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糖尿病患者肾脏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对急性缺氧的适应反应受损,遭受急性打击时易发生急性肾损伤.缺氧诱导因子-1α是缺氧调节的关键因子,参与多种重要基因的低氧诱导,在缺氧适应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α可能参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糖尿病对急性肾损伤的易损性相关.本文就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甘胆酸(CG)水平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损伤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91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测患者的血清HIF-1α、pro-ADM、CG水平,治疗后随访1年.统计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冯力  苏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2):214-217,22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8-isoprostane)、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8月在该院呼吸内科诊断为COPD的患者64例(COPD组),分为COPD加重期组和COPD稳定期组,选取同期...  相似文献   

4.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低氧诱导的核转录调节因子,受细胞内氧浓度的调控。当脑缺血缺氧时,HIF-1α表达上调,可诱导下游靶基因的表达。随着缺血时间和缺氧程度的变化,下游的靶基因表现出的生物学功能也不尽相同,既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又可发挥神经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1α)为低氧环境下诱导产生的转录因子,调控低氧相关基因转录,是细胞特别是肿瘤细胞适应低氧环境生存的重要转录因子。HIF-1α在乳腺癌、肝癌等实体肿瘤中研究较多,HIF-1α表达水平增高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转移、化疗耐药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HIF-1α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我们就HIF-1α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1992年Semenza等在低氧诱导的EPO基因的转录激活中发现的一种氧依赖转录因子,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人体与哺乳动物体内。近年来研究显示HIF-1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本文对HIF-1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许多肿瘤内存在明显缺氧区域,但缺氧状态下的肿瘤细胞仍能不断生长、繁殖和转移。低氧诱导因子-1是调节肿瘤细胞缺氧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目前研究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肿瘤细胞代谢、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肿瘤干细胞分化与抗肿瘤细胞凋亡等。本文就低氧诱导因子-1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鼻咽癌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缺氧状态可诱导机体产生缺氧诱导因子,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产生的一氧化氮(NO)可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α的活性。目的:探索低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神经干细胞的低氧/复氧损伤关系。方法:无菌条件下将出生24 h以内的Wistar大鼠处死,并分离大鼠海马组织,制作成脑组织的细胞悬液,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后,将细胞分为常氧组、低氧组及低氧-复氧组,后两组以150μmol/L氯化钴溶液制备低氧模型,而后低氧-复氧组细胞在低氧4 h时复氧。结果与结论:低氧条件下,神经干细胞凋亡数量及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 NA表达水平增加;而缺氧-复氧组中凋亡神经干细胞数量高于缺氧组,但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 NA表达水平低于缺氧组。说明这两种因子参与细胞低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为研究1组(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和研究2组(单纯冠心病,8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采用BODE指数评估患者预后,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1组、研究2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1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研究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BODE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高,检测其水平有利于评估疾病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是介导低氧反应的核转录因子,其对肺纤维化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博来霉素(5mg/kg)一次性气管内灌注建立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8d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肺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与结论:博来霉素灌注后,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并逐渐出现纤维化及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显示,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趋势相同,即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并于造模后第14天达高峰。提示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是介导低氧反应的核转录因子,其对肺纤维化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博来霉素(5mg/kg)一次性气管内灌注建立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8d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肺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与结论:博来霉素灌注后,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并逐渐出现纤维化及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显示,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趋势相同,即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并于造模后第14天达高峰。提示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组织细胞处于氧浓度正常的微环境中是其产生能量以发挥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然而,在疾病(如急慢性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及肿瘤等)中细胞微环境往往是缺氧状态。人们对于哺乳动物氧调节的认识源于缺氧诱导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研究,从而发现调节细胞低氧反应的核心因子HIF-1。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作为调节细胞氧稳态的核转录因子,诱导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介导血管生成、红细胞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氧条件下Jurkat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类泛素化的变化对其基因转录活性和蛋白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下游靶基因转录活性调控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氯化钴(CoCl2)化学缺氧法模拟肿瘤缺氧不同时间,分别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基因及蛋白稳定性的变化,类泛素-1(SUMO-1)、类泛素蛋酶-1(SENP-1)蛋白水平的表达,VEGF、mdr1、mdr3、Mcl-1和survivin等基因转录活性的变化.结果 在缺氧诱导4、8、16、48、72 h后,HIF-1α基因转录活性分别为缺氧诱导前的(0.79 ±0.19)、(2.65±2.05)、(4.19±4.72)、(2.77±3.37)、(0.09±0.05)、(0.69±0.55)倍(P>0.01),而蛋白稳定性逐渐增高后减低(P<0.01).SEN-1蛋白的表达与SUMO-1蛋白表达呈相反趋势,前者逐渐增高后减低,而后者逐渐减低后增高(P<0.01).除survivin 基因外,VEGF、mdr1、mdr3、Mcl-1基因转录水平与HIF-1α蛋白稳定性相平行.结论 缺氧引起SENP-1表达变化,通过减低HIF-1α蛋白类泛素化作用而影响HIF-1α稳定性,从而改变下游VEGF、mdr1、mdr3、Mcl-1等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最终影响细胞牛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氧复氧对小鼠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缺氧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复氧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室进行。实验用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缺氧3d组、缺氧6d组、缺氧复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在3个体积分数为0.1的低氧舱内分别放入缺氧3d组小鼠,缺氧6d组小鼠、缺氧复氧组(缺氧3d复氧3d)小鼠。对照组小鼠在常温常氧环境下饲养6d。各组小鼠实验结束后麻醉状态下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在肺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变化。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阳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根据阳性细胞判断标准分为(-),(+)、(++)、(+++)。结果:①缺氧时间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小鼠肺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缺氧3d,6d时的表达呈现递增趋势,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率:缺氧3d组为67%,缺氧6d组为7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缺氧3d和6d组均为83%)。②缺氧与缺氧复氧对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的影响:缺氧复氧组与缺氧组比较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有显著下降(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率:缺氧3d组为67%,缺氧复氧组为5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缺氧3d组为83%,缺氧复氧组为75%)③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r=0.730,P=-0.007)。结论:缺氧可以上调小鼠肺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起血管新生,但它可能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氧复氧对小鼠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缺氧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复氧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室进行。实验用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缺氧3d组、缺氧6d组、缺氧复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在3个体积分数为0.1的低氧舱内分别放入缺氧3d组小鼠、缺氧6d组小鼠、缺氧复氧组(缺氧3d复氧3d)小鼠。对照组小鼠在常温常氧环境下饲养6d。各组小鼠实验结束后麻醉状态下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在肺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变化。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阳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根据阳性细胞判断标准分为(-)、( )、()、()。结果:①缺氧时间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小鼠肺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缺氧3d,6d时的表达呈现递增趋势,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强(氧诱导因子缺1α阳性率:氧3d组为67%,缺氧6d组为7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阳性率:缺氧3d和6d组均为83%)②缺氧与缺氧复氧对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的影响:缺氧复氧组与缺氧组比较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有显著下降(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率:氧3d组为67%,缺氧复氧组为58%;血管内皮生长因缺子阳性率:缺氧3d组为83%,缺氧复氧组为75%)③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r=0.730,P=0.007)。结论:缺氧可以上调小鼠肺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起血管新生,但它可能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6.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转录调节因子,在缺氧环境下细胞基因转录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多种实体肿瘤、白血病细胞中HIF-1α表达上调、活性增强,现就HIF-1α在白血病中的表达、调节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10万u/次+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2组疗程均为7d。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及肺功能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及二者比值、氧合指数,pa(CO2)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1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气道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是介导哺乳动物细胞适应低氧状况的核转录因子,由α和β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α亚基受氧调节,是调节HIF活性的功能亚单位。目前已知HIF-1α的氧调节途径主要包括两种:常氧下VHL蛋白与氧依赖降解结构域羟化的Pro-564结合,介导HIF-1α的常氧下的泛素降解;常氧下天冬胺酰羟化酶使HIF-1αAsp-803羟基化,抑制其募集共刺激因子p300/CBP的作用,从而抑制其转录活性。此外,还包括PAS结构蛋白抑制因子等低氧调节途径。深入研究HIF的低氧调节机制,有利于认识缺血缺氧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调节一些增加抗低氧耐受的基因的表达。氯化钴是一种能够稳定低氧诱导因子1α的化学试剂。目的:检测氯化钴预处理对急性重复低氧小鼠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实验前3h,两组分别注射氯化钴和生理盐水后,分别进行0次(正常对照组),1次,4次缺氧暴露,随即分别取海马组织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预处理组缺氧暴露1次对低氧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缺氧暴露1次,预处理组缺氧暴露1次,4次低氧耐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中缺氧暴露4次组低氧诱导因子1的DNA结合活力显著高于缺氧暴露1次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预处理组中缺氧暴露1次组低氧诱导因子1的DNA结合活力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1),缺氧暴露4次组低氧诱导因子1的DNA结合活力急剧下降,显著低于缺氧暴露1次组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缺氧暴露1次组和缺氧暴露4次组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预处理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氯化钴预处理能够提高低氧耐受时间,降低低氧预适应诱导的耐受时间及低氧诱导因子1DNA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一种具有氧依赖性的核转录调控因子。在缺氧条件下HIF-1α大量聚集于细胞浆,继而转入细胞核促进靶基因转录表达,增强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常氧条件下,HIF-1α的合成与降解水平保持相对平衡,其降解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实现。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去泛素化酶不仅可以有效逆转HIF-1α的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过程,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去泛素化酶影响HIF-1α泛素化过程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