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IAAA)是最常见的大动脉疾病~([1])。目前,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下人工血管置换术和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AR)。脊髓缺血(spinal cord ischemia,SCI)、截瘫为动脉瘤术后罕见却是灾难性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多见于胸腹主动脉瘤开放术后~([2-3]),而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极其少见。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于2014年2月17日收治1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术后并发脊髓缺血、截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应用于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术后进行二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VAR治疗的171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20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干预。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减少EVAR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0例二次手术患者中,Ⅰ型内漏8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Ⅱ型内漏2例(肠系膜下动脉返血),Ⅲ型内漏2例(左髂支回缩入瘤腔),左侧髂支血栓阻塞致主体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髂支血栓形成4例,髂支狭窄2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内漏、远端缺血是EVAR患者术后进行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根据动脉瘤的瘤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腔内修复手术,术后按时随访是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率的关键。结论EVAR手术的近期疗效良好,但术后内漏及远端缺血等问题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患者可能因此进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腔内修复术是目前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如内漏、移植物移位、入路血管相关并发症、分支血管缺血、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应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就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分类、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后超声造影与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并进行术后随访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及CTA检查,观察腹主动脉并判断是否存在内漏,以及内漏的类型。结果:超声造影诊断EVAR术后内漏的特异度为100.00%(13/13),灵敏度为75.00%(3/4),准确率为94.12%(16/17),超声造影与CTA诊断EVAR术后内漏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21)。结论:超声造影诊断内漏的特异度、灵敏度高,与CT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超声造影对EVAR术后内漏评估准确可靠,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手术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2004年我院施行4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手术临床资料。结果3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瘘口修补术,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腹主动脉瘤手术术前充分准备及术中熟练配合能够有效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瘘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瘘是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使动脉瘤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瘤破裂。对EVAR术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腹主动脉及支架情况,CTA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随访手段。近年来,超声在EVAR术后内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认可。本文就超声在EVAR术后内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郭顺英 《当代护士》2008,(11):44-45
总结1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疾病的特点分别从心理、饮食、术前术后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等几个方面进行护理。认为对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周密细致的护理,能有效预防手术前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诊断腹主动脉瘤76例,肾上型14例,其中7例为胸腹主动脉瘤;肾下型62例,与CT、MRI、DSA或术后诊断对照,证实诊断准确率达到98.6%。总结出其声像图特征和意义。指出CDFI可确定腹主动脉瘤的种类、类型,位置和大小,为设计手术方案和选择适当的人工血管提供依据。由于CDFI对此病有特异性诊断价值,无创、安全、经济,并易于追踪和观察以及术后随访,可作为中老年人筛选、普查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EVAR术后与植人物后综合征(PIS)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行EVAR腹主动脉瘤病人50例,术后第1天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观察病人体温、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50例病人中,术后13例(26%)发生PIS。术后PIS组病人体温、自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水平与非PI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905~6.828,P%0.05)。结论PIS为腹主动脉瘤病人EVAR术后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的疗效,并探讨手术经验与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RAAA患者12例,均于全身麻醉后行EVAR,经一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沿肾动脉下方通过输送器植入支架。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66.67%)植入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4例(33.33%)植入直型支架;平均手术时间(170.35±15.34)min,平均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92.55±8.67)m L和(301.58±16.39)m L。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2例(16.67%)死亡;主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总发生率58.33%;1例(10.00%)患者于术后26个月出现Ⅰa型内漏,再次行栓塞治疗。结论 EVAR是RAAA的有效救治方式,术前血管造影检查对保证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的麻醉处理。【方法】10例Debakey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分别在局麻、硬膜外麻醉、全麻并控制性低血压下完成经股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瘤术。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直接动脉测压和测尿量。以硝普钠0.3~1.0μg/(kg·min)控制术中收缩压在120mmHg以下,在释放支架时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70mmHg以下。【结果】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中收缩压在120mmHg以下,心率(HR)60~70次/min;释放支架时平均动脉压60~70mmHg,收缩压90mmHg以下,HR60次/min。内支架植入位置准确,主动脉内膜瘘口被封堵,狭窄的主动脉真腔基本恢复正常。麻醉平稳,无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术中和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恰当的麻醉方法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保持是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瘤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1].但腔内隔绝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的可能.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共行3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例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现探讨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的病因、治疗办法和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种适用于研究腔内隔绝移植物及血流动力学的犬肾周型腹主动脉瘤模型。方法通过在犬近肾腹主动脉段移植经0.6%戊二醛浸泡30min去抗原处理后的牛颈外静脉,制作15例犬肾周型腹主动脉瘤模型。将此动脉瘤模型与患者的肾周型腹主动脉瘤进行形态学的相比,并且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15例腹主动瘤患者对比。结果15只动物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死亡0只,术后1天腹腔出血死亡1只,术后2天急性肾衰死亡3只。动物模型与肾周型腹主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形态相似。直径、壁厚的比例相似。瘤体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肾上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和动脉瘤入、出口。动脉壁弹性相似。动脉瘤中都出现了涡流或湍流。结论此模型是适合肾周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移植物及血流动力学研究有较大实用坐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经彩色多普勒确诊夹层腹主动脉瘤10例,其中7例手术证实,余3例图象典型,符合临床诊断。彩色多普勒图象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是:(1)内外膜明显分离;(2)内膜片;(3)真假血管腔;(4)部分可探及内膜破损口。结果表明,彩色多普勒能判断动脉瘤类型,动脉瘤与肾动脉关系,对肾上型或肾下型的夹层腹主动脉瘤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并易于术后随访追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术后外科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以我院43例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针对术后外科并发症的治疗,总结经验。结果:4例患者术后发生需手术干预的外科并发症,经及时、正确的再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腹主动脉瘤术后外科并发症应采取积极态度,适当扩大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术后谵妄发生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对75例进行外科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谵妄12例,腔内隔绝术后发病4例(4/33),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发病8例(8/42);谵妄组合并其他全身性并发症8例(8/12),非谵妄组合并其他全身并发症9例(9/63);谵妄组病死率16、7%(2/12),非谵妄组病死率0%。【结论】腹主动脉瘤术后谵妄状态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增加全身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发病率较腔内隔绝术后的发病率高,心理、药物和护理干预是减少发病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胰肾同期移植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BD)与肠道引流(ED)两种胰肾一期移植(SPK)手术方式,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原因和处理方式。【方法】12例Ⅰ型糖尿病(IDDM)合并尿毒症患者施行了SPK,最初2例为BD术式,另10例为改进的ED术式。术后早期采用他克莫司(FK506)/环孢素A(CsA) 霉酚酸酯(MMF) 皮质激素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CD25单抗四联诱导治疗.以后改为三联维持。抗凝治疗使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结果】12倒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移植胰、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停用外源性胰岛素。4例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3例治疗后逆转,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手术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分别经引流换药治疗后二期愈合;肾周血肿2例.经手术探查清理后好转。多与抗凝剂短期应用过量有关。远期并发症:2例BD术式患者长期存在化学性膀胱炎.其中1例发生2次反流性移植物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好转。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和移植物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进的ED—SPK术式安全、简单,远期并发症少,是治疗IDDM合并尿毒症的理想方法;但应积极预防术后早期出血、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肾内型和非肾内型肾盂结石的x线影像特征、手术效果、手术情况等供临床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5例118侧肾结石分成肾内型肾盂结石组(A组)和非肾内型肾盂结石组(B组),比较两组的X线影像特征、手术效果、手术情况。【结果】A组结石明显大于B组[(31.86±5.21)mm对(20.35±3.64)mm](P<0.05)。A组铸形结石(47.62%对12.73%,P<0.01)、多发结石(53.97%对20.00%,P<0.01)比率显著高于B组。A组的手术时间[(207±31)min对(121±30)min](P<0.01)、失血量[(173±45)ml对(132±41)ml](P<0.01)、肾实质切开(36.51%对18.18%,P<0.05)和术中肾损伤(25.40%对9.09%,P<0.05)比率均明显大于B组。而A组结石清除率则明显低于B组(80.95%对94.55%,P<0.05),残石率明显高于B组(19.05%对5.45%,P<0.05)。【结论】与非肾内型肾盂结石相比,肾内型肾盂结石位置深、复杂性结石比率高,肾实质切开及术中肾损伤比率高,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多,结石清除率低,残石率高。在选择开放手术治疗时,有必要根据X线片区分出肾内型和非肾内型肾盂结石,对肾内型肾盂结石应当更审慎地计划、细心地解剖和轻巧地取石,以避免过多的肾实质切开、失血和肾实质损伤,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残石率。  相似文献   

20.
刘佳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5):892-893
【目的】探讨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2例因子宫良性病变需切除子宫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率及术后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优于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