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声损伤对耳蜗毛细胞的影响是否与耳蜗血流供应障碍有关尚不十分清楚。应用硫酸卡那霉素(KM)作为示踪剂,用免疫组织学方法显示其含量,代表局部血流量。将豚鼠置于125dBSPL摇滚乐箱中暴露3小时,观察声暴露后5、30、60分钟及2、6、21小时耳蜗底转外侧壁的血流量变化。结果显示,声暴露后5~30分钟,血管纹毛细血管内几乎没有KM出现,而螺旋韧带血管内却有很多KM显示。螺旋器内也存在着KM;声暴露后60分钟,尽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卡波金(carbogen)对豚鼠急性噪声性声损伤后耳蜗外侧壁微血管的影响,探讨卡波金在声损伤早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纯白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为单纯噪声暴露组、单纯吸入卡波金组、噪声暴露加卡波金吸入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实验动物均为10只。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豚鼠噪声暴露和(或)吸入卡波金后耳蜗外侧壁微血管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微血管红细胞流柱宽度(RBC column diameter,RBC-CD)、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BFV)、血流流态(blood flow states,BFS)的描述反映耳蜗外侧壁局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耳蜗外侧壁微血管血流稳定,单纯噪声暴露组可见方向相反的逆向血流,血管内可见成簇状的细胞聚集现象。与单纯噪声暴露组比较,噪声暴露加卡波金吸入组逆行血流减少。单纯吸入卡波金组RBCCD与对照组比较增加20.7%,单纯噪声暴露组较对照组RBCCD减少1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加卡波金组较单纯噪声暴露组RBCCD增加17.4%。单纯吸入卡波金组血流呈线流或线粒流;空白对照组和噪声暴露加卡波金吸入组血流呈线粒流或粒线流。单纯噪声暴露组血流呈粒流、粒缓流甚至出现粒摆流。结论:吸入卡波金气体后耳蜗外侧壁血管RBCCD明显增加,并使血液流速加快。在急性声损伤的早期干预中,吸入卡波金对耳蜗微循环的改善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来研究证实自由基形成与缺血性耳蜗损害有关 ,并提示自由基激活 PARS(poly adenosine diphos-phate- ribose synthetase)对局部缺血引起的耳蜗受损起重要作用 ,为证实 PARS的作用 ,该作者研究 PARS抑制剂 3AB(3- aminobenzamide)对短暂缺血所致的耳蜗功能损害的作用。实验方法 :选取 4 5只 30 0~ 4 0 0克正常豚鼠 ,戊巴比妥钠 (2 8mg/ kg)腹膜腔内麻醉 ,气管切开 ,监测心电图及血压 ,测量复合动作电位 (CAP)及监测耳蜗血流(COBF) ,经颅底暴露基底动脉及其分支 ,通过压迫豚鼠迷路动脉 15、30、6 0分钟以产生耳蜗缺血。在再灌注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测定豚鼠耳蜗内淋巴液中阿霉素(adriamycin,ADM)含量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耳毒性物质在内耳中积聚浓度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选取12只健康豚鼠,静脉注射ADM,24小时后快速处死动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检测豚鼠耳蜗内淋巴液阿霉素含量。结果豚鼠耳蜗内淋巴液中ADM浓度在2.56~1398.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n=10);内淋巴液中ADM的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6.3%,相对标准差(relativestandarddeviation,RSD)为2.61%;最低检测限为:1.9ngml。结论HPLC法灵敏度高,可以准确地测出豚鼠耳蜗内淋巴液中ADM的含量,适用于静脉给药后ADM在耳蜗内淋巴液中积聚浓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在豚鼠耳蜗内淋巴囊注入钥孔血蓝素 (KLH)之后 ,对豚鼠耳蜗内可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i NOS或NOS )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所选实验动物为体重约 35 0~ 4 0 0克的豚鼠 12只 ,均被证实耳廓反射阳性 ,并用显微镜观察排除了中耳炎疾患。将动物分成两组 ,实验组注射 KL H,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内淋巴囊内注射 KLH后 ,每只动物耳蜗内均发生了形态学变化 ,主要是前庭膜发生了典型的结构变化。注射 KLH1天后发现在豚鼠耳蜗侧壁、螺旋器和螺旋神经节细胞都发生了 i NOS免疫反应 ,并且在耳蜗内均观察到增强的 i NOS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250Hz和500Hz低频噪声暴露对豚鼠内耳功能的影响,将111只4~5周龄的健康豚鼠分成未予噪声暴露的对照组和接受不同噪声暴露条件的诸试验组。然后分别测定其在2kHz、4kHz和6kHz纯音刺激下的耳蜗微音电位(CM),7kHz短纯音所诱发的动作电位(AP)以及耳蜗内电位(EP),观察了EP的静息电位以及缺氧(停止呼吸3分钟)导致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噪声对豚鼠耳蜗血管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及血迷路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噪声暴露组(20只),噪声暴露组给予声强为115dB SPL白噪声暴露,每天6小时,连续两天,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于实验前及噪声暴露后次日对两组豚鼠行ABR检测,第二次ABR检测后对两组豚鼠耳蜗基底膜行鬼笔环肽-异硫氰酸荧光素(Phalloidin-FITC)染色;用硝酸镧透射电镜和常规透射电镜观察两组豚鼠内耳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和紧密连接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组豚鼠耳蜗血管纹和螺旋韧带处claudin-5的表达。结果噪声暴露组豚鼠ABR波Ⅲ反应阈较正常对照组阈移40dB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膜铺片FITC染色示噪声暴露组底回基底膜毛细胞大量缺失,其余部分毛细胞纤毛排列紊乱并出现融合,而对照组毛细胞排列整齐,其纤毛呈V或W型,两组间外毛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噪声暴露组血管内皮细胞间和边缘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均遭到破坏,细胞间隙增大;硝酸镧透射电镜下,大量镧颗粒从血管腔内渗漏到管腔外的组织间隙,而对照组镧颗粒仅局限于血管腔内;Western blot结果示,两组耳蜗外侧壁血管纹均有claudin-5表达,但噪声暴露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表明,两组豚鼠耳蜗外侧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边缘细胞等处均有claudin-5阳性表达,但噪声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噪声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加豚鼠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内耳微环境的破坏,是噪声性聋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不断增长。利用高速运载工具的职工和军职人员常受线性或离心加速度的作用导致前庭耳蜗功能紊乱。本文旨在研究具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豚鼠和家兔在加速度作用下耳迷路感受器的超微结构改变。离心加速度用离心机进行,动物固定两种体位;使离心力能对椭圆囊的耳石膜施加压缩(+Gx)和牵拉(-Gx)作用。超负载刺激共做10次,持续5秒。结束后经1小时,6~12小时,24小时和两周各处死2只豚鼠和2只家兔。另外2只豚鼠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变压器噪声对豚鼠旷场行为及听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32只健康成年(5~6月龄)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给予录制的变压器噪声(声压级范围40.8~55 dB SPL,频谱范围150~2 000 Hz)连续暴露28天,10小时/天(晚10点到早上8点),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无噪声暴露.在噪声暴露前1天、噪声暴露第28天记录实验组、对照组的旷场行为并对两组豚鼠进行DPOAE、ABR检测后,取耳蜗行常规耳蜗铺片和硝酸银染色,观察耳蜗毛细胞损害情况.结果 噪声暴露28天后,两组豚鼠旷场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0、3.0、4.0、6.0、8.0kHz DPOAE反应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前1天及噪声暴露28天后实验组豚鼠的ABR反应阈分别为31.38±1.78、32.13±2.24 dB SPL,与对照组(分别为31.89±1.03和31.75±1.57 dB SP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28天后实验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毛细胞缺失率(1.31%±0.52%)与对照组(0.85%±0.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声压级范围为40.8~55 dB SPL、频谱范围为150~2 000 Hz的变压器噪声连续暴露28天(10小时/天)对成年豚鼠旷场行为及听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蛇毒抗血栓酶(Balroxobin,Bx)对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和检测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方法来观察BX对豚鼠耳蜗血流的影响。取体重400~600g的健康成年豚鼠进行实验。第一种实验分三组:1组12只经颈静脉注入BX每ml含10单位(BU)的0.45mol/L氯化钠溶液,剂量1ml/kg,血流计探头置于耳蜗底转的侧壁上,同时由连接在颈动脉上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豚鼠耳蜗内毛细胞 (inner hair cell,IHC)谷氨酸样免疫反应 (glutamate- likeimmunoreactivity,Glu- IR)的变化。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噪声暴露后即刻、8小时、1天、3天和 7天组。噪声暴露前 ,先破坏全部动物的右耳鼓膜 ,并用磷酸锌牙科水泥堵塞右侧外耳道 ,然后将实验各组在准自由声场中暴露于 12 0 d BL p1/ 3倍频程的 4 k Hz窄带声中 4小时 ,造成左侧 (单侧 )耳蜗噪声损害的动物模型。用 SP法对耳蜗 Corti器半薄切片作谷氨酸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耳蜗 IHC中 Glu- IR的平均光密度 (average opticaldensity,AOD)值。结果 :正常对照组 ,豚鼠两侧耳蜗 IHC中 Glu- IR的 AOD值无差异 (P >0 .0 5 ) ;在噪声暴露后即刻组 ,豚鼠左侧耳蜗 IHC中 Glu- IR的 AOD值较右侧高 (P <0 .0 1) ,在噪声暴露后 8小时组较右侧低 (P <0 .0 5 ) ,在噪声暴露后 1天、3天和 7天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噪声暴露后耳蜗 IHC中 Glu- IR经过一个从增强 -减弱 -恢复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作者曾于1973,1978年报告将豚鼠暴露于频率为20千赫、声压级120分贝之噪声下1小时、3周后检查内耳损伤的结果。1979年又报告将暴露的时间加倍,而外毛细胞损伤的范围并不扩大,有几例反而缩小。是否由于动物在第一次暴露于强噪声后毛细胞发生疲劳因而保护毛细胞免受再次噪声的损害?作者对此现象作了进一步观察。此次研究除了重复以前的实验外,还将暴露噪声时间缩短,动物的存活时间延长。全部实验都是用生长5~6周、非纯种之白化豚鼠,每只动物的两耳,一侧暴露噪声,另一侧留作对照,噪声频率为20千赫,声压级为120分贝,暴露时间为30,15及7.5分钟,动物存活时间为3,6及12周。耳蜗采用铺片法处理,用相差显微镜观  相似文献   

1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感受器有一定影响。以前的实验研究曾发现化脓性中耳炎的耳蜗和前庭感受器的超微结构都有改变。认为是由于中耳与内耳间的血管连系,或是毒素经迷路两窗进入内耳所致。本文用两组实验动物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条件下观察声音如何影响耳蜗与前庭感受器。试验组(3只兔和4只豚鼠),对照组(3只兔和3只豚鼠),都将一侧鼓膜穿孔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试验组动物用4KHz、100dB的声音刺激6小时,每日一次共五次。观察6个月,瞬间断头打开鼓室除去脓性分泌物,见迷路外侧壁完好无缺,谨有血管充血。从感染到处死期间未发现动物有前庭紊乱。对照组不受声音刺激。取出膜迷路的椭圆囊、球囊、壶腹和2~3块螺旋器,电镜下观察。结果试验组耳蜗与前庭超微结构都有改变。耳蜗以底转外毛细胞变  相似文献   

14.
将12只重300~3509的豚鼠随机分成四组(A、B、C、D),以成巴比要(30ms从s)腹腔注射后暴露双侧鼓室,并置于手术显微镜下。从股静脉注入lml含15ms的M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时间分别为10分钟(A组),30分钟(B组),1小时(C组),2小时(D组),然后各自从蜗窗注入ZO%戊二醛固定液和0.lmol/L二甲肿酸盐缓冲液,3分钟后将豚鼠断头处死,在显微镜下分离双侧耳蜗毛细血管的每一层,并固定于ZO%戊二醇1/J‘时,而后用0.lmol/L二甲肿酸盐缓冲液,3分钟后将豚鼠断头处死,在显微镜下分离双侧耳蜗毛细血管的每一层,并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丝束肌动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情况以及条件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丝束肌动蛋白的表达有无改变,初步探讨耳蜗“坚韧化”现象的发生机制。方法:实验用豚鼠分组后,采用中心频率为1kHz、强度为95dBSPL的倍频程噪声对动物进行条件声暴露。条件声暴露结束后按实验设计的时间处死动物并进行耳蜗铺片及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柯替器荧光染色情况并对1kHz频率感音区的第3回柯替器外毛细胞(OHC)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豚鼠耳蜗柯替器丝束肌动蛋白主要分布在内外毛细胞的静纤毛、表皮板,OHC顶部细胞侧壁,柱细胞头板。在底回柯替器OHC基底部,Deiters细胞指突,外柱细胞的胞体亦含有丰富的丝束肌动蛋白。不同时期的条件声暴露后,除条件声暴露1d组加休息5d组外,其他2组动物OHC的荧光强度均有明显变化。结论:①一定剂量的条件声暴露可导致耳蜗柯替器丝束肌动蛋白表达的改变。②除内外毛细胞的静纤毛、表皮板,柱细胞头板等既往报道的部位外,豚鼠耳蜗柯替器的外柱细胞胞体中也含有丰富的丝束肌动蛋白。③条件声暴露后耳蜗OHC丝束肌动蛋白浓度的减低可能与耳蜗“坚韧化”现象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在高强声暴露后耳蜗内所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螺旋器形态用扫描电镜检查,耳蜗功能用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的阈值即N_1听力图测定。共用正常豚鼠46只,14只测定正常N_1听力图,26只暴露在5KHz 125dB SPL30分钟,以后分别在1小时及1、7、14、28天进行测定,列为1、2、3、4、5组,6只作对照。打开鼓泡,将一绝缘银丝置于圆窗上方骨面,记录每一频率CA P的N_1阈值,即在示波器上显示N_1反应所需的声压级(S P L),将各频率的N_1阈值作成曲线图,将声暴露动物的N_1阈值和正常平均阈值比较。结果:6只对照动物中4只N_1听力图在平均正常听力图的1个标准差之内。而暴露强声的动物所有频率的N_1阈值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近成年豚鼠耳蜗内携带atoh1/EGFP基因的腺病毒是否能够将基膜上残留的支持细胞转分化为新的毛细胞。方法:选用体重在200~250g的健康花豚鼠12只,将构建同时表达atoh1和EGFP基因的E1/E3区缺失的人类免疫5型腺病毒5μl,通过耳蜗侧壁打孔灌注导入中阶内淋巴系统。其中6只于灌注2周后处死,6只灌注4周后处死,基膜铺片观察EGFP、毛细胞标记物myosinⅦa和Dapi核染色情况。结果:灌注2周处死的6只豚鼠中有2只在基膜外毛细胞外区域发现有散在的细胞核大、细胞体梭形的、表达EGFP的新生细胞。灌注4周的动物中有3只在基膜原外毛细胞位置和外毛细胞外区域发现有相似的同时表达EGFP和Myo-sinⅦa的新生细胞。结论:atoh1基因可以在近成年豚鼠体内将部分支持细胞转分化为毛细胞样细胞。这部分支持细胞位于外毛细胞位置和外毛细胞外区域的基膜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在不同发育阶段豚鼠耳蜗外侧壁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讨论其在血迷路屏障防护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白色红目豚鼠30只,其中生后1~2周、3周、4周龄豚鼠各10只,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其耳蜗外侧壁中mdr1mRNA的表达,采用MPLAS-500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豚鼠耳蜗外侧壁中mdr1mRNA主要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不同发育阶段豚鼠耳蜗外侧壁中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3周龄与4周龄豚鼠mdr1mRNA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者较1~2周龄豚鼠mdr1mRNA表达强,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dr1mRNA存在于正常耳蜗外侧壁中,随着耳蜗外侧壁的发育其表达强度不同,可能是不同发育阶段血迷路屏障防护功能不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豚鼠暴露于稳态强噪声后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神经丝蛋白(NFP)的变化。方法 选用20只(40耳)Preyer反射正常的健康豚鼠,分为4组,噪声暴露后存活7天组(N-7d)、14天组(N-14d)和2个月组(N-2m)各5只,空白对照组(C)5只。噪声强度130dB(A)SPL,连续暴露5小时,于暴露前、暴露后3、7、14天、暴露后2个月分别测试CAP—N1波反应阈。免疫组化反应分别检测对照组、暴露后7、14天组、暴露后2个月组动物耳蜗内NFP的表达。结果稳态强噪声暴露后CAP—N1波反应阈明显增高,于暴露后7天基本稳定。暴露后7、14天NFP表达无明显变化,暴露后2月NFP表达显著减弱。结论 130dB(A)SPL稳态强噪声暴露5小时可以导致豚鼠CAP中重度永久性阈移,噪声损伤的早期NFP改变不明显,耳蜗NFP染色反应随着存活时间延长逐渐减弱,反映了损伤后神经纤维中骨架蛋白存在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20.
声暴露后耳蜗血流的改变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其结果各异可能与测试方法、动物的种类,刺激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有关。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了强声暴露后豚鼠耳蜗及皮肤血流和血压。用耳廓反射正常,体重240~540g 豚鼠14只,戊巴比妥(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气管切开人工呼吸;股动脉插管监测血压,股静脉给药。手术打开听泡,彻底去除粘膜后将多普勒血流计探头置于底转外侧壁。实验中使用4kHz 低通滤波器。备皮后将皮肤探头置于腹部。将特制双套管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