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开胸手术患者肺内分流率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58例行开胸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静脉麻醉(A组)和异氟烷吸入加硬膜外阻滞麻醉(B组),观察麻醉后双肺通气15 min(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60 min(T3)及恢复双肺通气30 min(T4)时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检查动脉血气和血生化等指标,比较双肺和单肺通气时患者肺内分流率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T1~T4时B组肺内分流率低于A组.T2和T3时两组单肺通气的Qs/Qt与双肺通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81、8.003,均p<0.05),T3时,两组单肺通气的PaO2与双肺通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8.762,P<0.05),且单肺通气PaO2较双肺通气降低.T2和T3时B组平均肺动脉压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T3时中心静脉压与T1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肺通气较双肺通气中心静脉压升高.A组T2和T3时心脏指数与T1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单肺通气较双肺通气心脏指数升高.结论 丙泊酚静脉麻醉较异氟烷吸入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肺内分流率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更适合临床麻醉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急性肺损伤(ALI)肺保护性机械通气中的疗效.方法 将90例ALI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与保护性机械通气,观察组另给予乌司他丁治疗,5d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白细胞计数(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PaO2/FiO2高于对照组(P<0.05),PaCO2、WBC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保护性机械通气的ALI患者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肺组织换气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孟春  梁禹  李恒林 《天津医药》2007,35(8):575-577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全身麻醉期间过度通气程度的选择,以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有效地维持脑氧供需平衡.方法对30例颅脑占位性病变择期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期间进行过度通气以降低颅内压,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呼末p(CO2)]将患者分为A、B和C 3组,分别为正常组(4.6~4.9 kPa)、轻度(4.1~4.5 kPa)和中度(3.4~4.0 kPa)过度通气组.分别采集颈内静脉血样,检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脑氧摄取值(CEO2),同时进行颅内压(ICP)监测.结果与A组比较,B组SjvO2和CEO2变化不大,C组SjvO2降低,CE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呼末p(CO2)下降,与A组比较B组和C组ICP均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在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下,可以调整过度通气程度,避免因其选择不当导致脑氧失衡,有利于颅脑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肺复张术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老年患者46例,年龄61~78岁,ASAⅡ~Ⅲ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3例.A组患者在手术中常规控制呼吸,B组在手术过程中每隔1 h 25 cmH2O(1 cmH2O=98 Pa)涨肺1 min;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其他麻醉处理均相同.记录麻醉前(T0)、拔管后(T1)、术后4h (T2)、术后24h (T3)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aO2、PaCO2),于术后4h行B超检查有无肺不张,术后24 h拍床旁胸片.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T2及T3 PaO2有所升高(P<0.05),PaCO2下降(P<0.05).A组术毕4h肺部B超显示肺不张发生9例(9/23),B组2例(2/23),B组肺不张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床边胸片显示,A组3例(3/23)发生肺部炎症,B组0例(0/23),B组肺部炎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压力控制肺复张术可以减少老年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脂多糖(LPS)和盐酸(HCI)两种诱因致急性肺损伤(ALI)的差异.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生理盐水(NS)组(尾静脉注射)、LPS组(尾静脉注射)、HCI组(气管内滴入).制模后观察4 h处死,检测动脉血气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PMN)百分比、蛋白含量和肺湿/干重比(W/D)、血清和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 LPS组、HCI组氧分压(PaO2)均低于NS组(P<0.01),且HCI组较LPS组更低(P<0.01);两组肺W/D、BALF中细胞总数、PMN%、蛋白含量、血清和BALF中TNF-α水平、ALI病理评分均明显高于NS组(P<0.01).除肺W/D和ALI病理评分外,BALF中细胞总数、PMN%、蛋白含量、TNF-α水平HCI组均明显高于LPS组(P<0.01).结论 ALI的发生发展与其致病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病因所致的ALI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在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应用效果.方法 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Coonech封堵支气管导管组(A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一次成功率、术中肺萎陷及手术野暴露程度、单肺通气前和单肺通气30 min的PaO2、PaCO2、SpO2、气道阻力峰值(Paw)变化,评估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痛发生情况.结果 A组插管时间及定位时间均少于B组(P<0.05),A组Paw变化明显小于B组(P<0.05),A组单肺通气30min后PaO2明显高于B组(P<0.05);B组术后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及气道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用于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优于双腔支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时机.方法 将115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机械通气不同指征分为观察组A40例、观察组B 38例、对照组37例.对三组治愈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A治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3.4%)和观察组B(92.1%)(P<0.05或P<0.01);观察组A吸入性肺炎(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P<0.05);观察组A、观察组B住院时间[(4.46±0.51)d、(7.11±0.83)d]和机械通气时间[(55.40±5.24)h、(79.47±2.44)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0.40±1.12)d、(100.30±2.15)h](均P<0.01);观察组A住院时间[(4.46±0.51)d]和机械通气时间[(55.40±5.24) h]均明显短于观察组B[(7.11±0.83)d、(79.47±2.44)h](均P<0.01).结论 呼吸频率≥30次/min< 34次/min或≤10次/min,或自主呼吸减弱,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60 mm Hg< PaO2≤70 mm Hg)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亚冬眠疗法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早期呼吸功能改变和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8 ~10周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麻醉后不致伤,仅参照亚冬眠治疗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ALI组(致伤后参照亚冬眠治疗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和亚冬眠治疗组(致伤后给予冬眠合剂腹腔注射并以维持量至实验结束).于肺损伤模型建立后0、1、2、4、6h记录生命体征、肺功能,并于上述时间点抽动脉血,检测血气及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 (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结果 亚冬眠治疗后体温明显降低(P<0.05),ALI组损伤后呼吸频率、心率明显增快(P<0.05),血压降低(P<0.05),亚冬眠治疗组变化幅度较小(P<0.05).ALI组肺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伤后6h明显低于亚冬眠治疗组(P<0.05),而分钟通气量损伤后1h达峰值,明显高于亚冬眠治疗组((P<0.05)),亚冬眠治疗组生理死腔-潮气量在不同时间点均低于ALI组(P <0.05);ALI组PaO2、SaO2和pH值明显降低(P<0.05),PaC02明显增加(P<0.05),亚冬眠治疗组变化幅度较小(P <0.05);ALI组血清中TNF-α、IL-1β和CRP含量显著升高(P<0.05),亚冬眠治疗在各个时间点均减低(P<0.05).结论 在ALI早期给予亚冬眠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对损伤肺的通气功能、换气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山莨宕碱在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白鼠经尾静脉注射油酸制成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山莨宕碱治疗组(5 mg·kg-1·h-1);C组采用大潮气量(15ml·kg-1)进行机械通气;D组采用小潮气量(5ml·kg-1)通气;E组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山莨宕碱.分别监测各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和mPAP;治疗4 h后,处死大白鼠,取出肺组织,制片后在光镜下观察肺损伤程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组氧合指数(OI)进行性下降(P<0.05);B组OI呈上升趋势(第3,4 h点上升较为明显);D,E两组OI各时点也呈上升趋势,且各时点有显著性差异;C组OI呈先上升(1,2 h明显高于其他组)后大幅度下降(在3,4 h显著低于其他组)的趋势;E组在3,4 h显著高于其他组.A组mPAP呈上升趋势,各时点均显著高于治疗前;B,D,E组呈下降趋势,在2,3,4 h点均低于A组;C组前两时点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其他各组.C组的肺损伤积分均高于其他组(P<0.05),E组最低,B和D组得的肺损伤积分显著低于A组.结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联合山莨宕碱对实验性ALI动物模型具有协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油酸致猪急性肺损伤时血管外肺水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家猪14只,肌肉注射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吸入氧浓度100%,潮气量10~15 ml/kg,将猪侧卧位,经T3,4行硬膜外穿刺(经X线造影证实)向头置管5 cm备用.将油酸0.1 ml/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经颈内静脉以40 l/h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每5 min测动脉血气1次,直至动脉血氧分压(PaO2)<200 mm Hg且维持30 min标志急性肺损伤(ALI)模型成功.ALI模型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S组(生理盐水组,n=7):向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R组(罗哌卡因组,n=7):向硬膜外腔注入0.25%的罗哌卡因5 ml.随后2组均以2 ml/h的速率持续泵入生理盐水及0.25%罗哌卡因,于麻醉后稳定30 min,测定2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经颈动脉抽血测定PaO2、血红蛋白(HGB)作为基础值,并分别于ALI成功时(T0)及给罗哌卡因或生理盐水1 h(T1) 、2 h(T2)、3 h(T3)、4 h(T4)测定2组动物的MAP、PaO2及HGB.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测定血管外肺水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T2组PaO2 均降低(P<0.01),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各时间点PaO2 2组均降低,MAP R组降低更明显(P<0.01),S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基础及To时PaO2和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各时间点PaO2 R组高于S组,MAP低于S组(P<0.05或0.01).血管外肺水含量R组较S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光镜观察,R组肺组织病理学较S组明显减轻.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减少油酸致猪急性肺损伤时血管外肺水含量,对肺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氯胺酮辅助全凭静脉麻醉对乳腺区段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患者 120例,随机分为 4组(n=30),不使用氯胺酮的对 照组(A组)和氯胺酮剂量分别给予 0.5 mg/kg(B组)、1.0 mg/kg(C组)、1.5 mg/kg(D组)的观察组。记录 4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喉罩置入后(t1)、切皮后 1 min(t2)和切皮后 25 min(t3)各时间节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数值。随访记录术后 2 h(T1)、6 h(T2)、12 h(T3)、24 h(T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两种评分方法评估术前 1 d(T0),及术后 2 h(T1)、6 h(T2)、12 h(T3) 和 24 h(T4)的认知功能。结果 术中 MAP、HR组内比较,B组各时间点变化最小、最稳定(P>0.05),A组各相邻时间 点差值变化最大(均 P<0.05)。VAS 评分 B、C、D 组 T1~T3低于 A 组;B、C、D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MMSE、MoCA评分比较,4组在 T0和 T4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 D组<C组<B组<A 组(均 P<0.05);T2时 A组>B组>C组/D组(均 P<0.05),T3时各组均较 T2时评分明显上升(均 P<0.05)。结论 氯 胺酮可降低乳腺区段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且与剂量呈依赖性,但对术后 24 h的认知功能无影响,小剂量的 氯胺酮影响更小且术后镇痛效果好,术中生命体征更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重症医学科清醒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本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80例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60例.A组静脉泵注咪达唑仑0.1 mg/kg;B组静脉泵注地佐辛0.1 mg/kg+咪达唑仑0.05 mg/kg;C组静脉泵注地佐辛0.1 mg/kg+右美托咪定1μg/kg.观察并比较插管前(T1)、插管时(T2)、插管后10 min(T3)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指端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插管过程中患者躁动情况(MAAS评分)、气管插管后10 min患者的镇静效果(Ramsay评分)、转入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Ⅱ评分).结果 3组T3时间点HR均较T1时间点显著下降[A组:(99.0±5.2)次/min比(101.2±7.6)次/min,P<0.05;B组:(97.3±6.1)次/min比(103.0±9.5)次/min,P<0.05;C组:(94.4±7.2)次/min比(100.0±8.8)次/min,P<0.05].3组RR在T2时间点均较同组T1时间点显著下降[A组:(27.1±2.6)次/min比(28.5±3.6)次/min,P<0.05;B组:(26.3±2.8)次/min比(28.1±3.3)次/min,P<0.05;C组:(25.1±3.5)次/min比(27.6±3.1)次/min,P<0.05].B组T3时间点MAP较同组T1、T2时间点下降[(71.2±8.8) mmHg(1 mmHg=0.133 kPa)比(74.3±8.0) mmHg,P<0.05;(71.2±8.8) mmHg比(74.3±8.8) mmHg,P<0.05].C组T2时间点MAP较同组T1、T3时间点下降[(68.4±8.1) mmHg比(73.2±6.3),P<0.05;(68.4±8.1) mmHg比(72.8±7.6) mmHg,P<0.05].T1时间点,3组HR、R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C组MAP较A、B两组显著下降[(68.4±8.1)mmHg比(73.6±8.6),P<0.05;(68.4±8.1) mmHg比(74.3±8.8) mmHg,P<0.05].T3时间点,C组HR较A、B两组显著下降[(94.4±7.2)次/min比(99.0±5.2)次/min,P<0.05;(94.4±7.2)次/min比(97.3±6.1)次/min,P<0.05].插管过程中B、C两组MA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3.2±1.0)比(3.9±1.0),P< 0.05;(3.0±1.0)比(3.9±1.0),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10 min,A组Ramsay评分显著低于B、C两组[(2.4±0.9)比(2.7±0.9),P<0.05;(2.4±0.9)比(2.8±0.9),P<0.05],但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咪达唑仑或右美托咪定较单纯使用咪达唑仑可显著改善清醒患者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并提高镇静效果;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患者气管插管镇痛镇静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以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导向的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猪血流 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雄性巴马小型猪 12 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传统方法(C)组和目标导向(G) 组。采用静脉输注内毒素方法制造感染性休克模型后,C 组休克后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中心静脉压 (CVP)8~12 mmHg,尿量≥0.5 mL/ (kg·h),G 组除以上指标外,维持 SvO2≥0.65。治疗持续 6 h。分别在内毒素开始输 注 0、60、120、180、240、300、360、420 及 480 min(T0~T8)记录中心体温、血流和氧动力学指标及使用的液体和血管活 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与 C 组相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 2 组各时点 MAP、心率(HR)、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 组在 T4~T8 时点心输出量指数(CI)和 CVP 升高(P<0.05),在 T8 时点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降低(P<0.05);在氧动力学方面,G 组在 T3~T8 时点 SvO2升高,氧摄取率(O2ER) 降低(P<0.05),在 T4~T8 时点氧供(DO2)升高(P<0.05),T5~T8 时点血乳酸(Lac)降低,在 T8 时点动静脉 CO2分压 差[Δp(CO2)]降低(P<0.05),2 组动物各时点氧耗(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 组补液量和尿量多,去甲肾上 腺素量较少(P<0.05),G 组多巴酚丁胺用量较多,而 C 组均未用。结论 以 SvO2为导向的 EGDT 在感染性休克救治 中可更加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氧供增加、氧摄取率正常、组织灌注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单纯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Ⅱ组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方式.分别于入室后(T1)、插管即刻(T2)、建立气腹即刻(T3)、拔管即刻(T4)、术后2 h(T5)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内皮素(ET)、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并记录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值.结果 (1)血流动力学变化:T1时两组患者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Ⅰ组患者MAP、HR在T2~T4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Ⅱ组患者仅在T3、T4时HR明显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Ⅰ组患者MAP、HR在T2~T4时点显著增高(P<0.05或P<0.01).(2)应激激素变化:T1时两组患者血清ACTH、ET、COR、N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Ⅰ组各激素水平在T2~T4时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Ⅱ组仅在T4时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Ⅰ组各激素水平在T2~ T4时刻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5.
王晓芳  刘玲 《天津医药》2019,47(11):1161-1165
目的 探究无创高频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NRF)患儿肺氧合能力、二氧化碳(CO2)潴留和酸中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无创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nHFOV组)及经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CMV组)各 62例 NRF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 2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气压伤、颅内出血、肺气漏、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及存活患儿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并比较 2组治疗前(T0)、治疗后 12 h(T1)、治疗后 24 h(T2)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CO2)、酸碱度(pH)]、呼吸功能指标[氧合指数(OI)、吸入氧分数(FiO2)、平均气道压(MAP)]差异。结果 nHFOV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 CMV组(P<0.05)。nHFOV组存活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 CMV组(P<0.05)。2组各时间点p(O2)、pH比较均为 T0<T1<T2(P<0.05),p(CO2)水平及呼吸功能指标(OI、FiO2、MAP)比较则为 T0>T1>T2(P<0.05);且 T1 及 T2 时,nHFOV 组 p(O2)、pH 水平均高于 CMV 组(P<0.05),p(CO2)水平及 OI、FiO2、MAP 水平则低于CMV组(P<0.05)。nHFOV组气压伤和 VAP发生率明显低于 CMV组(P<0.05);2组颅内出血、肺气漏、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HFOV治疗 NRF效果较好,可提高患儿肺氧合功能,并纠正 CO2潴留、酸中毒状态,且避免发生气压伤,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于控制围麻醉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发展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69例在术中确诊为ALI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通气治疗组(n=17)、传统通气复合小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n=24)、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n=28),比较三组患者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对ALI患者的呼吸力学、动脉血气、肺氧合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并且未发现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其余两组相比较:在呼吸力学、动脉血气、肺氧合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发生了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此外,三组在血流动力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能有效地改善ALI患者的肺氧合、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变化;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在临床上应该有预见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预防性镇痛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且行术后静脉镇痛的妇科患者7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于切皮前静注右美托咪定;B组于术毕静注右美托咪定;C组切皮前和术毕均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镇痛药使用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SAS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追加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诱导前5 min (T0)、切皮后5 min (T1)、术毕时(T2)、拔管前5 min(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5 min(T5)和拔管后15min(T6)各时点的MAP、HR、R、SpO2数值,并记录术后2、4、8、24、48 h的Ramsay评分、VAS评分.结果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SpO2均>98%,R均> 18次/分.A组术中镇痛药使用量明显少于B、C两组(P<0.05),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也明显少于B、C两组(P<0.05).与T0比较,A组T1时点、B组T3时点的HR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T4、T5时点MAP、H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C组比较,A、B两组术后48 h内追加地佐辛例数明显较少(P<0.05),拔管时SAS评分和在术后2、4h的Ramsay评分,以及术后2、4、8、24、48 h的VAS评分明显更优(P<0.05).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C组发生寒战3例,尿潴留、便秘2例,恶心、呕吐4例,B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A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结论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妇产科腹腔镜手术有利于增强术后镇痛效果,但与其术后镇痛相比,右美托咪定预防性镇痛可明显缩短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时间,且术后早期镇静效果明显更优,不良反应更少,恢复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8.
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胥建党  何绍旋 《中国医药》2010,5(11):1040-1041
目的 评价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择期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术的成年患者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组Ⅰ~Ⅱ级,年龄20~65岁,体重42~80 kg,完全随机分为2组,均选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未用控制性降压,拉贝洛尔组经微泵静脉注射拉贝洛尔,使患者平均动脉压下降25%左右,监测心电图、心率、平均动脉压.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记录术毕清醒时间及麻醉前(T0)、降压开始30 min(T1)、降压结束20 min(T2)三个时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拉贝洛尔组能按预定目标降到需要的血压值[T1时达到(67±7)mm Hg(1 mm Hg=0.133 kPa)],与对照组[T1时达到(84±10)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131.2±30.5)min,(107.3±29.2)m1]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73.6±18.3)min,(230.2±36.4)ml](均P<0.05),术毕清醒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拉贝洛尔控制性降压应用于鼻内镜手术安全有效且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LSCLC患者99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诱导化疗2个周期后,研究组行同步放化疗治疗,对照组行单纯化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毒性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毒性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诱导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同步放化疗对老年LSCLC具有较好的疗效,无严重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通气加持续气道正压(CPAP)的方法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在静脉复合全麻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人工通气加持续气道正压的通气方法,即在麻醉诱导完3min置入支气管镜,经支气管镜侧孔连接麻醉机行人工通气,同时给予高流量(10-15L/min)新鲜气流以保持持续气道正压;B组采用高频喷射通气(HFJV),频率为60-100次/min。若术中SpO2〈90%,则退出支气管镜予面罩通气,氧合改善后再行取异物。入室后监测MAP、HR、ECG、SpO2和PETCO2,定时采血测定PaO2和PaCO2等。记录入室即时(T0)、入镜即时(T1)、入镜后5min((T2)、入镜后10min(T3)及术毕(T4)时MAP、HR、SpO2、PaO2和PaCO2值。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退镜率和术毕插管率。结果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麻醉后比入室时明显下降(P〈0.01),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和PaO2在麻醉后均比入室时明显升高(P〈0.01),同时A组PaO2在入镜后不同时段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PaCO2在入镜后逐渐升高,但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两组退镜率和插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总退镜和插管次数略高于A组。结论人工通气加持续气道正压的通气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安全可行,可控性较好,呼吸功能影响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