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皮瓣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进而可引起皮瓣坏死,影响切口Ⅰ期愈合及术后综合治疗。我院自1989年7月至1996年5月共行乳癌根治术176例,根据皮瓣下积液可能发生的原因,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使皮瓣下积液率由以往58%下降至11.9%。现就皮瓣下积液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临床资料本组乳癌病人共176例,年龄29~73岁,平均53岁。其中Ⅰ期59例,Ⅱ期104例,Ⅲ期13例。均采用经典乳癌根治术。术后发生皮瓣下积液21例。讨论1.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原因:乳癌根治术手术创面大,即使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创面也有较多渗血…  相似文献   

2.
皮瓣下积液是乳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进而可引起皮瓣坏死,影响切口Ⅰ期愈合及术后综合治疗。我院自1992~1998年共行乳癌根治术34例,并于术中同时采用皮外补丁法预防皮瓣下积液,使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由以往的51%(本院资料)下降为9%,现就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乳癌病人34例,年龄31~65岁,平均48岁,其中Ⅰ期7例,Ⅱ期23例,Ⅲ期4例。34例病人中,27例行经典的乳癌根治术,7例行改良乳癌根治术。1-2 方法 充分止血后,切口缝合之前,于腋窝及锁骨下…  相似文献   

3.
我所1971~1987年共施行乳癌根治术264例,术后并发瓣坏死106例,发生率达40%。术后皮瓣坏死是影响术后恢复,延缓综合治疗的重要因素。分析皮瓣坏死原因,预防其发生有临床意义。临床资料本组106例均为女性,年龄29~67岁,平均43岁,Ⅰ期乳癌10例,Ⅱ期乳癌28例,Ⅲ期乳癌68例。肿瘤位于乳房内上象限3例,外上象限24例,内下象限1例,外下象限8例。内侧边缘32例,外侧边缘38例。皮瓣坏死按1987年全国乳癌会议分度标准(重度:宽度>5cm,中度:宽度2~5cm、轻度:宽度<2cm)。重度坏死27例,中度坏死32例,轻度坏死47例。  相似文献   

4.
本组收集了我科1987年-1998年乳癌根治术病例192例,围绕如何预防与控制术后创口积液及愈合延迟问题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2例,年龄27岁-84岁,平均47岁,其中男性4例;均行乳癌根治手术。术中行一期植皮7例。创口一期愈合179例(93.2%);但皮下积气积液13例(6.8%),积液导致创口感染皮瓣坏死或拆线后局部裂开4例(2.1%)。1.2方法拟分离皮瓣部位以40万:1的肾上腺素稀释液局部皮下浸润后直接以大手术刀片沿真皮下血管网深面分离。术华严密止血并彻底冲洗创口。手术结束时在液中线皮瓣底部背宽肌前线处…  相似文献   

5.
皮瓣下积液是乳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术后恢复。1996年1月~1997年1月,我们对36例行乳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病人采用单纯负压吸引引流,以减少乳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乳癌病人36例,年龄34~70岁,平均44岁。左侧16例,右侧20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32例,乳癌根治术4例。1.2 治疗方法选用外径为10mm的硅胶胸腔引流管,要求弹性良好,负压吸引时不能塌陷,在硅胶管原有侧孔端,再左右各剪一侧孔,直径约5mm,有孔端置腋顶部下方约3cm…  相似文献   

6.
双管引流法防止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丽 《华夏医学》2002,15(3):405-406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是其主要并发症。乳癌术后需放置引流管 ,以促进术后伤口内积液、积血的排出 ,预防和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以往本科均采用乳癌术后创口放置一根引流管引流 ,现采用乳癌术后创口放置二条引流管引流法。笔者把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间 1 52例住院乳癌患者随机分组 ,采用二种引流方法 ,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比较。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本组患者 1 52例 ,均为女性 ,2 8~ 72岁 ,其中采用改良根治术 95例 ,根治术 38例 ,扩大根治术 1 9例。1 .2 方法把 1 52例行乳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实验组…  相似文献   

7.
皮瓣坏死是乳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2002年至2006年施行乳癌根治术45例,发生皮瓣坏死35例,坏死率77%,为了防止这一并发症的发生,自2006年以来在40例乳癌根治术中,改进了操作和处理方法后,发生皮瓣坏死4例,坏死率为10%,现将我们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2年至2006年施行乳癌根治术45例,年龄26岁~76岁,平均年龄51岁,术后出现皮下积血积液39例次,皮瓣坏死35例次,坏死率77%,2006年后施行乳癌根治术40例,年龄25岁~79岁,平均年龄50岁,术后出现皮下积血积液6例次,发生皮瓣坏死4例次,坏死率10%。2预防方法2.1保护皮瓣首先要使切口皮瓣不受损伤,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忌用血管钳夹皮缘做牵引。应用中号圆针丝线沿切口每间隔2 cm~3 cm在皮下缝扎1针牵引线,两侧各10针左右。在剥离两侧皮瓣时做牵引。其次在剥离两侧皮瓣时应保持适宜厚度,防止过于菲薄或电灼过甚,避免破坏皮肤毛细血管网,保证皮瓣的血供和完整性。2.2严密止血血压不高的患者用1∶300的肾上腺素盐水皮下注射止血。当乳房肿瘤连同胸大肌,胸小肌及腋窝淋巴结、脂肪组织整块切除后,对较大血管给予确切结扎...  相似文献   

8.
皮瓣坏死是乳癌根治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与手术操作中的某些因素和术后处理有直接关系。本文结合我院9年来行乳癌根治术223例后发生的84例皮瓣坏死,着重探讨与皮瓣坏死有关的因素,并对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 1990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共施行乳癌根治术223例,男性4例,女性219例。全部采用斜切口,其中标准根治术(Halsted术式)143例,改良根治术(Paley术式)80例。年龄最小 28岁,最大 76岁,平均年龄 531岁。术后出现皮瓣坏死84例,发生率为37.…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为此 ,我们对 1991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行乳腺癌根治术12 6例中 ,术后皮瓣坏死 32例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 6例 ,均为女性 ,年龄 34~ 6 8岁 ,按国际PTMN分期 :Ⅰ期 45例 ,Ⅱ期 6 7例 ,Ⅲ期 12例 ,Ⅳ期 2例。 12 6例中行根治术 83例 ,行改良根治术 43例。1.2  预防皮瓣坏死方法的改进 ①改善皮瓣血运 ,避免发生缺血 ;②注意彻底止血和结扎淋巴管 ,避免发生皮下积液 ;③改进电刀使用方法 ;④改进引流方法 ;⑤采用避免发生感染的措施。2  …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越 《中外医疗》2010,29(9):84-84
目的探讨通过术中术后处理措施,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几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09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原因。结果362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经过术中术后处理措施较24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几率明显减少。结论术中电刀游离皮瓣的使用,术后确切有效的压迫止血。腋下淋巴管的结扎,术后早期换药,及时发现皮下积液及处置、术中彻底止血及增加引流管是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是其主要并发症。我科自1988年至今共收治乳腺癌病人70例,均为女性。其中左侧乳腺癌27例,右侧乳腺癌43例。年龄23~70岁。手术方式:传统根治术54例,扩大根治术4例,改良根治术12例。术后无明显皮下积液,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6例,经穿刺抽吸2~3次即愈,无1例出现大面积皮瓣坏死。 乳房是女性标志之一。乳癌根治术的范围较大。术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手术名称及方法,使之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所准备,以减少术后精神方面的创伤及焦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82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积极防治后皮下积液7例,占8.54%,及时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乳癌根治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皮瓣下积液的比例,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乳癌术后病人发生皮瓣下积液是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影响皮瓣的愈合,致使病人术后恢复过程延长,延误了患者综合治疗的时机,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后果严重,作者于1995年以来,对参加术后治疗的27例病人,术后皮瓣下采用“负压引流法”,取得良好了效果,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故加以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7例,年龄26岁~67岁。女性26例,男性1例,其中25例行改良根治术,2例行根治术,术前选用外径1.ocm硅胶管二根,质地较硬,能承受5-10kpa的负压而不会使内壁相贴,长约30-40cm,引流湍剪成鱼口状,向上约每隔Zcm左右剪倒孔一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比1995年12月-1999年12月(甲组)和2000年1月-2004年12月(乙组)的乳腺癌病人用不同的皮瓣游离法和不同的创面引流法和伤口包扎法所发生皮瓣下积液的区别,探讨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甲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8%(65/12),乙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160/13)。二者对比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皮下积液是乳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后切口愈合延迟,使化疗、放疗滞后。原因:术后引流不畅、切口加压包扎不当、术中止血不彻底、患肢过早活动等。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朱玉兰 《四川医学》2000,21(4):317-318
乳腺癌外科治疗术后皮瓣下积液、皮瓣坏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皮瓣下积液 ,可影响愈合。我院 1993年 1月至 1999年 4月施行乳腺癌根治术 2 4 6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 6例 ,男 2例 ,女 2 4 4例。年龄2 6~ 82岁 ,中位值 52岁。肿块直径 0 .8~ 9.0 cm;局部溃疡 8例 ,卫星灶 5例 ;术前肿块活检 6 1例 ,术前化疗86例 ;行横切口 198例 ,竖切口 58例。术中行 1期植皮 16例 ,术后均 1期愈合。改良根治术 90例 ,皮瓣下积液 2 8例 ,多数为腋下皮瓣下积液 ,占 31.1%。皮瓣坏死 9例 ,坏死率 10 %。根治术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乳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总结我院490例乳癌根治术的手术经验.结果:1989年~1992年230例乳癌根治术皮瓣坏死率52%,1993年~1996年260例乳癌根治术皮瓣坏死率2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手术因素外,我们认为术后管理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损伤范围大,术后因皮瓣处理不当所致的皮瓣下积血、感染、皮肤坏死等近期并发症较多,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及延误下一步的综合治疗。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6月共施行乳腺癌根治术46例,改进了手术及引流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一股资料:本组行各类型乳腺癌手术46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平均53.6岁。I、三期乳癌占82%。采用皮下置管负压吸引、皮瓣胸壁纱布卷缝合固定法。方法:乳腺癌根治标本切除后,创面彻底止血…  相似文献   

18.
乳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根治目前仍是其综合治疗的一个最主要部分。乳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术后易发生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术后并发症,影响病人的进一步治疗。我们自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在35例乳癌根治术的病人中,采用术后创面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引流,起到了预防皮下积液,减轻皮瓣坏死的作用。1 资料和方法35例病人,男1例,女34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9岁。均经病理证实为乳癌而行典型的乳癌根治术。在手术结束缝合皮肤前,于腋窝置一内径为1cm的多侧孔圆头硅胶引流管,引流管顶端距腋静脉3cm,在皮瓣的下方戳孔引出。缝合…  相似文献   

19.
双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7例采用双管引流法的乳腺癌根治术与以往实施的231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例进行分组比较。:也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率由32.0%下降到4.3%。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关键是消除淋巴管瘘、彻底创面止血、适度保留皮瓣、腋下肋下置双管引流及合适的胸带包扎。  相似文献   

20.
乳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发生术野瘤细胞种植(即术野区出现多个,质硬,大小不等结节),已成为影响乳癌患者术后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1988年1月以来对乳癌手术严格按无瘤术的要求进行操作,术野种植发生率明显下降,治疗效果得到提高。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均为女性,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5岁,其中40岁以下17例,占12.6%;40~55岁72例,占53.3%;55岁以上46例,占34.7%。1.2病理类型:见附表1.3TNM分期:Ⅰ期6例,Ⅱa期15例,Ⅱb期19例,Ⅲa期58例,Ⅲb期25例,Ⅳ期12例。2结果我们随机分组,均有术后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