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PCI术后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地尔硫卓;对照组患者术后仅采用常规治疗,随访半年,观察两组再狭窄率。结果 6个月复查时对照组再狭窄率为14.58%,治疗组为2.22%,再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可显著降低再狭窄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可溶性趋化因子16(so L-CXCL16)、胱抑素C(Cys-C)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发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施PCI治疗后再狭窄患者60例(狭窄组)、选取同期PCI治疗未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60例(未狭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so L-CXCL16、SAA、Cys-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置入支架数目、置入支架长度、治疗药物的情况。结果狭窄组和未狭窄组的年龄、性别、血清TG、TC、HDL-C、LDL-C、FPG、治疗药物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狭窄组的Hb A1c、置入支架数目显著高于未狭窄组(P 0. 05);狭窄组的so L-CXCL16、SAA、Cys-C显著高于未狭窄组(P 0. 05);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so L-CXCL16、SAA、Cys-C水平升高、患者的Hb A1c高水平是患者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清so L-CXCL16、SAA、Cys-C水平升高是其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经选择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3年1月~2005年6月间,共有48例经选择的冠心病患者,年龄39~81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狭窄均≥75%)行介入治疗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结果48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共置入药物洗脱支架75枚(51 Cypher,18 Taxus,6 Firebird)。其中左主干开口部狭窄5例(10.4%,5/48),体部狭窄6例(12.5%,6/48),远端分叉部位狭窄37例(77.1%,37/48)。37例远端分叉部位狭窄患者中,主支支架加边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0例,双支架术27例,最后成功对吻球囊扩张30例(81.1%,30/37)。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住院及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43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2例患者再狭窄(均为分叉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89.6%,再狭窄率4.7%。结论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防治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嗪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对 16 5例首次接受 PCI治疗的冠心病 (CAD)患者随机分为服用川芎嗪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功能 (NYHA)状况并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检验指标 ,部分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术后随访 6~ 12个月。结果 术前和术中两组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病变特点和手术参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经 6~ 12个月随访 ,川芎嗪组再狭窄发生率(4 1.6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76 .19% ) ,P<0 .0 5。两组患者均未见服药不良影响。结论 川芎嗪具有防治 PCI术后再狭窄的良好临床效果 ,本研究为我国传统中药应用于 PCI术后再狭窄开辟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UA)含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术(PCI)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对87例曾经接受PCI及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测定血脂,UA,C反应蛋白(CRP),及空腹血糖(FBG)等项目,根据术后随访冠状动脉造影,以支架植入处内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3例)和对照组(64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再狭窄组U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43.8±99.62)mmol/L vs.(395.6±86.36)mmol/L](P<0.01)。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然而,PCI治疗面临着支架内再狭窄的巨大挑战。支架内再狭窄(ISR)通常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随访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血管内径再次狭窄≥50%。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1-7)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四川现代医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之间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0例,根据患者2年后随访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26)和非再狭窄组(n=158)。选择同期我院体检无冠心病者5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血清Ang-(1-7)、内皮素(endothelin,ET)-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IL-8的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再狭窄组患者血清Ang-(1-7)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及非狭窄组低,而ET-1、IL-6及IL-8浓度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清Ang-(1-7)浓度与血清IL-6(r=-0.956,P=0.002)、IL-8(r=-0.922,P=0.035)及ET-1(r=-0.920,P=0.031)浓度呈负相关。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ng-(1-7)是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回归系数为0.337,OR=1.257,95%CI:1.034~1.435,P<0.001)。结论Ang-(1-7)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介导炎症反应参与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清microRNA-224(miR-224)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21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n=42)和非狭窄组(n=17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CS患者血清miR-224水平,并分析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212例ACS患者接受PCI治疗1年内有42例(19.81%)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比例和支架长度均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miR-224水平随时间进展呈升高趋势,狭窄组PCI术后7天miR-224水平低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天miR-224水平评价ACS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AUC为0.860,高于术后1天miR-224和术后3天miR-224(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糖尿病、支架长度和PCI术后7天miR-224水平与ACS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P0.05)。结论 miR-224水平与ACS患者PCI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关系密切。ACS患者PCI术后7天血清miR-224水平低提示支架内再狭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内皮素-1(ET-1)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辽河油田总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74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49例,年龄42~71岁。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狭窄组(36例)和对照组(138例)。收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脂、合并症、心肌梗死病史、支架数目和直径等方面资料。术后检测ET-1水平,且术后均随访1年,记录有无支架内再狭窄。结果狭窄组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置入支架长度、谷草转氨酶和ET-1均高于对照组,置入支架直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2.451,95%CI:1.123~5.364)、置入支架直径(OR=0.625,95%CI:0.415~0.994)和ET-1(OR=1.528,95%CI:1.208~2.824)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当ET-1为96.5 pg/ml时,诊断PCI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76.8%。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高水平ET-1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检测ET-1水平有助于评估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用于冠脉狭窄大于70%及有明显症状的冠心病(CHD)病人,血管再通率高,创伤小,术后生活质量可明显提高,但PCI术后冠脉极易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影响其介入疗效。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本研究从新医学模式角度综述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01月~2013年12月在兰州石化总医院诊断为ACS,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389例,其中高尿酸血症患者82例为高尿酸血症组,余尿酸正常者为正常尿酸组(30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情况以及PCI后再狭窄的发生。结果:与正常尿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41.04%比58.54%)、Killip>Ⅰ级(16.61%比26.83%)、多支病变(50.16%比64.63%)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高尿酸血症组PCI后再狭窄率显著升高(9.12%比15.85%,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再狭窄率有密切关系,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随着1977年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技术对于患有冠脉综合征而免于外科血管重建的患者来讲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治疗措施,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至今。但是,PCI术后再狭窄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并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此,现代医学界和传统医学界都相继地开展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再狭窄(RS)发生的机制PCI后再狭窄的发生是局部血管对机械性损伤的一种过度修复反应,发生机制包括多个方面。从组织学上分析,支架内再狭窄(ISR)完全不同于PTCA后再狭窄,PTCA后再狭窄包括血管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因冠心病首次行PCI治疗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67例,年龄50~75(64.5±12.6)岁。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清MMP-9水平。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及无再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MMP-9水平。结果再狭窄组17例,无再狭窄组18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造影和PCI结果及术前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术后MMP-9抗原、MMP-9活性[(1 135.26±402.53)、(55.23±27.12)ng/ml]均高于无再狭窄组[(698.12±220.24)、(24.73±12.3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8、5.532,均P<0.05)。结论 PCI术后支架再狭窄患者术后血清MMP-9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前后β2微球蛋白(β2-MG)变化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62例,分别于术前12 h和术后1月检测血清β2-MG的含量,PCI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再狭窄,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支架血管直径狭窄≥50%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支架血管直径狭窄50%为对照组。用Gensini积分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β2-MG与Gensini积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PCI术前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数量、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同时两组术前12 h与术后1月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β2-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术后1月两组患者血清β2-MG均减小,ISR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OR=2.435)、术前12 h与术后1月β2-MG的差值(OR=1.861)是PCI术后ISR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12 h与术后1月β2-MG的差值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1.231,P=0.025),β2-M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1 626,P=0.014)。以ISR为结果变量,对术前12 h与术后1月β2-MG差值进行ROC分析,显示cut-off值为2.530 m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标准误0.050,Z值2.391,敏感度84.10%,特异度72.90%。结论 PCI术后ISR组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未狭窄组,血清β2-MG水平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提示β2-MG可能为PCI术后ISR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蛭冰麝复方中药单体胶囊干预冠心病的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住院治疗的70例术前冠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PCI手术成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5),对照组进行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手术后当天加服丹蛭冰麝复方中药单体胶囊,3次/d,连服6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观察组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率为5.7%优于对照组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率为14.2%,且两组ET-l、NO有极显著差异(P0.05),IXBZ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蛭冰麝复方中药单体胶囊可以有效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PCI术后心绞痛的复发率,血瘀证症状明显改善,不增加各种不良事件(如死亡,肝肾功能损害,致命性大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77例冠心病患者及7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血清CRP水平,并比较77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血清CRP水平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另外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结论CRP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PCI能导致冠心病患者的内皮损伤,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管腔再狭窄,因此PCI术后应加强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成功行PCI并于术后1 a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797例,以支架置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53例和无狭窄组6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再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为34.64%,高于无狭窄组的23.91%(P<0.01),支架直径为(2.90±0.41)mm,小于无狭窄组的(3.02±0.90)mm(P<0.01),血清尿酸为(406.54±78.18)μmol/L,高于无狭窄组的(343.78±76.64)μmol/L(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1.70±4.71)μmol/L,低于无狭窄组的(13.16±6.43)μmol/L(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40,95%CI 1.893~3.011)、尿酸(OR=1.653,95%CI 1.447~2.083)、支架直径(OR=0.668,95%CI 0.496~0.898)、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OR=0.838,95%CI 0.797~0.980)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有关(P均<0.01)。结论糖尿病、支架直径、尿酸、总胆红素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其中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较大支架直径、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的血清总胆红素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择期PCI治疗的患者依据AGEs水平的平均值分成低AGEs和高AGEs组,记录介入血管支数,支架数目、再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状态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介入血管支数,支架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AGEs增加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水平(lipoprotein(a))和血管内超声在预测早发冠心病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7年我院早发冠心病患者实施PCI 220例,随访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 CAG)证实支架内再狭窄35例。PCI术前及随访时测定Lp (a)浓度,用血管内超声检测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 结果: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CI前后Lp (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Lp (a)浓度在PCI术后升高(277.95士49.01) mg/L比(157.29士32.67) mg/L P<0.01;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无狭窄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斑块面积分别为(6.7士2.3 ) mm2和(5.4士1.7) mm2, P<0.05。 结论:血管内超声是评价早发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的手段,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有更大的斑块面积,Lp (a)浓度有可能作为预测PCI术后再狭窄的无创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讨血红素氧合酶 1基因启动子双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微卫星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118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 ,随访冠状动脉造影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 ;提取患者外周血DNA ,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微卫星序列后采用Spreadex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入选患者中有 5 8% (6 8/ 118)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其中携带双核苷酸重复 <2 5次等位基因患者的再狭窄率为 4 7.5 % ,携带两条双核苷酸重复均≥ 2 5次等位基因患者的再狭窄率为 6 8.4 % (P <0 .0 5 )。经多元回归分析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介入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后 ,两组的再狭窄率仍有统计学差异 (OR为 0 .4 0 6 ,95 %CI为 0 .185~ 0 .891,P<0 .0 5 )。结论 血红素氧合酶 1基因启动子微卫星多态性与再狭窄相关 ,对调控血红素氧合酶 1基因来防治再狭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