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器械的进一步改进,目前对颈椎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内固定技术.颈椎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前路、后路等多种入路,而颈椎前路内固定主要包括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和前路界面固定等,后路内固定主要包括钢板螺钉固定、Luque棒或环内固定、钢丝或钢缆内固定等.  相似文献   

2.
Halo-vest架又名头胸背心,是目前惟一可在三维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外固定支具[1],我科自2001年以来对15例颈椎损伤和颈椎结核患者实施Halo-vest架固定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玉 《淮海医药》2007,25(4):353-354
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可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存在术后颈椎不稳,需外固定,植骨块松动、不融合、椎间隙高度丢失,生理曲度改变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1],钢板的临床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骨折脱位在颈部损伤中较为常见,易引起脊髓神经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持续颅骨牵引闭合复位或石膏外固定,应用棘突钢板及Lugue棒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但均存在不同程度固定不牢靠或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我科采用后路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8年9月为261例患者置人1102枚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其中上颈椎疾病83例,下颈椎疾病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通过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前由5名医师按照上述内容,对261例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其均值均在2 000例国人的均值范围,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一次成功1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结果:术后235例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90.64%.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上颈椎疾病83例中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未行二次手术.下颈椎疾病178例中15例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摄X线片示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119例骨折脱位中117例脱位完全复位,2例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8.32%.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可将2 000例国人椎弓根的数据作为临床置钉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8年9月为261例患者置人1102枚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其中上颈椎疾病83例,下颈椎疾病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通过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前由5名医师按照上述内容,对261例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其均值均在2 000例国人的均值范围,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一次成功1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结果:术后235例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90.64%.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上颈椎疾病83例中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未行二次手术.下颈椎疾病178例中15例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摄X线片示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119例骨折脱位中117例脱位完全复位,2例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8.32%.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可将2 000例国人椎弓根的数据作为临床置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上颈椎损伤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因暴力导致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上颈椎骨折、不稳或脱位、脊髓受压等。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如交通事故、运动、高处坠落伤、头部重物撞击等,严重者可导致高位颈脊髓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目前,虽然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相对容易,但其治疗方法并不统一,而坚强的外固定和早期手术干预被认为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有效方法[1]。手术治疗应以复位、固定、融合为原则,目的是提供稳定的短节段固定和牢固的骨性融合并  相似文献   

9.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下颈椎(颈3~7)不稳定.治疗颈椎疾患所致的不稳定符合三柱固定原理,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1-3],但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复杂,有潜在的血管、神经根和颈髓损伤的危险性,以及解剖变异、爆裂骨折移位等原因,置钉难度大、危险性高,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提高此项技术的临床适用性,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疾患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器械的进一步改进,目前对颈椎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内固定技术。颈椎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前路、后路等多种入路,而颈椎前路内固定主要包括前路钢板螺钉系统和前路界面固定等,后路内固定主要包括钢板螺钉固定、Luque棒或环内固定、钢丝或钢缆内固定等。其中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可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且术后无须其他固定制动,可应用于同时需行后路减压的疾患。法国学Roy-Camille等于1970年首次报道应用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颈椎骨折和脱位,目前该内固定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颈椎外伤和退行性变患中,与其相关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使该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就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Halo-vest架又名头胸背心,是目前惟一可在三维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外固定支具,我科自2001年以来对15例颈椎损伤和颈椎结核患实施Halo-vest架固定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建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36-1037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31例行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226例骨折全部如期愈合,恢复骨折前活动,5例髋内翻畸形,扶拐行走.结论:单臂外固定支架是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之间的半侵入性手术,适用于合并多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病人,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上颈椎为枕颈结合区,亦称枕-寰-枢复合体,其解剖及运动学均相当复杂。目前,对上颈椎骨折患者已不再单纯采用传统的融合固定,而非手术疗法牵引联合外固定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1]。2010-01—2012-12笔者所在科采用颅骨牵引联合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伟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0):139-140
近年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新的颈椎内固定器材不断应用于临床,使该传统方法得到了改良。内固定器材的设计不尽相同,其共性皆在于固定邻近椎体并覆盖在植骨块前方使其不易脱出。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本科自2006年1月以来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39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53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48.2岁。其中颈椎病患者96例,颈椎骨折患者43例,伴高位截瘫患者19例,不全截瘫患者24例。采用ORI-ON、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愈合好。2护理措施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颈椎前路手术风险大,患者常认为颈椎为手术禁区,不敢轻易接受手术,但神经压迫症状或意外的创伤又使其万分痛苦,以及对疾病预后悲观,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1.2气管推移训练及体位练习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创伤及肿瘤为骨科常见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板内固定是目前治疗上述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我院骨科自2001-2003年1月对34例颈椎疾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ZEPHIR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过程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15例下颈椎骨折伴不全瘫的患者。结果本组1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38个月,平均15.7个月。15例植骨块均获得良好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除1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外,其他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为86.7%。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地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多发病,X线片检查是颈椎疾病患者常规的临床检查方法,有助于对患者颈椎全貌进行准确、客观的反应,因而能够为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但是,在颈椎全貌X线前后位照相检查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X线片检查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X线片颈椎检查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准确分析和有效控制,对于临床检查准确率和颈椎疾病临床检出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X线前后位照相显示颈椎全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X线前后位照相在颈椎疾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相关的临床检查技巧.  相似文献   

19.
<正>上颈椎损伤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因暴力导致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骨折脱位、脊髓压迫等。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严重者可导致高位颈脊髓功能损害,甚至死亡。目前,虽然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相对容易,但其治疗方法并不统一,而坚强的外固定和早期手术干预被认为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有效方法~([1])。手术治疗应以复位、固定、融合为原则,目的是提供稳定的短节段固定和牢固的骨性融合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由于寰枢椎解剖位置特殊、结构复杂,故早期手术的同时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2])。目前,寰枢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上颈椎损伤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期间后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