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根据患者尿酸水平的不同分为高尿酸血症组、低尿酸血症组和尿酸水平正常组。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尿酸血症组和低尿酸血症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量指数(BMI)均显著高于尿酸水平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患者TC、TG、LDL-C、BMI均显著高于低尿酸血症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和低尿酸血症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尿酸水平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患者HDL-C显著低于低尿酸血症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压和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脑血管病、冠心病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尿酸血症组患者和尿酸水平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尿酸血症组和尿酸水平正常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患者的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具有显著相关性。高尿酸血症能够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的机会,并促进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别嘌醇对慢性肾衰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对UA、Cr、BUN等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我院诊断并收治的慢性肾衰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4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别嘌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Cr、BUN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周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及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别嘌醇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合并高尿酸血症,可降低患者机体的UA、Cr、BUN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3.
戴丽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3224-3225
将我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饮食、运动、降糖、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及尿酸血症发生率。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影响患者的尿酸水平,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分析其在IgA肾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02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依据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症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1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81例,比较2组临床及病理指标差异。结果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患病率、24h尿蛋白、收缩压及血清肌酐水平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5),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病变积分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其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非布司他片、痛风定胶囊联合治疗长期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门诊病房就诊60例长期高尿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非布司他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痛风定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比较治疗1周、12周及24周时的治疗血清高尿酸水平达标率;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时血清尿酸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12周、24周的血清高尿酸水平达标率分别为93.3%(28/30)、83.3%(25/30)、76.7%(23/3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血清尿酸与 sICAM-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尿酸与 sICAM-1均降低,且观察组血清尿酸与sICAM-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ALT与 AST未发生明显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肝功能影响轻微。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4/30),对照组为9.9%(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 =0.734>0.05)。【结论】非布司他片、痛风定胶囊联合治疗长期高尿酸血症具有较佳疗效,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清尿酸与 sICAM-1水平大幅降低,且安全性高,肝功能未受明显影响,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ADM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的关系.方法: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内皮系统ADMA 水平,并与单纯高血压组作对比,了解高尿酸对高血压患者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与内皮ADMA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组病人的血清ADMA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病人(P<0.05);高血压病人的血清尿酸水平与ADMA呈正相关关系,r=0.713;P<0.001;高血压患者ADMA与尿酸水平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尿酸是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ADMA水平的自变量,其回归系数为0.002,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内皮ADMA呈正相关关系,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ADMA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人群血清尿酸水平与糖脂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为本地区人群更全面的应对高尿酸血症提供进一步的研究依据。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选取高尿酸血症患者1 519例(高尿酸血症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1 808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方法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为(463.08±69.10)μmol/L,对照组血尿酸水平为(265.20±78.20)μmol/L,高尿酸血症组腰围、臀围、腰臀比(WHR)、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高尿酸血症组中腰围、BMI、SBP、DBP、血尿酸、T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BG)和LDL-C在男性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围、WHR、总胆固醇(TC)、HDL-C在女性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尿酸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的尿酸水平要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尿酸水平下糖脂代谢生化指标比较,男性人群各指标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G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女性人群中除FBG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随尿酸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不同性别人群血尿酸与TG、LDL-C存在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与FBG未出现相关性;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在高尿酸血症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检出率,高尿酸血症组均高于对照组,高血糖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尿酸血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1.241,95%CI=1.024~1.504)、高血压(OR=2.147,95%CI=1.758~2.623)、高三酰甘油血症(OR=2.269,95%CI=1.912~2.693)均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地区人群尿酸与血脂代谢生化指标存在相关性,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女性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及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确诊为LN的112例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120例正常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血清尿酸水平,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试验组血清尿酸水平[(463.16±92.7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58.60±89.94)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0,P<0.05);试验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41.07%)较对照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16.5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70,P<0.05)。(2)轻度、中度、重度疾病活动度患者两两间的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LN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越高,其肾脏损害越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7,P<0.05)。LN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随肾脏损害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加重有增加趋势。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在肾脏损害中晚期(55.76%)明显高于肾脏损害早期(2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3,P<0.05)。然而,虽然LN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在肾脏损害晚期(57.14%)高于肾脏损害中期(55.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LN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可以作为其肾脏损害程度的一个评估因子,动态监测其血清尿酸水平,可能有助于了解肾脏损害程度以及进一步了解LN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接受降尿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降尿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相关指标及尿酸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尿酸水平及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尿酸水平、肌酐含量、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肌酐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尿酸治疗能有效改善高血压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维持血压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25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52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尿酸水平,同时根据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高尿酸血症和脑梗死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中重型与中型、轻型患者的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型与轻型患者的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血清尿酸水平的增高,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严重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108例石油工人血清尿酸及血脂的测定,评价石油工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血清尿酸正常者高脂血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测定108例无其他疾病史的男性石油工人血清尿酸及血脂值,分别计算石油工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血清尿酸正常者高脂血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石油工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5%、32.4%、25.0%;其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者中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8.8%、50%.血清尿酸正常者中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7.0%、14.9%.结论 石油工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率高;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率高于血清尿酸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伤。方法按照尿酸(SUA)水平,将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均进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指标检测,计算尿清蛋白肌酐比(ACR)、肌酐清除率(Ccr)和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比较。结果高SUA患者的尿NAG、ACR、Ccr、Cr、BU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HbAlc、FBG水平与正常尿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中早期肾损伤中发挥一定作用,不容忽视,应及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校教职工血清尿酸(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分布特点,为进行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用尿酸酶法测定4 89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UA,男性UA428μmol/L女性UA357μmol/L为高尿酸血症判断标准。按年龄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该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人群男性血清UA平均水平(357.23±75.17)μmol/L明显高于女性(269.44±65.3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20~30,30~40岁人群血清UA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最高,60~70年龄人群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70人群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70~80,≥80岁人群相对60~70岁人群维持在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清UA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结论该校教职工男性血清UA水平明显高于女性,而且男性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酸干预治疗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并糖尿病前期患者112例分为3组,A组50例给予低嘌呤饮食联合降尿酸药物干预治疗,B组30例给予低嘌呤饮食干预,C组42例不予任何干预措施,A、B组疗程均为1a,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与治疗前及C组比较,A,B组血尿酸、空腹血糖水平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血尿酸干预治疗可降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并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尿酸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尿酸水平变化,探讨早期预防、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必要性.方法 选取3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入院的360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脂、血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尿酸显著升高(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将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多因素与高尿酸血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珠海海岛渔民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及其与血糖、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100例渔民测定血尿酸、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对高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人群的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海岛渔民的血尿酸、血糖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在性别、及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岛渔民患高尿酸血症高于其他地区,而且高尿酸血症患者比尿酸正常人群更易发生血糖及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别嘌醇降尿酸治疗对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肾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06例心力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1组46例、观察2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心力衰竭等常规治疗,观察1组和观察2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分别联合别嘌醇和苯溴马隆进行治疗,均治疗2周。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血尿酸、肾功能及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并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3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1组和观察2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1组血尿酸水平亦低于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治疗后3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1组LVEF水平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LVEDD、LVESD水平低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3组患者之间以及与治疗前尿素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治疗期间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4,P=0.268),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相应处理后消失。结论别嘌醇降尿酸治疗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有效改善心功能,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且安全性较好,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血尿酸水平升高,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正常。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探究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TG、TC、LDL-C等血脂水平及SBP、DBP等血压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及血压水平均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临床可通过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指标防范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1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38例,口服厄贝沙坦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组37例,口服厄贝沙坦片;氨氯地平组37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及血尿酸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3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但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厄贝沙坦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应用降压效果明显.联合治疗组和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好,临床效果显著,厄贝沙坦能在降压的同时降低血尿酸,更好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地区的健康体检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血清尿酸浓度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差别。方法统计分析29234例健康体检人群血清尿酸结果。结果平均尿酸水平男性(339.3±75.0)μmol/L,女性(229.1±57.9)μmol/L,男女之间血清尿酸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男性患病率、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0.31%、14.09%、2.85%,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浙江地区的血清尿酸总体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上海等地相近。中老年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且发病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