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DNA启动子甲基化的差异,期待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方法: 实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全基因组DNA。通过DNA甲基化芯片高通量筛选,共得到差异甲基化基因627个。筛选 FZD7、LRP、TTBK1、USFP1、SYCE1、NDUSF8、ZNF540和ABCG4 共8个可能与高血压相关基因,并进行后续亚硫酸氢盐测序PCR分析。结果: 8个候选基因中, ABCG4 差异甲基化程度最为显著。原发性高血压组 ABCG4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18.3%,正常组为32.4%,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 本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ABCG4 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可能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1个33人的原发性高血压家系进行临床、遗传和分子特征分析,探讨高血压发生的遗传特征以及ACE基因在遗传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PCR扩增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8例正常对照者的ACE等4个基因,进行家系及基因变异相关分析。结果发现10例患者全部为ACE第16内含子插入287 bp携带者。结论 ACE(D/I)携带者的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明显,ACE基因的改变可能是这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发病的主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基因分型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中国人2 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家系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及基因定位。 方法 采用分布于1~22 号染色体及X染色体上的358 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进行多重PCR,PCR扩增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然后进行电泳图谱及信息收集。应用GenescanTM 3.0 软件和Geno-typeTM 2.1 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定位。 结果 在35 个家系中共有193 个微卫星标志能准确进行基因分型。共得41 495 个基因型。经过多点连锁分析和患病同胞对分析,初步确定在1,10,12,18,20号染色体上存在NIDDM 相关基因位点。 结论 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可以对中国人2 型糖尿病相关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定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多基因疾病的研究目前已实现零的突破 .由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组 ,近日成功地定位了一处高血压易感基因的精细位点 .高血压是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多基因疾病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竞相寻找引起高血压的易感基因 .中国的科研人员通过对上海地区 346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 15 0 0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 ,进行先进的微卫星全基因扫描、分型和连锁分析 ,发现在人类 2号染色体 2q14—q2 3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因基 .人类基因疾病可分为单基因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相关遗传基因,并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8例(维吾尔族175例,汉族163例)与健康人339例(各民族与高血压患者相匹配,分别为165例和174例)的血样,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及质检,采用Massarray结合Taqman探针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AGTR1、GNB3、ADD1、eNOS、EDN2、ADRB1六个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基因综合评分风险模型,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评估。结果六个基因上的变异位点均得到成功检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六个变异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六个基因分别单独分析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没有明显相关性。同时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基因综合评分是明显升高的(P0.05),说明六个基因综合评分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相关。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原发性高血压(EH)基因综合评分并无显著差异,维吾尔族与汉族的正常血压(NT)基因综合评分亦无显著差异,但是同一民族下的原发性高血压基因综合评分大于正常血压的基因综合评分,这一结果表明民族因素不是影响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易感性的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单个基因单个变异位点与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而综合分析六个相关基因可以预示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同时不同民族高血压患病评分无显著差异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民族差异与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易感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模式。方法对117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用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模式的研究。结果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模式的统计学检验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资料中子女高血压发病情况分析显示,此病不符合性连锁遗传方式;多基因阈值分析的遗传率为74.83%。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为多基因遗传疾病,平均遗传度为74.83%±4.28%,对有遗传易感性人群应重点管理,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5个结节性硬化症(TSC)家系进行致病变异鉴定,为相关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远程遗传咨询的5个无关TSC家系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静脉外周血3~5 mL,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anel测序(PS)发现候选致病变异,经PCR-Sanger测序验证并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TSC1/TSC2致病变异鉴定。结果 5个TSC家系患者均存在TSC1或TSC2的变异,包括3个已报道致病变异和2个新发现的疑似致病变异。2个新变异,TSC2:c.245G>A和TSC2:c.235delG,预测可分别造成无义变异p.(Trp82*)和移码变异p.(Val79Lysfs27*),形成提前终止密码子,并经家系共分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 本研究为相关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拓展了TSC2致病变异谱。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及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并与种族相关,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是要在特定人种中找到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基因。目前大多数研究是利用定位克隆来寻找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包括候选基因法和全基因组扫描两种方法,并有研究人员已开始进行有关基因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一个延续 4代具有珊瑚状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 家系成员的基因组 DNA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 ;利用 L INKAGE5 .1软件计算两点 L OD值 ;用直接测序法对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38个家系成员中有 13个患有遗传性白内障。基因组扫描发现 ,D2 S32 5引物在最大重组率为 0 .1时 ,其两点最大 L OD值 >3,提示与该家系连锁。对人类γ-晶状体蛋白基因簇的 4个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发现 ,此家系患者 γ- D晶状体蛋白 (γ- D crystallin,CRYGD)基因第 2外显子有 1个 C→A突变 ,此突变导致蛋白第 2 3位的脯氨酸被苏氨酸取代 (P2 3T)。结论 珊瑚状白内障表型与C→ A错义突变的 CRYGD基因密切相关 ,且此突变完全相同于最近报道的与一层状白内障表型共分离的突变。发现相同的基因缺陷引起的白内障浑浊可位于晶状体截然不同的部位 ,其病理机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1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分析,鉴别其致病基因,分析基因与家系异常表型的关系,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诊断其白内障表型、绘制家系图、分析遗传方式。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在先证者的基因组中寻找致病变异位点,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筛查大片段缺失/插入;排除编码区变异、大片段缺失/插入与该家系的关系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筛查该家系致病基因。结果 该家系22位成员参与临床检查,其中13人被诊断患有白内障,主要表现为眼部皮质混浊、核混浊、眼底窥不清等,年龄最大84岁,最小11岁。外显子组测序所得候选变异位点为COL7A1 c.6727T>C,但该变异在家系内未与疾病表型共分离;MLPA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在RHO、RP1、IMPDH1、PRPF31等4个基因不存在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铁蛋白轻链亚基编码基因(FTL)5’-UTR区c.-168G>C(rs398124635)杂合变异,Sanger测序证明该变异位点在家系中与疾病表型共分离,Clinvar数据库评估该变异为有害变异。结论 ...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家系KIR单体型的基因组成情况。方法采用多重PCR-SSP的方法对89个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家系共364人的16个KIR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根据KIR基因型结合家系分析推导KIR单体型。对部分样本中某些不能确定拷贝数的KIR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再结合家系分析得到其KIR单体型。结果 89个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家系中发现22种KIR基因型,21种单体型,其中3种A单体型,18种B单体型;并发现了2种较为独特的KIR单体型。结论四川彝族家系有其独特的KIR单体型种类,其基因组成具有以下规律:2DL1、2DP1总是和3DP1同时出现;有2DS1时则2DS4缺失,反之亦然;2DS2总是和2DL2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成员的GJB2基因编码序列进行分析,寻找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探讨GJB2基因突变致病的遗传模式.方法 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GJB2基因的编码序列,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对出现重叠峰形的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后再测序,确定基因突变是否存在于同一拷贝.结果 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4个家系是GJB2基因突变所致.患者的GJB2基因突变包括235delC、299-300delAT、79G→A+341A→G和109G→A.非致聋突变79G→A与341A→G组合具有致聋效应,109G→A和235delC的杂合突变可能也有致聋效应.结论 GJB2基因突变致聋具有明显异质性,非致聋突变并非完全不致聋,环境因素或其它基因可能参与GJB2基因突变所致耳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GTR2)基因1675A/G多态性与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济宁地区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例和体检正常的男性101例作对照。收集临床资料。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高分辨率融解曲线(HRM)、基因测序方法测定AGTR2基因1675A/G多态性。结果AA、GG基因型在男性EH组的分布为56(49.6%)、57(50.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2(31.7%)、69(68.3%)(P<0.05)。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组中分别为A:112(49.6%)和G:114(50.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A:64(31.7%)和G:138(68.3%)(P<0.05)。结论AGTR2基因1675A/G多态性可能与山东省济宁地区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及先证者妻子的羊水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anger测序方法对家系成员进行PKD1基因全外显子测序,确定该家系突变位点后,对羊水标本进行产前诊断。结果我们检测出该家系4个病人的PKD1基因均有一个缺失突变C.393-394delTG,该缺失突变为致病突变。进而对先证者妻子的羊水标本进行检测,未发现该缺失突变,结果显示胎儿正常。结论应用Sanger测序技术明确了该家系PKD1基因的致病突变,并对该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和致病突变。方法收集家系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家系内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的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常见的CRYAA、CRYAB、CRYGD、CRYGC、CRYBB2、CJA8共6个基因,用Sanger双向测序和BLAST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PCR扩增的先证者基因中检测到3个已知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并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排除这6个基因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有待通过外显子组测序等更先进的方法筛选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6.
从78个家系266人次中研究了中国人C4基因的重复情况。在78个家系中有7个家系成员表现C4基因重复,占9.0%;依人头计,在266人中有17人C4基因表现重复,占6.4%。这17人均为C4B 基因重复,重复的类型及人数分别为,①C4B(1,2):2人,②B(1,12):6人;③B(1,1):5人;④B(1,96,96):2人;⑤B(2,2):2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国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疾病相关候选基因筛查,并研究其相关表型。方法抽取该家系患者及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出先证者的致病突变,再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以及家系内的共分离检验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筛查发现先证者EPHA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突变(c.2826-9G>A,IN 16,Het)。通过家系验证,确定该家系所有患者在EPHA2基因16号内含子区均有1个剪接突变c.2826-9G>A。结论此家系的致病基因为EPHA2,突变为c.2826-9G>A,该突变可造成晶状体的先天性异常,可确定为该后极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8.
EXT2基因IVS2+1G>A突变致遗传性多发性外生性骨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确定一个遗传性外生性骨疣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应用基因组扫描方法 ,利用 8、11和 19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 ,确定候选基因 ,然后对候选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测序分析寻找突变 ,并行逆转录 - PCR扩增 m RNA加以证实。结果 该家系致病基因被定位在 11号染色体的 EXT2基因区 ,在 EXT2基因中检测到 1个 IVS2 1G>A(5 36 1G>A)突变 ,该突变与疾病共分离。逆转录 - PCR证实 ,该突变导致编码区的第 316~ 5 36位共 2 2 1个碱基的缺失 ,使 10 6位密码子至 178位密码子及紧随的两个核苷酸的缺失 ,造成移码 ,形成 12 5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结论 EXT2基因的 IVS2 1G>A突变是导致这个家系发生外生性骨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个先天性手足裂畸形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以鉴定致病性变异。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家系中其他患者的基因组DNA,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对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显示先证者和另外3例患者存在染色体10q24.31-q24.32区域约400 kb的片段重复变异,该重复区域包含完整的LBX1、BTRC、POLL及DPCD基因,并含有FBXW4基因的部分外显子。结论染色体10q24.31-q24.32区域的重复与该家系患者疾病表型共分离,基因组拷贝数变异为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HBSY-012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异常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HBSY-012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耳聋表型、遗传方式,并绘制家系图。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利用耳聋相关基因靶向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寻找致病基因,采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突变位点。结果 HBSY-012家系现存四代共19人,9人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耳聋表型特点为语后聋,发病早期呈现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对称,随着疾病进展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且快速下降,并转变成全频受累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该家系的9例患者均在5~7岁开始出现听力下降,患者中年龄最大68岁,最小10岁。HBSY-012家系系谱分析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检测显示EVI5基因NM_005665:c.2399C>T变异、ANKMY2基因NM_020319:c.822_826del变异以及CCDC50基因c.363C>T(p.Leu121Phe)杂合突变,其中CCDC50基因c.363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