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改构体aFGF对颈动脉窦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损伤大白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神经末梢后 ,改构体aFGF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改构体aFGF1组、改构体aFGF2 组、改构体aFGF3 每组各 10只。改构体组分别经静脉注射 0 14 μg/ml、0 4 3μg/ml、1 30 μg/ml的改构体aFGF(1ml/ 10 0g) ,而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 2 0min后 ,用蘸有 80 %乙醇的棉球轻轻擦拭右颈动脉窦区 ,损伤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神经末梢 ,并放置 5min。观察记录各组损伤前后夹闭颈总动脉血压即 :收缩压 (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 (MP)和心率 (HR)的变化。结果  (1)损伤右颈动脉窦前 ,夹闭右颈总动脉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压均升高 ,夹闭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2 )损伤右颈动脉窦后 ,夹闭右颈总动脉 ,改构体aFGF1组、对照组血压不变 ,夹闭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改构体aFGF2 组、改构体aFGF3 组血压升高 ,夹闭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夹闭前后两组的血压差分别与对照组的差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本实验中 ,HR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改构体aFGF对颈动脉窦损伤有保护作用 ,并显示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acidicfibroblastgrowthfactor,aFGF)对大白鼠颈动脉窦损伤的 保护作用以及量效关系。方法 将大白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中的aFGF1组、aFGF2组、aFGF3组各8 只。实验组大鼠分别经静脉注射0.14μg/ml,0.43μg/ml,1.30μg/ml的aFGF,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 水。20min后,用蘸有80%乙醇的棉球轻轻擦试颈动脉窦区,以损伤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神经末梢,并放置 10min,观察记录各组损伤前后夹闭颈总动脉时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P)和心率(HR)的 变化。结果 ①损伤颈动脉窦前,夹闭右颈总动脉,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压均升高,夹闭前后相比差异显著(P <0.01)。②损伤右颈总动脉窦后,夹闭右颈总动脉,对照组血压不变,夹闭前后相比差异不显著(P>0. 05);实验组的aFGF1组、aFGF2组、aFGF3组血压均升高,夹闭前后比差异显著(P<0.05),夹闭前后的血压 差分别与对照组的差值相比均显著(P<0.05),但未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在本实验中,HR均无明显变 化。结论 aFGF对大白鼠颈动脉窦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麻醉大鼠观察了心房肽Ⅲ(atriopeptinⅢ,APⅢ)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活动的影响,并在麻醉家兔观察了APⅢ作用于颈动脉窦区时窦神经传入放电的改变。结果如下:(1)用APⅢ(1μg/ml)隔离灌流大鼠左侧颈动脉窦区(n=10),压力感受器反射的阈压(TP)无明显改变,平衡压(EP)由101±2.8降至95±2.0mmHg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分叉入口处不对称速度剖面对颈动脉窦内分离区的影响。方法用人的平均颈动脉分叉(TF-AHCB)模型在定常流循环模拟系统中做实验研究;用染料法作流场显示;用激光多普勒测速(LDA)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和窦内截面上的速度剖面,比较入口速度峰值向颈内侧和颈外侧偏斜对颈动脉窦分离区的影响。结果流场显示和激光测速结果均表明不对称入口速度剖面对颈动脉窦分离区有明显影响,速度峰值分别向颈内侧和向颈外侧偏离管轴1/3管半径,可造成颈动脉窦分离区宽度和长度相差约一倍。结论颈动脉分叉入口速度剖面的不对称性对颈动脉窦内分离区的影响不可忽视,提示入口峰值速度偏离值是影响颈动脉窦粥样斑块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山病与肺心病患者均有一个缺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问题。国外有人报告,机体慢性缺氧可导致颈动脉体增大,化学感受器组织出现肿瘤样改变。并且据认为,这可能同高山病与肺心病患者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反应迟纯有关,迄今,后者对呼吸调节的影响已比较明确(即削弱机体对缺氧的通气增强反应,从而降低其适应低氧的能力),而对其在肺循环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见有人提及。本文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观察了二十六味余甘子丸及其粗提物和纯品红花酸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压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Wistar大鼠分为3组:1.对照组(30只);2.缺氧组(32只),大鼠置于低氧舱内(10%O_2,分别放置2、3和5周,6天/周,6小时/天。3.治疗组(24只),药物在缺氧前灌胃或腹腔注射,结果表明,经慢性缺氧后,  相似文献   

7.
在本实验中,观察了缺氧(模拟4000米高原)和在缺氧条件下注入硝苯吡啶溶液对幼猪(n=18)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液气体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氧时,肺动脉平均压(Psa)和肺血管阻力(PVR)显著增高,颈总动脉压(Psa)和总外周阻力(TPR)亦增高,心输出量(CO)则无明显改变,2.在4000米模拟高原注入硝苯吡啶(40μg/kg,IV)溶液后,Psa和PVR显著下降,Psa和TPR亦下降,CO明显增加;3.每天肌注两次硝苯吡啶(40mg/kg/次)溶液的幼猪,经过慢性间断性缺氧(模拟4000米高原,8小时/天,共30天)后,右心室并无明显肥大。实验结果说明硝苯吡啶能防治猪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及慢性间断性缺氧引起的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8.
迷走神经在颈部的走行比较恒定,变异较少。笔者在行颈部扩清术中,发现迷走神经在颈部走行变异一例。为积累资料,供临床参考,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3岁,因患腭部粘液表皮样癌并颈淋巴结转移住院治疗,在行颈部扩清术中发现:左侧迷走神经在颈动脉分叉处上方约3cm处,从颈内动脉的前外侧下行,经颈动脉窦的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的前方,于颈动脉窦与锁骨之间中点处,跨过颈总动脉前面中线,逐渐偏行于颈总动脉的前内侧进入胸腔(见附图)。在手术过程中,颈内静脉及舌下神经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三叉神经刺激和减压反射对电刺激家兔下丘脑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本实验观察指压眼球对电刺激家兔下丘脑外侧区(LHA)和腹内侧核群(VMH)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实验用29只正常家兔,普鲁卡因(2%)局麻,三碘季胺酚制动。气管插管,分离颈总动脉及窦神经备用。一侧股动脉插管描记血压,用四导生理记录仪同时记录标准导程心电  相似文献   

10.
文献资料与我们过去的工作曾表明:缺氧既可直接作用于肺血管并使之收缩,也可兴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CCR),反射地影响肺循环。在完整动物中,反射性影响多有对抗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缩的作用,其传出途径可能通过支配肺血管的胆碱能神经及及其递质乙酰胆碱。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点,又作了以下两部分工作: 一、隔离狗头交叉循环灌流实验  相似文献   

11.
高原慢性缺氧和阻塞性肺疾病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本文探讨钙阻断剂尼群地平能否预防和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和对心功能及心肌血流量的影响。 Wistar大白鼠任意分四组:(1)对照组;(2)慢性缺氧组:其中11只减压30天,9只减压60天。(3)尼群地平预防组:于减压舱同时口服尼群地平,其中10只为10mg/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高压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是高原低氧环境中机体的两个突出变化。过去,我们曾报告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可能影响缺氧时肺动脉压的调节,从而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一定关系。本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藏红花酸对缺氧大鼠肺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室用藏红花素粗提物有效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大鼠分为(1)对照组(10只),(2)缺氧组(10只),大鼠置于常压缺氧舱内(10%O_2)(6天/周,6小时/天,二周)。(3)藏红花酸组(10只)。缺氧前按1 mg/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慢性低压性缺氧和腹腔注射重组鼠IL-1β(rmIL-1β)对颈动脉体中IL-1β表达的影响。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T1组缺氧并腹腔注射rmIL-1β;T2组单纯缺氧;T3组仅腹腔注射rmIL-1β;T4组不缺氧也未腹腔注射rmIL-1β。T1组和T2组采用慢性低压性缺氧模型,大鼠在低压氧舱内连续缺氧2周,每天9h(PB=375Torr)。T3组和T4组也每天放入低压氧舱内9h,但不给予低压缺氧。T1组和T3组在第13d放入低压氧舱前,给予腹腔注射rmIL-1β1000ng/kg,T2组和T4组给予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第14d四组动物分别在低压缺氧舱中缺氧或常氧处理6h后,注射与前一天相同量的rmIL-1β或生理盐水,然后继续低氧或对照处理3h。处理完毕后麻醉处死动物。结果显示:与未给予缺氧和rmIL-1β刺激的T4组相比,T2组(单纯缺氧组)或T3组(单纯注射rmIL-1β)颈动脉体中IL-1β表达均上调(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缺氧和腹腔注射rmIL-1β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以上结果提示:慢性缺氧和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均可导致颈动脉体内IL-1β的上调,IL-1β可能与颈动脉体的功能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属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后内侧外膜部的颈动脉体,大体形态可分为局限型和包裹型两种。无论哪种形态均与颈总动脉分叉关系密切,术中常需暂时阻断供应一侧大脑的颈内动脉血流。鉴于这种特殊性,笔者结合临床治疗的5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成尸30(男24、女6)侧颈动脉,观测颈动脉的形态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①颈总动脉中段外径,左侧(8.75±1.56)mm;右侧(8.31±0.99)mm。②颈内动脉根部外径,左侧(8.15±1.42)mm;右侧(7.51±1.63)mm。③颈外动脉中段外径,左侧(4.87±1.09)mm;右侧(4.39±0.89)mm。④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占60%(18侧),其中颈内动脉根部四壁明显动脉硬化,内腔直径1.6mm严重狭窄1侧,占总数的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为颈动脉窦,占颈动脉硬化标本的100%,可致颈内动脉内腔狭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慢性间断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发展与恢复过程中左、右心功能及心肌与肺血管的形态学变化。实验用体重250~300g的Wistar大鼠63只,除平原对照组(n=6)外,均予置于模拟5000米高度低压舱内每天12小时,分为缺氧4、10、20、40、60天,及缺氧满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的制作方法较多,但尚无一种模型能够解释人动脉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病理、生化、分子等诸方面的特征,而利用酶诱导动脉瘤模型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应用弹性蛋白水解酶灌注大鼠颈动脉在大鼠体内诱导颈动脉梭形动脉瘤。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重量250~300 g,动物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1·2模型制作方法及喂养:2·5%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成功后,颈前正中切口,暴露并打开颈动脉鞘,以解剖显微镜测微计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mm处直径大小。临时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微导管达…  相似文献   

19.
实验用Wistar大白鼠30只,在缺氧箱内缺氧14天,通过慢性缺氧使其平均肺动脉压达到7.67kPa以上。将30只大白鼠分为5组。(1)对照组、(2)参麦组、(3)参麦 异搏定组、(4)异搏定组、(5)参麦 无  相似文献   

20.
实验用大鼠研究心脑舒通(蒺藜总皂甙)对肺动脉压的作用,每组10只,(1)对照组,(2)缺氧组,大鼠置常压缺氧舱内(O_2=10%),间断缺氧(6小时/天,6天/周)二周。(3)缺氧加心脑舒通组,心脑舒通灌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