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玉明 《蚌埠医药》1993,11(2):10-11
对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低血糖患,测定了多项糖代谢的指标,其结果显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伴低血糖的原因并非是血糖仅在患体外被大量分解,而是在体内已有低血糖血症;低血糖也不是胰岛素升高所致。而是由于胰外降糖物质升高引起的;服糖后血糖浓度升高不明的现象与肾上腺应质功能无关,本讨论了虽有低血糖,而不发生昏迷的原因,以及动态观察血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源性血糖异常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源性血糖异常与慢性肝病类型的关系及治疗结局.方法对肝源性血糖异常9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源性高血糖的发生情况: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肝源性低血糖发生情况:慢性重症肝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肝源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19.3%(87/450),肝源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4%(11/450);保肝及对症治疗后,肝源性血糖轻度升高和中度升高患者,血糖正常占74.2%,肝源性血糖重度升高和肝源性低血糖患者,血糖正常占12%和18.2%.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肝源性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肝源性低血糖;肝源性高血糖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肝源性低血糖多发生于重症肝炎患者;通过护肝治疗,血糖轻度升高和中度升高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血糖重度升高和肝源性低血糖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揭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特点,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在27.2×109/L~82.3×109/L之间,中位白细胞数为35.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均80%以上。骨髓检查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粒系以分叶核及杆状核增多为主。血清维生素B12及尿酸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均明显升高。2例患者检测CSF3R T618I突变+,其中1例合并JAK2V617F和ASXL1基因突变。结论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疑难,行CSF3R突变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近年确诊的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变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经MEA方案化疗后取得短暂的部分缓解,2周后复发进展,4月后死亡。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变较少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误诊原因。方法对3例以眼部肿胀、突出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例患儿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均确诊为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误诊原因与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医师体格检查不仔细、全面,仅注重本专业疾病有关。结论不典型儿童白血。病容易误诊,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6.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是少见的慢性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甚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88岁。因眩晕及肺部感染于1987年2月9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红皮病及慢性心、肾功能不全。近1~2年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1986年7月轻微呼吸道感染后,白血球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在外院诊断为巨幼红细胞贫血及类白血病反应。体格检查:呈贫血貌,四肢及上胸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青黄胶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青黛、雄黄等制备成中药复方胶囊,进行临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志愿者服药治疗研究,观察复方青黄胶囊对患者治疗前后血象及对预后和生存的影响。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接受复方青黄胶囊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患者均未出现急性病变,1例已存活16年。结论:复方青黄胶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少,为中药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5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白血病组的D-二聚体的增高具有显著差异,M3型患者尤为显著[(8.54±5.70mg/L,P<0.001]。在淋巴瘤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升高不显著。2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后其D-二聚体值达到正常[(0.31±0.10)mg/L]。5例复发者的D-二聚体值再度升高[(7.71±2.31)mg/L],与CR期比较,差异显著。动态观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对白血病病情的判断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造血于细胞移植前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要点。方法通过对3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从入住普通病房至层流病房期间进行心理分析,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结果患者心理状况良好,配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较长,很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进而影响移植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对于长期在家庭环境口服药物治疗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极其重要。护理人员用自己的爱心和知识关心,疏导患者,使患者树立信心,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55岁的女性患者于2009年6月确诊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接受6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和1年评估后出现白细胞计数98.96×109/L。骨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出可疑费城染色体和BCR-ABL基因阳性,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服用羟基脲治疗1周后,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并很快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初诊骨髓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搜集经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及遗传学(MIC)分型综合分析确诊的成人初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8例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6例,所有患者均行骨盆及股骨中上段MRI检查,选取2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将患者骨髓MRI表现按浸润程度和范围分为5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3例属Ⅰ~Ⅲ级,5例属Ⅳ级,无Ⅴ级病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2例属Ⅴ级,4例属Ⅳ级,无Ⅰ~Ⅲ级病例。两组患者MRI分级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c=5.231,P<0.01)。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初诊患者骨髓MRI多显示弥漫浸润,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股骨头及大转子可保持正常信号,前者受累范围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治疗不同时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8例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8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均采用伊马替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参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病程介于急性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之间,而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的粒细胞性白血病。我院自1973年迄今,内科病房共收治此型白血病人8例,其临床症状及血液学特点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近6个月的血常规动态观察,分析其疾病及其与羟基脲的治疗相关性。方法取患者静脉血,采用迈瑞BC-6800和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细胞计数。结果外周血WBC持续性升高,显微镜检查均检见幼稚粒细胞,原始粒细胞不见或<0.01。使用羟基脲片情况下,外周血WBC可以一过性下降,但总体外周血WBC还是持续性升高,Hb持续性减少,与药品使用无关。结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长期持续中性粒细胞升高,经一般治疗血象不易恢复,建议在严密检测血象的前提下,采用白细胞单采方法控制细胞数,再辅助极小剂量羟基脲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关于低血糖的病源学,脓毒症可能是最少给予评论的一个。作者描述的9例患者,年龄从6个月到73岁,达到低血糖的标准(血清糖<45mg/dl,9例患者平均血糖为22mg/dl)合并脓毒症。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4例除脓毒症外没有明显原因的低血糖患者。第二组包括5例患有另一疾病的患者,合并有低血糖(其中4例酒精中毒和1例慢性肾机能不全)。没有一例有低血糖过去史,或在这种脓毒症发作之前发现有低血糖。两组病人临床和实验室发现都很类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86例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分析,所有患者均针对其分期类型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不同分期患者在经伊马替尼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结果患者在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 R)率、主要分子学缓解(MMo R)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期患者59均实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4例未实现;慢性期患者中,低危组血液学反应、细胞遗传学反应及分子学反应缓解率上均明显优于中、高危组。三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伊马替尼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平 《河北医药》2001,23(4):270-271
目的:探讨肝源性血糖异常与慢性肝病类型的关系及治疗结局,方法:对肝源性血溏异常5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0.4%(45/431),其中慢性肝炎31%,肝硬化40%,重症肝炎29%,肝源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为0.018%(8/431),均发生于重症肝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通过护肝治疗后血糖正常为57.7%(26/45),而肝源性低血糖治疗后血糖正常为12.5%(1/8),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肝源性低血糖,肝源性糖尿病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通过护肝治疗效果较好,肝源性低血糖发生于重症肝炎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血糖昏迷在急诊的快速诊治。方法对56例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48例在进入急诊抢救室5分钟内予快速血糖检测,明确诊断;8例因合并偏瘫、抽搐等原因,在40分钟内经静脉血糖明确诊断。经及时治疗,神志均转清。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易发生低衄糖昏迷,重度酒精中毒患者也可能同时低血糖昏迷。结论快速末梢血糖检测应作为急诊昏迷患者首选常规检查;应加强糖尿病人及老年人低血糖预防及处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糖过低现象。低血糖可导致不适甚至生命危险,也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本文总结了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对策,以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遗憾的是,具备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尚不足全部的一半,许多患者症状并不典型,所以更值得注意,临床常见的如下:1、餐前低血糖在糖尿病的初期,有些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常常表现为餐前饥饿难忍及低血糖。其原因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没达峰值,到下一餐前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