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段脊柱爆破型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利用Centaur钉板系统经前路行胸腰段不稳定性脊柱爆破型骨折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随访1~3.5年,疗效满意.结论胸腰段脊柱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累及脊柱前、中、后柱,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经前路途径能达到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的根本目的,伤椎植骨融合效果确实,而Centaur钉板系统.能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及生理弯曲.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相容性,可以不用再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2.
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和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内植骨是否具有优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57例非合并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21)、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9)、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并植骨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7)。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引流血量(拔管为标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侵占率、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1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技术可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治疗后引流血量(P0.05)。23种治疗方式均可恢复椎体高度。3治疗后3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弓根通道植骨在围手术期并非改善后凸畸形的因素。4椎弓根通道植骨为改善椎管侵占率的因素。5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可改善治疗后疼痛情况。提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近期接诊的3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对其实施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度以及术后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是否牢固而判断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复查显示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标准,且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显示未出现固定松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治疗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度与治疗前比对,具有显著差异(<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可大幅度提高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愈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脊柱中胸腰段活动度最大,该部位骨折亦最为常见。2006年7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57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分别采用前单独后路复位钉棒固定及后路复位钉棒固定+伤椎经椎弓根植骨两种术式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6.
背景: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骨折破坏脊柱的稳定性,轻者压迫脊髓、神经,重者可造成畸形、瘫痪。临床上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尚存在部分争议。目的: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损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分型发展现状、经伤椎置钉固定应用等方面进行概括。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 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有限元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固定"或"finite element method、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分析法可以很好地模拟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发生机制,为临床研究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参考;(2)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分型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3)经伤椎置钉固定相较于跨伤椎置钉固定无论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还是在维持术后矫正效果方面,均具有优势;(4)现实中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分型较多、程度差异、软组织损伤程度不同,目前条件下完全模拟实际情况尚难以做到;(5)有限元分析法学习曲线长、建模耗时长、分析数据运算量大,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 -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 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球囊扩张后植骨手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胸腰段及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置入PKP系统球囊,扩大伤椎内骨质空腔,植入人工骨填充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植骨量、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钉棒复位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方法做初步对比。结果31例爆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神经功能ASIA评分无一例加重,伤椎内植骨区域填充良好,22例患者术后坚持随访,无一例断钉断棒,骨折愈合良好,伤椎内无空腔形成,取出内固定物后6月复查,无一例伤椎塌陷;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植骨量更加充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理论上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与传统的简单钉棒复位固定方式比较,是否可以明显减少钉棒取出后伤椎塌陷的发生,还需深入研究及大宗病例随访。  相似文献   

9.
脊柱胸腰段骨折AF内固定手术后断钉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钉棒(AF)内固定手术后断钉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8年60例行(AF)钉内固定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病例,60例病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有11例手术后出现椎弓根钉断裂.结果 11例断钉病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2~3级,60例中有8例出现骨折复位轻度丢失.发现手术操作技术不当、手术未作植骨或植骨方法欠妥当、过早过度负重活动、器械系统本身的设计缺陷等是断钉的主要原因.结论 手术前内固定物正确选择,手术的细致操作及正确进钉,椎间植骨并及时取出内固定物,手术后正确的康复指导可减少断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角,其中爆裂性骨折16例患者采用术前和术后CT检查测量椎管骨折块占位比.观察术后并发症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 ~ 36个月,平均19个月.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术中失血少、无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11例术前有神经损伤症状者均完全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现象;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能有效复位及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和 Cobb 角,比较植骨后推体高度的恢复度和 Cobb 角的纠正度.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4个月.全部随访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 Cobb 角均纠正良好,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1例1年后,10例1年半后取内固定物,取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和塌陷.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治疗能不仅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尽早形成伤椎的骨性愈合,增加伤椎前、中柱的支撑力,重建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而且保留伤椎邻近节段的运动单元功能,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有效防止断钉、内固定物松动、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 角变大、继发腰椎不稳、临近节段间盘退变以及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是一种脊柱骨折常见类型,经CT及MRI检查,导致脊髓受压的原因是硬膜囊前方椎体碎骨块及破裂椎间盘组织。经前路减压植骨后内固定的方法有:饶氏椎体钉,Kaneda系统,TSRH系统,〝Z〞型钢板系统。本文就70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脊柱后路植骨椎管成形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方法,且大多疗效较好,对于有脊髓损伤的病人行全椎板减压并植骨内固定是可行的。植骨方法有多种,植骨的愈合与否与术后脊柱是否稳定关系密切。我们自2002年至今,用大块髂骨后路植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23例,具有植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脊柱胸腰段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传统治疗方法为后路短节段跨伤椎4钉内固定术。近年来,具有更大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6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1]。我科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对2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6钉内固定术,现总结其临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孔道将骨粒植入椎体并用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12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obb角平均矫正19.5°,椎体高度丢失恢复近50%.随访4~2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3个月时患者腰背疼痛VAS评分平均减少6.5分,Cobb角增大0.1°,椎体高度减少2%,钉棒无松动、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钉棒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是防止术后矫正度数丢失、应力集中致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3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行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少,经3~6个月随访后发现,全体患者骨折部位恢复情况良好,受伤部位功能已完全恢复,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显著,操作便捷且创伤小,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可能会累及上终板损伤。临床上常采用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对其进行修复,这种方案能够有效达到矫正后凸畸形的目的,但是遭受挤压破坏的骨小梁不能得到完全恢复。 目的:观察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伤椎椎体内人工骨植骨对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修复效果,并与单纯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进行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张家港澳洋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行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行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伤椎椎体内人工骨植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修复前、修复后1周、3个月、6个月的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腰背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伤椎后凸Cobb’s角。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1周、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患者的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组的伤椎体前缘高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患者的Cobb’s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骨折复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伤椎椎体内人工骨植骨对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不仅能够有效矫正Cobb’s角和伤椎体前缘高度,还能通过对伤椎内进行骨填充,帮助脊柱正常载荷的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分析应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2例,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2个节段12例,3个节段3例,4个节段1例,均采用Zephir钢板,其中3例用钉板系统联合钛网治疗。结果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经X线显示,植骨均骨性融合,都能获得满意的融合率,生理前凸正常,椎间高度基本上没有丢失,症状也消失。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伤病的主要术式之一,它安全、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术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骨吸收及塌陷,可利于长期手术疗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enlarged manipulation incision of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EMI-VATS)进行胸腰段椎体骨折前路手术的可行性与特点。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应用EMI-VATS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9例,骨折脱位2例;平均年龄39岁;伤后1周以内施术6例,2周以内3例,3周以上2例。结果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ml,手术时间平均为150min,术后总引流量平均360ml,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平均为55h,发生暂时性肋间神经痛、肺不张、少量胸腔积液各1例。术后随访最长者25个月,短者43d,术后脊柱形态均接近正常,植骨及内固定未发现移位与塌陷,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比较,改善I级者5例,改善Ⅱ一Ⅲ级者2例;2例A级其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2例E级者其神经功能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EMI-VATS行椎管减压、前路植骨与内固定,与传统开放脊柱前路和“锁孔”胸腔镜手术比较,具有开孔少、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小、出血量少和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等优势;适合不同时期骨折病人,但微创器械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传统的内固定方式修复胸腰椎骨折容易出现骨折椎体复位效果欠佳的情况,且内固定后较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等。而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修复胸腰椎骨折则可以有效矫正患者的后凸畸形,并维持矫正效果。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41例经胸腰椎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X射线及CT检查,观察内固定情况,其他观察指标包括腰椎功能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脊柱侧弯情况、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5个月-4年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左右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经随访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断裂2例(术中发现骨折段未有效融合),未出现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内固定后5个月,患者的伤椎高度显著恢复,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表明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