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本院1978~2006年诊治的30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占40%(12/30)为最常见类型;(2)30例患者中56.6%(17/30)以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70.00%(21/30)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为最多见症状及体征;(3)46.67%(14/30)的患者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4)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血清肌酸激酶(CK)与乳酸脱氢酶(LDH)增高最明显;(5)85.71%患者治疗后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临床好转率仅为14.29%。结论(1)PMD是一种遗传性肌源性疾病,其中DMD最常见;(2)PM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肌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2)遇到原因不明的肢体无力或肌肉萎缩,应考虑到本病;(4)PMD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类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肌肉变性病,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缺陷的不同,临床上将其分为多种类型.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又被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1].  相似文献   

3.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1]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无感觉障碍。电生理表现主要为肌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组织学特征主要为进行性的肌纤维坏死、再生和脂肪及结缔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统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变性疾病,是肌营养不良症中最常见且  相似文献   

5.
正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是目前第四大最常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20 000[1],据统计LGMD2型的基因携带率为1/72[2]。其作为一大组肌肉疾病,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 1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 2型),其中  相似文献   

6.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即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致死性肌病Dl.通过复习文献,对DMD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蛋白)缺陷导致的缓慢进展的肌肉萎缩、无力伴假性肌肥大为特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传统上,BMD多在5~10岁起病,至20~25岁丧失独立行走能力,存活至40岁左右[1].随着对Dystrophin蛋白基因的研究深入,已发现一些30岁以后发病或早期以心肌损害为主要表现的BMD[2,3].本文报道1例以心肌损害导致晕厥而首发的成年起病的BMD.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由位于Xp21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基因突变引起dystrophy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该病主要见于男孩,发病率约3/10万活男婴。女性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50%发病。患者一般3~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和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随着病情逐渐加重,12岁丧失行走能力,20岁左右因呼吸肌萎缩、无力,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支持治疗、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矫形治疗虽可预防及适度改善关节的畸形和挛缩,却未能有效的阻止病程的进展。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而言,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用骨髓或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模型鼠,其病理、生理、生化、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9.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临床上以肩胛带和骨盆带肌不同程度无力或萎缩为主要特点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不同于几种传统已知的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类复杂的遗传性肌病。目前根据遗传方式分为1型(常染色体显性)和2型(常染色体隐性) ,每一型根据不同基因缺陷又分为许多亚型。近几年的基因研究加深了对本类疾病的认识并增加了新的亚型,本文对各亚型的分子基础和临床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FSHD)最早于1884年报道,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国外报道发病率约为1/20 000,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近年来发现不少新(当代)突变的散发病例.多于10~20岁起病,主要表现为面肌、肩胛带肌和上臂肌群进行性无力及萎缩,不同患者在起病年龄及临床表型方面有很大差异.1990年Wijmenga等[1]将其定位于4q35,从而使FSHD研究进入分子水平.近年来研究发现,95%的病例与4q35区的一个高度多态性EcoRI片段呈紧密连锁关系.此片段可用p13E-11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检测,正常人为35~300 kb,病人则为10~34 k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