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对比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的剂量学结果,探索盆腔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用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精确性。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粒子植入的盆腔肿瘤患者51例,处方110~160 Gy,设计制作3D打印非共面模板51块,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D90、最小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结果 为51例患者设计、制作的51块导板术中就位良好,与术前计划相比,术后D90V100V150V200、CI、EI及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D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结论 术后验证的主要剂量学指标较好地达到了术前计划要求,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后验证的剂量学结果,在剂量学层面探讨该技术的治疗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的患者共42例。处方剂量给予110~160 Gy。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粒子植入,术后验证的剂量学结果与术前计划相对比,剂量学参数包括D90、mPD、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设计并制作3D打印模板42块。入组患者的GTV平均体积为28.6 cm3,术后GTV平均D90 142.6 Gy。术后验证D90、mPD、V100V150V200的均值分别为142.6 Gy、77.3 Gy、92.48%、68.40%、42.98%,术前则分别为144.5和70.2 Gy、91.45%、63.12%、34.74%。其中D90V100、CI、EI、HI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D、V150V20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6、-2.863、-4.778,P<0.05)。结论 3D打印模板定位、定向准确,针对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术后验证实际剂量分布主要指标均较好地达到了术前预计划的设计要求,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结果,探讨该技术在粒子植入治疗中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实施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粒子植入患者32例,植入病灶36个:包括肺部10个、颈部淋巴结5个、盆腔3个、椎体3个、胰腺2个、腹腔淋巴结2个、门静脉2个、其余9个。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在共面模板引导下一次性完成所有层面的进针,依据术前计划植入粒子,行术后剂量学评估。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90%和10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D100,90%、100%、150%和20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V90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统计学采用配对 t 检验。结果 全部病灶、运动病灶和固定病灶植入前后D90D100V90V100V150V200、CI、EI和HI等指标参数配对 t检验,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粒子植入剂量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无差别,对于固定和运动脏器肿瘤,有良好的治疗准确性,可能成为未来粒子植入重复性好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评估术前、术后治疗计划的物理剂量学参数,阐明利用3D打印非共面模板(3D-PNCT)辅助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复发子宫颈癌的精确性。方法 盆腔复发宫颈癌患者9例,术前均行CT模拟机扫描定位图像传送粒子治疗计划系统(B-TPS)行术前计划,打印3D-PNCT,模板复位,插植粒子针并植入粒子,记录术前计划和术中实际植入针数和粒子数,比较计划靶区剂量学参数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外体积指数(EI);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即D100),100%、150%和2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00V150V200结果 患者GTV术前、术后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粒子总数675颗,术后669颗。术前粒子针总数138根,术后132根。针道角度偏差平均1.99°±2.94°(0°~13°)。术前和术后CI、EI和HI、靶区D90、MPD、V100V150V200剂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PNCT辅助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复发宫颈癌可获得较好的术前、术后治疗计划匹配和植入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癌术前术后常用剂量学指标差异,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骨转移癌粒子植入手术的10例患者共1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12个病灶均采用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处方剂量120~140 Gy,比较术前治疗计划及术后验证计划中常用剂量学指标差异,包括D90D100V90V100V150以及术前计划粒子数量和术后实际使用粒子数量,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剂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和术后D90D100V90V100V150等剂量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使用粒子数量多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0,P<0.05)。结论 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癌,剂量精准,可达到术前计划要求,应积极推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有效及对剂量学的可控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到2016年11月符合 125Ⅰ粒子植入适应证的NSCLC患者20例,其中3D-PCT辅助CT引导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10例(3D组),CT引导徒手穿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10例(徒手组),术前2 d内行CT定位扫描,得出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行术前预计划。术后即刻行胸部CT扫描,术后质量验证。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90%和100%的靶区体积所占的剂量D90D100、100%和150%的处方剂量所占的靶区体积百分比V100V15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结果 3D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参数V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6,P< 0.05),其他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徒手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粒子数、V100、EI、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6、2.492、4.725、7.258,P< 0.05),其他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组术后剂量学参数和徒手组术后剂量学参数行单样本t检验,其中V100、CI、EI、HI、剂量误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8、2.278、4.637、4.616、-4.785,P< 0.05),两组术后V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PCT辅助CT引导125Ⅰ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安全可行,剂量学可控,且在粒子空间分布方面较徒手穿刺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采用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剂量精确性实施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资料10例。患者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3.5岁,KPS评分≥ 70分。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盆腔放疗。病灶体积为3.5~58.0 cm3(中位31.9 cm3),处方剂量120~180 Gy,粒子活度0.55~0.67 mCi(1 Ci=3.7×1010Bq),术前计划植入粒子数目为50(12~81)颗。根据术前计划在3D-PCT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为53(10~82)颗。评估剂量学参数包括D90D100V100V150V200、靶区外体积指数(EI)、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以及危及器官剂量D2 cm3D1 cm3D0.1 cm3。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参数的比较采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多于术前计划设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5,P<0.05)。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V150V200、EI、CI和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肠道的D2 cm3D1 cm3D0.1 cm3、直肠D0.1 cm3的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D2 cm3D1 cm3术后计划剂量低于术前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00、-2.240,P<0.05)。结论 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盆壁复发宫颈癌,通过术中剂量优化,术后实际剂量达到术前计划设计,可以保证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壁复发宫颈癌的剂量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3D打印模板(共面和非共面)辅助治疗软组织肉瘤术前、术后的剂量学比较,探讨其应用的精确性。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软组织肉瘤患者19例,共25处病灶。所有患者行术前病情评估、CT模拟定位、术前计划设计、3D模板打印、3D模板复位、插植粒子针和粒子植入、术后剂量学评估、术后护理及定期随访。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筛选位于躯干及四肢浅部的软组织肉瘤10例,分别设计共面模板和非共面模板引导的术前计划,对比两种模板引导下术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 设计制作3D打印模板25块,共25处病灶,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躯干及四肢浅表并使用3D打印共面模板与非共面模板引导的术前计划各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模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软组织肉瘤具有较好的定位精确性。对位于躯干及四肢浅部的软组织肉瘤,建议优先选择3D打印共面模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radioactive 125I seedimplantation,RISI)治疗胸壁转移瘤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并分析剂量学参数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于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55例胸壁转移瘤临床资料。术前经TPS制定治疗计划,术中在3D-PCT辅助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第3天复查CT进行术后剂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OS)率,并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相关并发症。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局部控制时间(local control time,LC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剂量学参数预测LCT的临界值。结果 55例行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胸壁转移瘤患者术后1、2、3年OS率为72.7%(40/55)、21.8%(12/55)、16.4%(9/55);术后3、6、12、24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6.4%(53/55)、86.5%(45/52)、85.0%(34/40)、91.7%(11/12)。术后GTV、粒子数目、D90D100V100V150V200、CI、EI、H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90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病理分级、D90D100V90V200对LCT有显著影响(P<0.05);将之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病理分级、D90为LCT独立影响因素,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D90 ≥ 127 Gy的患者比D90<127 Gy局部控制时间显著延长(χ2=16.61,P=0.000)。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为80.8%(21/26)。1~2级度放射性皮炎5例,Ⅲ度放射性皮炎1例。结论 对于胸壁转移瘤,应用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剂量精准可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当D90 ≥ 127 Gy时LCT显著延长,D90为LCT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评价放射性 125Ⅰ粒子链腔内近距离放疗输尿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0例输尿管癌患者采用C臂 CT联合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进行肾造瘘,并在输尿管闭塞/狭窄段置入 125Ⅰ粒子链行腔内近距离放疗。评价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肿瘤局部控制率、输尿管通畅情况和生存时间,比较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和疼痛评分,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肾造瘘及粒子链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操作时间(12.3±3.8)min,无输尿管穿孔、感染、严重出血等情况发生。粒子链近距离放疗后2~3个月,局部病灶评价CR 4 例,PR 6例,局部控制率(CR+PR)100%。输尿管通畅率50%(5/10)。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肾积水Girignon分级,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Z=-2.72、-2.88、-2.83,P<0.01)。平均随访(14.6±6.5)(5~25)个月,3例随访期间病情进展,7例病情稳定;9例患者存活,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术前术后D90%、mPD、V100%V150%V200%、CI、EI、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造瘘联合放射性粒子链腔内近距治疗输尿管癌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是无法接受外科根治术患者有效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计划的物理剂量学参数,验证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癌的精确性与可行性。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癌患者共12例。记录治疗前计划和治疗后计划实际植入针数及粒子数,比较治疗前后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及100%、150%和2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00、V150和V200)。结果中位病灶体积31.2 cm^3,中位粒子数61.5颗,中位处方剂量130 Gy。治疗前计划的D90、MPD、V100、V150和V200均值分别为134.2、64.6、93.3、75.3和39.3 Gy,治疗后计划分别为146.7、68.94、97.47、80.40和48.30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植入针数、粒子数、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治疗后计划剂量质量评价为优(66.6%);4例为良(33.3%)。结论光学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模板辅助下,粒子植入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治疗后各项剂量参数均符合预计划的要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数字信息行标共面模板(以下简称行标模板)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58例应用模板粒子植入,其中30例应用行标模板,28例应用通用制式共面模板(以下简称通用模板).比较手术前后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匹配周边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导航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复发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剂量学参数探讨该技术治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航联合3D打印个体化模板(3D-PIT)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盆腔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共15例,其中宫颈癌7例,直肠癌7例,前列腺癌1例。患者年龄34~84岁,中位年龄55岁。术前处方剂量100~150 Gy。比较术前、术后粒子数、针数、剂量学参数差别。剂量学参数包括90%和100%靶区体积剂量(D90,D100)及100%、150%和20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结果中位病灶体积为29.20 cm^3,中位粒子数43颗,中位D90 150 Gy。术后剂量评估的的V150较术前计划低(64.1%vs.67.1%,t=2.937,P=0.011);术后HI较术前增大(32.01%vs.26.68%,t=-2.950,P=0.011);其余指标术前及术后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航辅助3D-PIT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复发恶性肿瘤,术后验证实际剂量分布达到术前计划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胸上段食管癌螺旋断层(H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抽样法选取10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HT和VMAT双弧照射调强放疗计划,肿瘤靶区体积(GTV)给予66 Gy/30次,计划靶区体积(PTV)给予50 Gy/30次。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靶区的D1%D5%D95%D99%、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OAR)受量,比较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MU)的差异。结果 HT组GTV和PTV的D99%高于VMAT组(t=4.476、3.756,P<0.05);GTV与PTV的D1%D5%D95%、HI和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全肺V10V15V20和全肺平均剂量(MLD)均显著低于VMAT组(t=-3.369、-4.824、-4.869、-3.657,P<0.05);全肺V5V30和脊髓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HT组治疗时间和MU数均远大于VMAT组(t=13.970、7.982,P<0.05)。结论 HT与VMAT技术均能满足胸上段食管癌放疗剂量要求。HT技术能显著减小双肺受量,而VMAT技术具备明显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胸上段食管癌螺旋断层(HT)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抽样法选取10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HT和VMAT双弧照射调强放疗计划,肿瘤靶区体积(GTV)给予66 Gy/30次,计划靶区体积(PTV)给予50 Gy/30次。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靶区的D1%D99%D5%D95%、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OAR)受量,比较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MU)的差异。结果 HT组GTV和PTV的D99%高于VMAT组(t=4.476、3.756,P<0.05);GTV与PTV的D1%D5%D95%、HI和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全肺V10V15V20和全肺平均剂量(MLD)均显著低于VMAT组(t=-3.369、-4.824、-4.869、-3.657,P<0.05);全肺V5V30和脊髓D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HT组治疗时间和MU数均远大于VMAT组(t=13.970、7.982,P<0.05)。结论 HT与VMAT技术均能满足胸上段食管癌放疗剂量要求。HT技术能显著减小双肺受量,而VMAT技术具备明显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和评估不同的补偿物的使用策略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中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5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计划靶区包括胸壁、内乳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4个部分,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每位患者分别制作使用3种不同厚度补偿物(3、5、10 mm)的调强放疗计划,统计和评估不同补偿物厚度和使用次数对靶区覆盖率、胸壁皮肤高剂量体积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影响。结果补偿物全程使用时,使用10 mm补偿物的靶区V95%较使用3、5 mm的低(F=3.40,P<0.05),使用3 mm补偿物的适形指数(CI)最高(F=50.05,P<0.05),3种计划皮肤V105%和V11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使用次数的减少,靶区V95%和皮肤V105%均降低,补偿物使用20次时,靶区V95%的值变化很小(<1%),而皮肤V105%急剧降低为初始值的一半左右。补偿物使用15次时,3种计划的靶区V95%,CI和均匀性指数(H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3 mm补偿物的Dmax值较使用5、10 mm低(F=9.21,P<0.05)。正常组织方面,补偿物厚度和使用次数对心脏和患侧肺的剂量分布影响很小,差异不致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不同。结论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技术,不同补偿物厚度对靶区、皮肤、心脏和肺的剂量影响很小。补偿物的使用次数是决定靶区覆盖和皮肤剂量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采用非共面和共面模板术前计划参数的差异,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外照射的胰腺癌患者,其影像信息导入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设计非共面计划与共面计划,每例患者处方剂量设定为110 Gy,粒子活度0.4 mCi(1 Ci=3.7×10^10Bq),分别优化剂量分布,比较两者的针数、粒子数、90%和100%靶体积受照剂量(D90、D100)、100%、150%、200%的处方剂量覆盖的靶体积(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比较周围正常器官小肠、结肠、十二指肠、胃、脊髓2 cm^3和5 cm^3所受到的照射剂量D_(2 cm^3)和D_(5 cm^3)。结果共面计划比非共面计划的植入针数18.63 vs.16.45针稍多(t=-3.239,P<0.05);粒子数相当90.2 vs.91.01颗(t=-3.373,P>0.05);靶区的D90、D100、V100、V150、V200、CI、E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正常器官小肠、结肠、十二指肠、胃和脊髓的D_(2 cm^3)、D_(5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非共面与共面计划均可达到处方剂量,同时正常器官的剂量相差很小,模板各有自己特点,故临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