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例神经梅毒病例。结果 10例患者中,其中2例女性,8例男性。10例患者在确诊神经梅毒前存在误诊。所有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均有所升高,血清及脑脊液TPPA及RPR均为阳性。除1例患者失访外,其他9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神经梅毒发病形式多变,易出现误诊情况,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TPPA和RPR、脑脊液TPPA和RPR、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的1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MRI结果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间质型梅毒,尤其以脑膜血管梅毒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特异性较高,而脑脊液的阳性率低于血清;头部MRI以梅毒树胶肿表现典型;治疗上除梅毒树胶肿需手术切除外,余类型首选青霉素治疗,有效率93%(14115例)。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无特异性,易误诊,血清或(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即可确诊,青霉素仍为有效的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例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均以脑卒中样表现起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较少,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血清及脑脊液血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以确诊,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对没有明确病因或病因较少的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梅毒血清学实验和脑脊液检查,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翁文佳  闫俊玲  高艳青 《传染病信息》2019,32(5):399-401,406
目的分析8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7例HIV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 FTA-ABS)等资料。结果 87例神经梅毒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54例(62.1%),其中眼部受损者最多见;无症状患者33例(37.9%)。87例患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异常率为82.8%,脑脊液蛋白异常率为44.8%,脑脊液RPR的异常率为44.8%,脑脊液TPPA阳性率为80.5%,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87.4%、IgM抗体阳性率为3.4%。有症状患者与无症状患者脑脊液RPR、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有症状患者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94.4%,Ig M抗体阳性率为3.7%。结论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中眼部受损者多见,临床医生对有眼部损害的梅毒患者须警惕神经梅毒的可能。神经梅毒患者中脑脊液RPR检测阳性率较低,脑脊液RPR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作用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FTA-ABS抗体阴性不能排除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复发与神经梅毒之间的关系,同时从细胞免疫学角度对梅毒血清复发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对20例符合梅毒血清复发诊断的患者行腰穿抽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血浆快速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分别检测血清复发组、RPR阴转组(20例)和正常人群组(20例)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以及血清复发组脑脊液中IFN-γ的含量。结果在20例血清复发患者中,有5例神经梅毒(25.0%)。血清复发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PR阴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神经系统受累可能是梅毒血清复发的原因之一;梅毒血清复发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先天梅毒患儿的血清学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先天梅毒患儿的假阳性情况,分析误诊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近5年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临床诊断的先天梅毒患儿的基本信息,对新生儿血清学追踪至梅毒快速血浆反应(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呈阴性,或24月龄。同时对部分患儿的母亲进行病史资料收集和血清学抗体的监测。结果 收集临床诊断先天性梅毒患儿99例,仅31.3%(31/99)有临床症状或疑似症状,诊断先天梅毒的主要依据为常规梅毒抗体检测阳性。先天梅毒患儿在出生1~3、3~6、6~12、12~18、18~24月龄的RPR和TPPA累计阴转率分别为44.2%、64.0%、72.7%、83.9%、87.1%和1.1%、18.6%、44.6%、66.7%、74.4%,而梅毒母亲的TPPA反应始终呈阳性。结论 仅依据RPR和TPPA的阳性结果诊断先天梅毒,缺乏充分证据。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可提高先天梅毒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对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72例梅毒患者检测了特异性IgM抗体,并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在一期梅毒的阳性率为73.3%(11/15),在二期梅毒的阳性率为88.9%(16/18),二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6363,P>0.10).在潜伏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6.1%(6/23),非常显著地低于早期显性梅毒(χ2=17.6189,P<0.005).在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RPR和TPPA的阳性率均为100%.入组前2~24个月已经正规抗梅治疗的梅毒16例,其中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梅毒并不优于RPR和TPPA.IgM抗体在潜伏梅毒敏感性低,其诊断应依靠RPR和TPPA.目前不推荐单独检测抗梅毒IgM抗体来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定量检测在神经梅毒诊疗中的应用。方法统计神经梅毒患者初次确诊时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G、FTA-ABS IgM和血清RPR的检验数据,治疗规范半年后、1年后复查上述检验项目,分析3次数据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经规范治疗后,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TPPA的滴度逐渐下降,半年稀释倍数与首次相比(t=3.533,P=0.002)、1年稀释倍数与首次相比(t=4.55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例患者脑脊液TPPA转为阴性;TPPA稀释倍数与脑脊液RPR(r=0.430 1,P=0.031 9)、VDRL(r=0.703 7,P=0.000 1)稀释倍数呈相关性;脑脊液TPPA稀释倍数与血清RPR稀释倍数无相关性;脑脊液和血清TPPA定性结果与FTA-ABS IgG完全一致。结论 TPPA定量检测与VDRL、RPR相比,对神经梅毒疗效观察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分型依据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04-09~2014-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神经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 d~75岁,平均51.1岁,神经梅毒患者中间质型10例(脑膜血管梅毒8例,脊髓膜血管梅毒1例,脑膜神经梅毒1例),主质型22例(麻痹性痴呆14例,脊髓痨8例),视神经损害2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3例,先天性神经梅毒1例;血清、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TPPA)均阳性,部分患者脑脊液检查显示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单核细胞为主)。除3例放弃治疗外,35例经治疗后好转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抗体滴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量均降至正常。结论 神经梅毒可防可治,脑脊液梅毒诊断试验是神经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正确治疗能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对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7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15例RPR阳性CTD住院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梅毒确证试验;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上进行分析。结果(1)15例CTD患者,梅毒确证试验阳性7例(阳性率46.7%),RPR假阳性8例(假阳性率53.3%)。(2)RPR假阳性患者中6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中3例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3)7例CTD并发梅毒的患者中,有典型临床表现者4例,有典型流行病学史者2例,5例予以抗梅毒螺旋体治疗。结论 C139患者存在RPR假阳性并不少见,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对所有RPR阳性患者,应行梅毒确证试验,对疑似梅毒临床表现和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应予抗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神经梅毒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9例神经梅毒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8~76岁。脑膜型3例,脑膜血管型1例,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1例。颅脑MRI检查4例有脑萎缩,1例脑膜增强,2例有脑梗死。治疗后3例痊愈,5例好转,1例无效。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凝胶试验(TPPA)转阴率低于反应素实验(RPR)。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临床表现与分型密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是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患者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分布特点,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外科手术治疗和内科介入治疗中需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两种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入住我院的25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首先用TPPA初检,初检阳性者采用RPR复检。随机收集同时期TPPA阴性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阳性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在255例TPPA试验阳性患者中,RPR试验复检阳性84例(32.9%),阴性171例(67.1%),其中男性RPR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X2=5.762,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X2=6.854,P0.05),但65岁以上患者RPR复检阳性率显著升高(X2=8.607,P0.01)。TPPA阳性患者中,主动脉相关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8.392,P0.01),其中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瓣疾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435,P0.05,X2=5.162,P0.05)。此外,TPPA阳性患者的心力衰竭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X2=4.004,P0.05)。而各类疾病RPR阳性与RPR阴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多为中老年患者。65岁以上患者RPR复检阳性率显著升高。而TPPA阳性患者中,主动脉疾病及心力衰竭患病率显著升高,提示有可能为梅毒所致。临床医生在做有创诊疗时,应作好生物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例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为提高临床对先天性神经梅毒的认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6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6例,均行腰椎穿刺并发现脑脊液异常,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临床转归。结果 (1)临床表现:4例患儿出现皮疹,多为圆形皮疹,伴或不伴脱皮;无一例患儿出现发热、抽搐、黄疸、肺炎、败血症、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2)实验室检查:6例患儿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异常1例,脑脊液蛋白含量(+)2例,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2例;轻中度肝功能异常5例,胆红素指标临界异常3例,贫血3例。(3)影像学表现:3例经骨X线检查发现四肢长骨异常,1例经颅脑CT检查发现脑白质密度减低。(4)治疗及临床转归:4例患儿给予水剂青霉素G治疗,后症状改善,预后良好;1例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结果血RPR滴度不降反升;1例患儿给予头孢曲松治疗,症状改善。结论先天性神经梅毒在临床上较少见,多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常无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TPPA阳性对先天性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较高,其治疗首选水剂青霉素G或头孢曲松,不建议使用红霉素。  相似文献   

14.
神经梅毒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5例神经梅毒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梅毒以精神症状,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局灶性缺血灶、脑白质信号异常、脑室扩张等,血管造影可见血管多处狭窄。实验室有特征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结论神经梅毒早期临床并无特异性表现,应注意筛查,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大剂量青霉素多能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384例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_ABs)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梅毒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012年确诊梅毒并经FTA—ABS检测为阳性的384例患者的血清,同时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复核检测,并对其中的40例患者进行脑脊液FTAABS检测。结果384例FTAABS检测确诊的阳性病例中,梅毒抗体IgG、IgM同时阳性的59例(占15.4%),抗体IgG阳性IgM阴性的325例(占84.6%)。40例脑脊液中抗体IgG阳性的12例,未见抗体IgM阳性。梅毒合并感染HIV的患者有29例(占7.6%),其中RPR滴度〉1:8有21例(72.4%)。单纯梅毒感染的355例(92.4%),其中RPR滴度〉1:8有97例(27.3%)。结论FTAABS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北京佑安医院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已确诊为不同临床分期梅毒患者207例,治疗前采用免疫印迹法(TP-IgM-WB)检测血清中的IgM抗体同时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患者规范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1次,1年后每半年复查1次,随访两年。首次RPR检测阴性时,再次进行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结果 207例确诊梅毒患者未进行规范治疗前,IgM抗体阳性率和RPR阳性率分别为74.88%、72.95%。各期梅毒患者中TP-IgM-WB及RPR阳性率分别为,一期梅毒86.79%、60.38%;二期梅毒74.11%、83.93%;三期梅毒25.00%、50.00%;隐性梅毒65.79%、60.53%。两种方法相比一期梅毒TP-IgM-WB敏感性比RP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规范治疗经随访至两年血清学治愈159例样本中,IgM抗体检测出4例阳性,其中一期梅毒中1例、二期梅毒1例、隐性梅毒2例,经FTA-abs-IgM验证后4例均为阳性。结论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中灵敏度高于RPR。在梅毒患者临床血清治愈判断中,除了RPR试验外,建议加入梅毒螺旋体IgM抗体作为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胶体金法(SYP)联合检测在梅毒筛查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用TRUST法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TRUST对2期梅毒的阳性率较高,为100%,而对1、3期梅毒的阳性率较低,平均为83.96%,胶体金法对各期梅毒的检出率均较高,平均为99.06%,与TP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体金法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与TPP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比TPPA更方便快捷。根据胶体金和TRUST的实验结果,结合症状和病史可初步对梅毒进行诊断分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三种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方法进行总结比较,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检验方案。方法: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三种方法对274例标本进行检测,其中梅毒患者101例,对照组(非梅毒患者)173例,并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梅毒患者中,TRUST法检出73例,阳性率72.28%,TP-ELISA法检出98例,阳性率97%,TPPA法检出100例,阳性率99%。TPPA法与TP-ELISA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UST法与TPPA法、TP-ELISA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患者应用TRUST和TPPA联合检验,复诊患者用TRUST方法检测以观察治疗效果;而TP-ELISA和TPPA临床意义相当,两者可选其一作为确证实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阿克苏就诊梅毒患者一期、二期梅毒转归。方法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1次,连续3周。以临床治愈和血清学治愈作为治愈的判断标准,并定期进行监测RPR。结果60例早期梅毒治疗效果证实:其中硬下疳和皮损在1周内消退有6例(10%),2周内消退30例(50%),3周消退15例(25%),4周消退5例(8.3%)。RPR 3个月转阴11例(18.3%),6个月转阴30例(50%),9个月转阴8例(13.3%),12个月转阴5例(8.3%),18个月转阴1例(1.7%)。结论阿克苏市属于梅毒高发区,对患者采取早期诊断,采用正规抗梅治疗和药物剂量足量治疗,可使Ⅰ、Ⅱ期梅毒患者皮肤损害达到愈合,梅毒血清学试验RPR、脑脊液在2年内转阴,达到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早期宫颈癌合并梅毒的效果。方法 100例早期宫颈癌合并梅毒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青霉素钠联合苄星青霉素)和观察组(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记录治疗1周患者皮损消退率,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T细胞水平;以12、24、48周为时间点对比两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转阴率、梅毒复发率、梅毒治疗有效率;记录0.5、1年生存率。结果 1周时观察组皮损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时CD4+和CD3+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12、24、18周RPR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梅毒复发3例低于对照组,梅毒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早期宫颈癌合并梅毒能快速消退皮损,改善T细胞水平,近期能提高RPR转阴率,降低梅毒复发率,能提高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