺虚痰阻,少阴寒热、水气犯肺,寒热错杂、厥热胜复6个方面探讨肺胀的六经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养阴法是运用具有甘寒、咸寒性味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虚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阴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众多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阴液不足、阴精亏耗之证,因此养阴法在临床运用上十分广泛,笔者现就其在内科临床上的运用,略述管见。1 理论依据1.1 阴虚证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中论述甚多。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阴病。”又,《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又《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素问·厥论》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相似文献   

18.
冯欣  刘亚峰  王博 《光明中医》2008,23(2):162-163
1 由乌梅丸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 既然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阴阳混淆,那么治疗时,则应该寒热二法兼顾.我们从<伤寒杂病论>原文中的乌梅丸证条文与乌梅丸的方剂组成来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伤寒杂病论>原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则呕.  相似文献   

19.
尿崩症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其中厥阴消渴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善治寒热错杂证诸病。文中所举例的1则病在厥阴,上热下寒的尿崩症验案,患者以乌梅丸加减后尿量显著减少,口渴症状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20.
<正> 厥证是指阴阳气血逆乱的一种证候。《内经》所论之厥较为广泛,本篇主要是指气逆之厥。张景岳:“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因本篇重点介绍了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故以厥论名篇。一、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二、厥证腹满和暴不知人的病机.三、六经厥逆和十二经脉厥逆的症状及其治疗原则。今将原文分段讨论于下。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