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采用醒脑静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醒脑静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94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经过28天的治疗之后,观察组中患者的脑功能缺损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具有明显效果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静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自拟中药方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运动功能(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观察组患者仅1例出现恶心,对照组患者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BI评分和FMA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拟中药方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醒脑开窍,活血化瘀,促进静脉张力,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同时设传统针刺组(对照组)15例以比较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小儿运动功能、提高智商、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开窍醒脑通络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采用开窍醒脑通络法(口服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23例服用脑复新、都可喜治疗。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月。观察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BA)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78.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血流速度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开窍醒脑通络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和验证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确诊为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予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有效率为63.5%和96.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和90%,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结果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病类诊断评分明显提高(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促进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综合治疗小儿脑瘫语言功能障碍31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小儿脑瘫语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同时合并语言障碍的患儿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项针、头针并用配合语言训练治疗,对照组用单纯头针结合语言训练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P<0.05...  相似文献   

9.
元锋国  杜安民  周少林  郭志芳 《光明中医》2009,24(11):2151-2153
目的:探讨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腹针及康复训练疗法;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腹针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腹针及康复训练疗法具有经济、有效、实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樊莉  黄曙辉  李颖文  段权  文幸 《四川中医》2009,27(3):109-110
目的:对比观察八脉史会穴联合石氏醒脑开窍法局部针刺与单纯局部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2例患者给予两种方法配合取穴针刺;对照组50例患者仅给予石氏醒脑开窍法后组穴位和舌咽部局部针刺。两组均配合药物结合康复治疗,共治疗3周,以洼田饮水试验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31%,对照组有效率76%,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八脉交会穴联合石氏醒脑开窍局部针刺法对急性脑梗塞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局部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使用无差别的神经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 ADL指数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步说明本法治疗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肢体运动障碍有良好疗效,且该法简便易行、容易推广,同时也为扩大醒脑开窍针法的运用范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通窍活血汤合星香散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92例急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通窍活血汤合星香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肢体功能、神...  相似文献   

14.
熊涛 《光明中医》2016,(19):2855-2856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4%。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有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现象,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剑  彭支莲  丁盼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06-1507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以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前2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第3个疗程隔天治疗1次。治疗前后,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25.71%,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治愈率14.29%,总有效率为85.71%。经统计分析,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安全有效,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优于单纯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益智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康复门诊及住院的2~6岁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同时选取20例同期同院体检科体检的正常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康复组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康复训练结合醒脑益智方治疗。同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的GMFM量表的评估,测定其肌力的变化,并抽取血液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和BDNF,比较各组数据的统计差异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康复组治疗后的GMFM、肌力与TGF-β1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DNF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益智方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临床症状,改善其肌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水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瘫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操作简便、具有可持续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临床操作方法各异,纷繁复杂.对近10年关于针灸推拿以督脉或夹脊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以督脉或夹脊穴为主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小儿脑瘫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34例,以SAS编码,随机分配到醒脑开窍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简称醒脑组和常规组)。醒脑组116例,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每日1次,共4周)和西医常规治疗;常规组118例,接受常规针刺和西医常规治疗。随访6个月。主要指标:随访期末生存、治疗和复发情况。次要指标:随访期末神经功能评估,针刺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随访时醒脑组病死率(0.86%)、继续治疗率(36.21%)与常规组(1.69%、36.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9,P=0.59;χ^2=0.32,P=0.57),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醒脑组优于常规组(P〈0.01);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是安全的,其远期疗效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针刀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40例,脱落1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等,每日1次,每周6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枕外隆凸、寰椎后结节、颈椎关节突关节韧带、颈椎横突后结节等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感觉评定量表(FMA)、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升高(P<0.05)、VA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FMA评分升高幅度、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5%(34/38),高于对照组的76.9%(30/39,P<0.05)。结论:针刀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感觉障碍,缓解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注射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