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骨伤科用药独具特色,不仅灵活运用续筋接骨药物,有针对性地治疗骨伤科疾病,还根据药物不同性味,扩展骨伤科方药的应用配伍。在《世医得效方》第十八章"正骨金镞科"中,巧妙运用半夏的性味特点,内服与外治并用,独具一格,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从性味归经的整体层面研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用药规律。方法:选用《世医得效方》所记载的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11首作研究载体,建立"病症-方剂-药性组合"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从药性、中药、方剂和病症等层面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支持度为80%及以上的药性组合模式都是温性药物组成,药味多为辛、苦,药物归经偏重于脾、心、肝经。结论:数据挖掘的药性组合模式符合中医药骨折伤损的治疗原则,可以进一步分析配伍规律,深入研究地方医学流派,作临床用药配伍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方药特色研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之洗方荆叶散药物组成、方剂配伍及使用方法特色,从典型病案探讨荆叶散临床特色功效,得出洗方荆叶散能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肿利水,主治一切骨折筋伤导致的瘀血疼痛。提示洗方荆叶散疗效确切、使用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口齿兼咽喉科》为数据源,选用Microsoft Excel2010软件建立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等数据库,对《世医得效方》治疗口齿咽喉疾病115首方剂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发现危氏治疗口齿咽喉疾病頻用甘草,善用解表药、攻下药,重视活血药、理气药应用,用药主归脾、肺、胃经,性味多偏辛温。  相似文献   

5.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危亦林所著中医经典,其中尤以卷十八的骨伤科证治成就斐然。笔者在研读中发现,危氏在伤科的遣方用药中多用川芎,尤善用川芎炮制品入药。故本文以骨伤三期分治原则为主线,试对《世医得效方》中川芎的用药规律及用法特色加以探讨,以期为川芎在伤科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危亦林编撰的一部著名方书,对今天的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校注此书时,有一些错讹,如1996年8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育学等人校注的简体横排<世医得效方>校注本(简称"王氏本"),在第十五卷"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崩漏"一节中,"豆花散,治血崩不止"应为"豆花散,治白崩不止".  相似文献   

7.
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一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功擅清热燥湿。二妙散中苍术、黄柏配伍构成治疗下焦湿热类方剂核心药组。方剂配伍理论、文献资料、药效分析、临床应用等方面都能体现二妙散中苍术、黄柏作为核心药组的配伍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味温胆汤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陈皮、半夏、枳实、茯苓、人参、熟地、五味子、炒酸枣仁、远志、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世医得效方》载:“十味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1]张景凤运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痰浊内扰之心悸、盗汗疗效显著,现举两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著.亦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其伯父熙载精于眼科,亦林得其真传,因而在《世医得效方》中列“眼科”,一卷,以明后学,影响极大,兹就是书有关眼科论述作一探讨,举其要者于后,冀为研究眼科的形成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危亦林是我国元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危氏将五世家传的经验方,以"依按古方,参之家传"的方法,历时10年,编写成重要医学著作《世医得效方》。现整理危亦林治疗儿科疾病方剂309首,对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数据统计并加以整理,旨在分析危亦林治疗儿科疾病的处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及其著作《世医得效方》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概括评析.根据中国知网、维普、中医药在线及万方等医药期刊数据库,以“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主题词入口,共检出自1983年到2011年相关文献共30篇,按照现代对危亦林及《世医得效方》学术思想的评价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综合.发现危亦林在世界上首创悬吊复位法,发明架复位法,创新了麻醉方药;在骨伤科用药上具有特色,骨折康复和伤科预后卓有贡献,在针灸、刮痧疗法、眼科及杂病治疗方面颇有特色;方剂学方面取得成就,参附汤、天王补心丹、玉屏风散、归脾汤、二妙散等活跃在现代临床;《世医得效方》早年就传至日本、朝鲜并对其骨伤学形成了影响,脊椎骨折复位及固定术技术等使中医正骨在中世纪流传至西方.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突出成就主要是骨伤科方面的贡献,其中还有的是当时国际领先的成就,在中外形成了重大影响.现代学者对此作出探讨,对发掘医学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世医得效方》一书是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公元1277年-1347年)于1337年写成,1345年初刻刊行的.危亦林,字达斋,江西省南丰人,出身于世医之家.他从小勤奋好学,弱冠而继承祖业,学有渊源,博览医经,深通医术,精通各科,擅长正骨科,曾授于南丰州医学教授,撰有《世医得效方》一书.  相似文献   

13.
<正> 天王补心丹,是治疗心悸、健忘、失眠的著名方剂,根据谢观编纂的《中医大辞典》认为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但作者近来在整理敦煌卷子古医书过程中,于唐人书写的佛经发现名为“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补心丸方”(以下略称为“奉宣补心  相似文献   

14.
李博鉴 《中医杂志》1989,30(11):22-23
化瘀苍术散是笔者在前人苍术散的基础上,加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而成,可治疗因湿热下注、阻遏经络而引起的诸种皮肤病。今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方剂探源苍术散最早见于元代《世医得效方·卷  相似文献   

15.
欧阳博文  陈延 《新中医》2013,(2):157-158
天王补心丹是著名的中成药,初见于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摄生秘剖》以之为补心神效方而列于卷首,后世并以此为范本制作中成药。医家普遍认为,本方具有补阴养血、清火安神的功效。主要的应用范围在与"心"相关之疾病,如失眠、心悸、健忘、口疮、荨麻疹等,唯《医方集解》有一段文字描述本方也可治"脾",  相似文献   

16.
陈粮 《中医药通报》2003,2(2):103-104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至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它既载明了原方所治诸症,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而致的吐血、下血。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中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从此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汪昂  相似文献   

17.
熊延熙  丁舸 《光明中医》2016,(20):2944-2946
总结文献资料,阐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的学术特色。元代旴江医家危亦林实践经验丰富,临床辨证精准,诊治技术全面。危氏承前继后,勇于创新,既奉献家传秘方,又结合临床用方,著成《世医得效方》一书,书中对骨伤科治疗和预后上卓有贡献;组方用药配伍精当;在眼科、喉科等疾病的治疗及灸法、敷药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玉屏风散组成考查及联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馥馨  高晓山 《中成药》1995,17(4):45-46
玉屏风散出处记载不一,最常见说法为出自《世医得效方》,但传世该书无此方;其次,《丹溪心法》中有此方,但朱丹溪之前几十年的《究原方》(1213年)已有玉屏风散,还有记载出《景岳全书》者,但在该书之前,文献中已多次出现玉屏风散。也许不同来源是玉屏风散组成各异的根源。考查40部文献,仅黄芪、防风、白术三药比例,即有12种之多。称出《世医得效方》9部文献中,三药比例却有5种。实际药引、服法以及剂型也有许多变化。近人研究,用药比例不同,药效也有不同,但众多的比例变化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药效学比较。泛泛地谈论玉屏风散组成比例,似乎并不符合中医实际。不同组成比例的玉屏风散似非单一方剂,而是一组类方。  相似文献   

19.
《世医得效方》对古代日本接骨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危亦林撰写于至元三年(1337年)的《世医得效方》,正式刊行于1345年,共19卷。由于在《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故也有20卷一说。本书“依按古方、参之家传”,集内、外、妇、儿、五官、伤骨等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约3300首,被认为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方剂学著作。《四库全书提要》褒之为“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据”。此外本书在伤骨科领域作出的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世医得效方》是元代危亦林所著,此书为危亦林家世五代累积的行医经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世医得效方》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书中还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症。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未对灸量进行特定的量化。书中关于灸法治病涉及56个病证,每个病证仅用1~2个穴,且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穴、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灸法治疗脾胃系病证、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等均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