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铁皮石斛及金钗石斛菌根真菌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 :对我国云南、四川等地采集的野生铁皮石斛Dendrobiumcandidum和金钗石斛D .nobile根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测定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内生真菌 ;所获得真菌分别与铁皮石斛种子、铁皮石斛及金钗石斛无菌苗共培养测定其生物活性。结果 :分离获得内生真菌 2 5种 ,主要属于担子菌Basidiomy cotina和半知菌Deuteromycotina;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其中 5种真菌可促进铁皮石斛种子萌发 ;7种真菌可与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幼苗形成共生关系 ,但仅有 3种真菌对幼菌有促生作用。结论 :分离和筛选促进石斛生长发育的适宜菌根真菌 ,是菌根技术应用于石斛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金钗石斛多糖对Wistar大鼠高脂血症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采用灌胃给药,观察金钗石斛多糖对其血脂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结果 金钗石斛多糖80,160 mg·kg-1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Wistar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具有改善高脂血症Wistar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结论 金钗石斛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异常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减轻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组织的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曲茎石斛及其近缘种的药材进行鉴别,并分析其多糖成分、D-甘露糖含量的差异,为石斛药材的准确鉴定及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DNA条形码和红外光谱技术对9份石斛药材(S1~S9)进行鉴定,并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石斛多糖和D-甘露糖的含量进行测定,UV检测条件为488 nm;HPLC检测条件为流动相20 mmol·L-1乙酸铵溶液-乙腈(81.5∶18.5),检测波长250 nm。结果 DNA条形码结果显示,样品S1~S3鉴定为金钗石斛;样品S4~S5鉴定为铁皮石斛;样品S6鉴定为霍山石斛;样品S7~S9鉴定为曲茎石斛。一维红外光谱显示,仅3份金钗石斛在波数1 570~1 467 cm-1处有稳定的特征峰,呈现“W”形,而在842~740 cm-1处无吸收峰;其余石斛则在842~740 cm-1处有稳定吸收峰。一阶导数光谱上在785 cm-1处,霍山石斛呈现“V”形,而其余石斛呈现“W”形;在1 110 cm-1处曲茎石斛具有稳定的特征峰。二阶导数光谱中在1 125 cm-1处,铁皮石斛呈现“M”形,其余石斛近似“W”形。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样品S1~S9的多糖质量分数依次为9.35%、9.12%、32.78%、49.38%、48.97%、32.48%、32.95%、39.41%和25.32%,D-甘露糖质量分数依次为1.39%、0.47%、13.57%、3.04%、33.85%、23.57%、16.64%、17.47%和19.49%。其中曲茎石斛具有着较高的多糖和D-甘露糖含量。结论 DNA条形码和一阶、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均可实现曲茎石斛及其近缘种的鉴别,且红外光谱鉴别方法价格低、操作简便;同时,曲茎石斛具有较高含量的多糖和D-甘露糖,可为快速鉴别曲茎石斛及其近缘种药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曲茎石斛的质量控制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文华  李思琦  宋佳  於李龙  沈晓霞  朱波  秦路平 《中草药》2023,54(19):6362-6369
目的 探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对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UPLC-QTOF-MS/MS对高压灭菌前后的铁皮石斛新鲜榨汁成分进行分析。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铁皮石斛新鲜榨汁组和铁皮石斛高压灭菌榨汁组,抗生素干预7 d后给药14 d,收集粪便,另取铁皮石斛鲜品,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检测铁皮石斛内生细菌和各组小鼠肠道的菌群结构。结果 高压灭菌前后铁皮石斛新鲜榨汁的共有成分为14种,占总成分的95.84%。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发现铁皮石斛新鲜榨汁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与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更相似,但铁皮石斛高压灭菌榨汁对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无明显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铁皮石斛新鲜榨汁组优势菌群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丰度显著升高,有害菌群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的丰度显著降低。结论 铁皮石斛通过提高有益菌丰度和降低有害菌群丰度来改善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5.
尚明越  王嘉乐  周莹  张满常  刘颖琳  段宝忠 《中草药》2023,54(19):6424-6433
目的 解析紫皮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探讨石斛属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采用Illumina技术对紫皮石斛进行测序,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和分析,并基于共有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紫皮石斛叶绿体基因大小为146 493 bp,总GC含量为37.4%;其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长度分别为84 932、13 036 bp,反向互补重复区为24 263 bp;共编码118个基因,包括7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密码子偏好分析表明,亮氨酸是紫皮石斛叶绿体基因组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紫皮石斛未形成单系,与兜唇石斛D.aphyllum构成姊妹关系;瘦轴组的重唇石斛D.hercoglossum和钩状石斛D.aduncum与石斛组其他物种聚为一支。结论 紫皮石斛叶绿体基因组呈典型四分体结构,其与兜唇石斛亲缘关系最近;瘦轴组的重唇石斛和钩状石斛与石斛组亲缘关系更近,并入石斛组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铁皮石斛中的酚酸类及二氢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并利用1,1-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分得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铁皮石斛的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酚性化合物及2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p-香豆酰酪胺(1),反-N-(4-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2),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3),二氢阿魏酰酪胺(4),4-羟基-N-[2-(4-羟基苯基)乙基]苯丙酰胺(5),丁香酸(6),丁香醛(7),香草酸(8),对羟基苯丙酸(9),对羟基桂皮酸(10),阿魏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灯盏花苷II(13),二氢丁香苷(14),3, 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15),柚皮素(16)及3′, 5, 5′,7-四羟基二氢黄酮(17)。其中化合物2、3、4、6、11及17具有抗氧化活性,但均弱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的活性。结论 化合物1~17均为首次在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的活性强弱与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考证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基原,以正本清源。结合本草描述,查阅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和陕西等5省市部分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对老河口、利川、房县、西峡、内乡、安康、万源等20余个县市的老药工和老中医进行走访调查,并采集调查区域的少量金钗植株进行活体保存和鉴定。"金钗"和"金钗石斛"之名在川东北、渝东、鄂西、鄂北、陕东南、豫西的民间应用广泛,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多有记载,在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中亦有体现;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历史上中药材名称"金钗"和"金钗石斛"为中国特有种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并有龙头金、人字金、环字金、龙头凤尾金等别名,所加工的干燥金钗药材称金耳环。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来源为曲茎石斛D. flexicaule,而不是《中国植物志》(19卷)和《中国植物志》(英文版)(25卷),以及自1977年以来历版《中国药典》中所使用的名称石斛(D. nobile,别名金钗石斛)。尽管植物的中文名称不受植物分类学者对植物命名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的制约,但为避免中文名称使用混乱,特别是中药材行业药材名称的混乱,建议将石斛D. nobile的中文别名更改为扁草石斛,而D. flexicaule的中文名改为金钗石斛,别名中增加金钗、曲茎石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离体培养时 4种菌根真菌对金钗石斛生长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纯培养的菌根真菌分别与金钗石斛无菌苗共生培养 ,观测它们对金钗石斛生长及其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相比 ,Mycena sp. (MF2 3 )极显著降低了金钗石斛鲜重的 2 4.9% (P<0 .0 1) ;所有实验菌株对金钗石斛干重均无显著性影响 ;Epulorhiza sp. (MF18)和MF2 3显著提高了金钗石斛的折干率 (P<0.0 5) ,Mycena sp. (MF2 4)极显著提高了金钗石斛的折干率 (P<0. 0 1) ,分别最多提高了 51.3 % ,43 8%和 63. 3 % ;Epulorhizasp (MF15)和MF2 4比对照极显著增加了金钗石斛气生根数量的 4.25倍和 4.13倍 (P<0 .0 1) ;MF2 3极显著减少了金钗石斛基生根数量的46.5% (P<0. 0 1) ;MF15,MF18,MF2 3和MF2 4分别可使金钗石斛多糖含量提高 153 .4% ,52. 1% ,18.5% ,76.7% ;MF2 3使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含量提高 18.3 %。结论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 ,内生真菌与金钗石斛共生培养能影响金钗石斛的生长和总生物碱的含量 ,提高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5种不同石斛的多糖与氨基酸及甘露糖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种石斛部分化学成分的差别。 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样品中多糖含量,茚三酮显色法测定样品中氨基酸的含量,内标法测定样品中甘露糖的含量,通过定量测定,比较5种石斛中总多糖、氨基酸和甘露糖的含量差异。 结果: 5种不同种类的石斛中多糖、氨基酸、甘露糖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多糖含量,细茎石斛、金钗石斛、马鞭石斛相近,其中铁皮石斛明显高于其余4种石斛,鼓槌石斛明显低于其余的4种石斛;氨基酸含量,马鞭石斛高于其他4种石斛;甘露糖含量,铁皮石斛明显高于其余4种石斛。 结论: 5种不同石斛的总多糖、氨基酸和甘露糖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就所含的相同化学成分总体而言铁皮石斛的质量好于其他4种石斛。  相似文献   

10.
陈志琳  赵颖  李玮  杨立新 《中草药》2023,54(13):4321-4328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鲜条及其炮制品中糖类化合物,探讨铁皮石斛炮制前后对糖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为铁皮石斛炮制工艺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PLC-MS)非靶向技术对铁皮石斛鲜条及其炮制品代谢物质进行检测,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鉴定代谢物中糖类化合物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共鉴定76个糖类化合物,61个糖类化合物在西枫斗中上调积累。其中麦芽五糖和麦芽六糖炮制前后差异倍数达30倍,15个糖类化合物及其团聚体下调积累,炮制前后下调的差异倍数幅度较小。结论 炮制明显提升铁皮石斛炮制品西枫斗中代谢物的积累,研究结果为西枫斗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铁皮石斛中一个新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法、HP2MGL型大孔树脂色谱法、Sephadex LH-20、Sephadex G-25凝胶色谱法、RP-HPLC制备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1), 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2), leonuriside A(3),(1′R)-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醇-4-O-β-D-葡萄糖苷(4),左旋丁香脂素(5),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6),(+)-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icariol A2-4-O-β-D-glucopyranoside(8),(+)-lyon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9),裂异落叶松脂醇(10)。结论 1为新化合物,2~4,6~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发现,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石斛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乐红  刘传飞  唐婷  沈礼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2):1734-1736
 目的 观察石斛多糖(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s, DP)对在体肿瘤和离体培养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接种肉瘤( S180)的小鼠为模型,观察DP对接种肉瘤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分析荷瘤小鼠内脏指数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人肝肿瘤细胞(SMMC27721)为模型,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DP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DP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肉瘤(S180)瘤体生长和离体肝肿瘤细胞生长(P<0.05);有效提高荷瘤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提高外周血中IL-2和TNF-α含量(P<0.05)。结论 DP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其抑瘤机制可能与DP促进免疫器官功能和提高细胞免疫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金钗石斛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SR是应用于金钗石斛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分子标记之一。为开发新的SSR标记,寻求快速鉴别金钗石斛的方法,该文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金钗石斛转录组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分析,并设计出SSR特异性引物。结果显示,从金钗石斛转录组中搜索到32 709个SSR,分布与26 742条unigenes中,SSR位点发生频率为12.90%,平均每3 748 bp含1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是最主要重复类型,占SSR总数的72.18%,其次是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SSR总数的15.97%,11.19%。而在所有重复基元中,A/T出现频率最高,AG/CT次之。通过设计、筛选,该研究共获得62 157对SSR位点特异性引物。从中随机挑选2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17对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扩增率为85.0%。选择3种石斛检测引物多态性,共获得多态性引物13条。以上结果表明,金钗石斛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s信息可作为开发SSR标记的有效来源,其中的SSR位点出现密度大、类型丰富、多态性潜能高,在金钗石斛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与分子育种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令狐楚  谷荣辉  秦礼康 《中草药》2021,52(24):7693-7708
通过搜索Web of Science、PubMed和CNKI数据库中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的研究报道,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倍半萜、菲和联苄类等;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肿瘤、降血糖以及对神经系统保护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具体结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结构特征和波谱规律进行了梳理。有利于指导金钗石斛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认识及研究,对该药食两用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一种用HPLC测定石斛中石斛碱含量的方法。方法Waters XTerraTM RP18色谱柱(3.9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三乙胺(21∶79∶0.005),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石斛碱在30.9~618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191.5ρ+1419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11%,RSD为2.60%。结论应用HPLC测定石斛中石斛碱含量的方法简便、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金钗石斛叶品质的影响,为改进该药材的初加工和扩大石斛药材的药用部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钗石斛叶为原材料,采用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4种不同干燥方式对金钗石斛叶进行干燥,探讨4种方式对金钗石斛叶色泽、微观结构、总多糖和石斛碱含量的影响。结果:真空冷冻干燥产品色泽保持最好,优于其他3种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法对样品所呈现的微观结构有所区别。金钗石斛叶经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及微波干燥后总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3.11%,3.02%,2.81%和2.74%。不同干燥工艺对金钗石斛叶总多糖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对石斛碱含量则影响很小。结论:从成本方面考虑,热风干燥方式下的金钗石斛叶色泽较好,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所需设备简单、节能、处理量大,在企业加工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地区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关系。方法 基于引物结合位点间扩增(inter-primer binding site,iPBS)分子标记对广西5个县共35份金钗石斛进行遗传关系、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分析,并构建能区分35份金钗石斛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分析使用NTSYS-pc 2.10e统计软件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构建聚类分析图谱,采用Popgene 1.32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居群遗传分化系数。结果 8条iPBS引物共扩增出158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43条,多态条带百分率(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bands,PPB)为90.51%;在遗传距离0.70处,35份种质分为7大类群,居群在分子水平上出现明显分化;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Gs)变化范围为0.559 0~0.975 9,变幅为0.416 9;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observed number of alleles,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 index,He)、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I)分别为1.898 7、1.505 0、0.300 7、0.454 2,居群间存在丰富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度(total genetic diversity,Ht)、各居群基因分化系数(gene diversity within population,Hs)、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coefficient of gene differentiation,Gst)分别为0.299 8、0.214 9、0.283 0,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8.30%,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1.70%,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部;基因流(gene flow,Nm)为1.266 5,居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引物2219和2399可单独鉴别出35份种质,试验基于引物2399的“0,1”矩阵构建35份种质的指纹图谱,此图谱可为金钗石斛品种的分类与鉴定提供参考。结论 金钗石斛居群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总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居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揭示了金钗石斛种质间的遗传关系及其居群遗传多样性,为野生金钗石斛种质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为传统中药材,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金钗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糖,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提取、有机溶剂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和酶提取法等;多糖的单糖组成丰富,主要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组成,还含有鼠李糖、甘露糖、木糖、半乳糖醛酸等;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保肝等生物活性,在药品、食品和保健品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其多糖提取、纯化方法优化,多糖高级结构和构效关系解析,以及关联药效作用机制阐释等方面研究,以促进金钗石斛多糖在功能性食品和药品中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