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所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病例,共66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简单健康宣教、嘱咐患者充分休息、根据病情改善适当活动、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14 d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所选用的评定量表分别为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前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与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利于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干预前、干预后14 d、干预后28 d进行评分,观察抑郁情绪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14 d、干预后28 d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与干预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4 d、干预后28 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时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措施;护理干预组60例,采用焦虑抑郁情绪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状态评定量表(STAl)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改善效果确切,能够显著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组患者入院后连续干预7d,每日1次,每次15~20min。两组患者于入院第一日及入院第14日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和躯体化3个因子及状态焦虑量表20条进行评估。结果心理干预组干预后抑郁、焦虑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抑郁、焦虑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存在抑郁、焦虑不良情绪,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传染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18例传染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9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焦虑抑郁程度及护患满意率。结果与护理干预前比较,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患满意率为9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传染病患者负性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并可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8周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评分、HAM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1、4、8周观察组 HAMA 评分、HAMD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6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分析。结果宫颈癌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在护理干预后均低于干预前(P<0.05);生存质量评分在护理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药物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汉米尔段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的评分结果 .结果治疗组接受治疗2周后HAMD-17和HAMA评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HAMA评分无明显变化,HAMD-17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GQOLI-74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对心理功能也有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住院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焦虑与抑郁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0例住院恶性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患者于入院后放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测。干预后比较2组SAS和SDS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SAS及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焦虑与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0.
沈群芳 《中国药业》2012,(19):88-89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联合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情绪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口服度洛西汀20 mg,每天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96,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的情绪,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孙虹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2929-293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7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25.23±5.33)、(38.42±6.17)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量表(SD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42±9.28)、(18.38±7.3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积极、全面的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其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进行治疗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生活质量量表(QOL-C30)对2组患者术后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同时使用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两项指标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护理干预前,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发现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角色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比较,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比较,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比较,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恢复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状况,延续性护理能明显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 62例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和干预组(32例,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同时接受心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干预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缓解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82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对照组仅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包括冠心病健康教育、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用药指导以及出院指导。2组干预前、后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SAS和SDS评分低于入院时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SAS和SD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或消除其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其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进行心理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将于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护理前后均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以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后HAMD分值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观察组下降明显。观察组干预后HAMD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有效者17例(68.00%),对照组有效者11(42.31%),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支持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反应的1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8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n=80例)在此基础上强调非语言性沟通,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三周对两组冠心病患者用SAS、SDS评分量表测评情绪状况,比较心理干预前后两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指标的差异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焦虑、抑郁程度比对照组减轻,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语言性支持能明显缓解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冠心病的治疗及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7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产后14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后对照组EPDS和SAS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20 mg/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ES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变化以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MESSS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帕罗西汀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不孕不育患者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后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方法 78例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39例。常规组采取单一专科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再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两组的抑郁评分,对比两组的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的HAMD总评分及各因子得分降低幅度比常规组明显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抑郁率46.2%明显低于常规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