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张力聚焦疗法(BFT)联合中药艾灸在老年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纳入POP-Q分度为Ⅱ度及以下的轻中度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BFT联合中药艾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肌锻炼疗法,比较两组器官脱垂程度、盆底肌肌力、主观症状及治疗1年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OP-Q分级Ⅰ~Ⅱ级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及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PFIQ-7)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BFT联合中药艾灸可有效控制老年POP患者器官脱垂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盆底肌张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硅胶子宫托与盆底重建术对老年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老年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为A组(硅胶子宫托,63例)与B组(盆底重建术,63例),比较两组盆底功能、治疗满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两组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及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个月,B组PFIQ-7与PFDI-20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治疗满意程度与总满意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个月,B组满意程度与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94%,B组为4.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硅胶子宫托与盆底重建术治疗,均可获取良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但后者远期盆底功能改善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盆底功能障碍(FPFD)患者采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行为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老年FPFD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肉康复(Kegel)训练+行为训练,观察组采用Kegel训练+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行为训练,均连续干预1个月。干预前、干预1个月时比较两组盆底功能、肌纤维平均肌电值(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平均肌电值)、尿失禁和脏器脱垂情况、盆底电生理指标(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及生活质量[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结果 观察组干预1个月盆底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平均肌电值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观察组尿失禁、脏器脱垂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疲劳度负值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个月PFIQ-7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实施阴道全封闭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住院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分期法(POP-Q)评定为Ⅲ~Ⅳ期、并接受阴道全封闭术治疗的78例老年POP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1年随访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POP-Q分期情况。分析患者盆腔症状及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量表(PFDI-20)[包括尿失禁困扰量表(UDI-6)、结-直肠肛门困扰量表(CRADI-8)、盆腔脏器脱垂量表(POPDI-6)]及盆底功能障碍影响量表(PFIQ-7)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χ2检验对手术前后患者的盆腔器官脱垂症状等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例患者术后复发(≥Ⅱ期),总体疗效为98.71%(≤Ⅰ期)。POP患者外阴肿物脱出、盆腔坠胀感、尿频尿急症状、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排便困难等盆腔器官脱垂症状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主观满意度为100%。PFDI-20(UDI-6、CARDI-8、POPDI-6)和PFIQ-7量表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POP患者实施阴道全封闭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POP-Q分期及改善盆腔症状,术后患者满意度高,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时三维超声检查时各参数水平,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在老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确诊的100例老年盆腔器官脱垂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来院就诊并确诊为其他非盆腔器官脱垂85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超声检查主要参数(盆膈裂孔静止期、缩肛期、Valsava运动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水平,分析各参数对老年盆腔脱垂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盆膈裂孔静止期、缩肛期、Valsava运动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静止期、缩肛期、Valsava运动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预测老年患者是否存在盆底器官脱垂的曲线下面积均>0.80,均有一定诊断价值;将经ROC曲线图得到各指标的最佳阈值作为预测老年盆底器官脱垂患者的阳性分界值,100例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经盆底三维超声检出盆底器官脱垂91例(91.00%),且患者在静息期、缩肛期、Valsava运动时,影像学征象显示盆膈裂孔形态尚在,但排列不规整,可见脱垂的阴道前后壁及宫颈,耻骨直肠肌薄弱甚至撕裂,耻骨直肠肌包绕的脏器于撕裂处向外膨出。结论盆底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老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时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及位置,用于盆底器官脱垂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其影像学特征还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指盆腔及生殖道支持组织缺陷、自然衰老及妊娠分娩等各方面因素引起的盆底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发生功能障碍性疾病[1]。临床表现多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肛提肌损伤及性功能障碍等,是中老年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并已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后对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构成重大威胁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2]。其主要发病机制多在于年轻时不正确妊娠、分娩方式、肥胖及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所致,若不及时干预,长此以往会导致患者自信心下降、社交生活减少、体力活动减弱以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等一系列负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模式综合疗法对老年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盆底肌力水平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影响。方法 162例老年轻中度POP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物理康复疗法,观察组采用物理康复+行为训练+中药相结合的多模式综合疗法。治疗4个月后,统计对比两组疗效、复发率、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盆底肌最大收缩力、收缩持续时间、血清SOD、GSH-Px含量变化,采用盆底障碍影响问卷(PFIQ)-7、盆底症状影响问卷(PFDI-20)、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3%)较对照组(85.19%)显著升高(P0.01),且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17.95%)显著低于对照组(32.35%,P0.05);与对照组治疗4个月后比较,观察组盆底肌力、盆底肌最大收缩力明显升高,盆底收缩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01);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血清SOD、GSH-Px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PFIQ-7、PFDI-20、PISQ-12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多模式综合疗法治疗老年轻中度POP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盆底肌力,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且对血清SOD、GSH-Px含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由于盆底支撑组织薄弱或缺损使得盆腔脏器的位置或功能发生异常,多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粪失禁(FI)以及性功能障碍(SD)等,临床尤以POP和SUI最为常见。目前认为,年龄、肥胖、分娩损伤、雌激素水平下降,慢性咳嗽、便秘等长期腹压增加均是造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盆底肌肉锻炼的盆底综合疗法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使用盆底综合疗法的试验组及单独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并随访3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表面肌电位的变化、尿失禁症状的变化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盆底肌收缩肌电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 h尿垫试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尿失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随访3月后,试验组的尿失禁症状评分仍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盆底综合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功能,减轻尿失禁的症状,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电联合对绝经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42例绝经后女性POP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观察组(21例)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磁刺激治疗,对照组(21例)仅接受一般健康教育,比较治疗前后POP定量(POP-Q)分级、盆底肌肌力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所测收缩阶段肌电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POP-Q分级、盆底肌肌力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所测收缩阶段肌电值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OP-Q分级降低,盆底肌肌力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所测收缩阶段肌电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电联合治疗对绝经后女性POP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脱垂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社区康复医师进行中风病康复知识培训,观察培训后的效果,总结社区康复人才的培养策略。方法对北京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康复工作人员共20名进行摸底、培训、现场指导、考核。调研这20名康复医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从事的科室、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培训后,进行4次考核,比较这些康复医师康复知识水平的变化。结果社区康复医师在培训前后对中风病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4次与第2次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正确回答人数情况,说明社区康复医师在康复培训后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提高。结论社区康复医师在康复培训后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由于人类甲状腺也会逐渐衰老,甲减发病率持续上升,因此早期干预,尤其是妊娠期甲状腺衰老的积极治疗,对于预防身体过早衰老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同时探讨经左旋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的亚临床甲状腺早衰症(甲减)对妊娠结局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医院分娩的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早衰症(甲减)并接受L-T4替代治疗的孕妇共144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分娩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孕妇共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妊娠期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自然流产史、不孕症病史、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新生儿低Apgar评分及胎儿生长受限的差异性。结果亚临床甲状腺早衰症组甲状腺自身抗体及不孕症病史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妊娠期贫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两组间年龄、BMI、其他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及胎儿结局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是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早衰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当以TSH≥4.0mIU/L为诊断标准时,经过L-T4替代治疗的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早衰症孕妇妊娠合并症风险较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无明显升高,妊娠期无需增加产前检查频次。因此针对妊娠期甲状腺衰老的积极治疗,对于抗衰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例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确诊的6例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三系下降及肝脾肿大;免疫球蛋白、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可溶性CD25表达水平的各项平均值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及NK细胞活性均明显下降;细胞因子IL-1β、IL-6、IL-10、IL-18、IP-10、TNF-α以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但IL-12p70未见明显变化;利什曼原虫抗体均为阳性,骨髓细胞学涂片或培养均可查见利什曼原虫。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表现复杂,采集流行病学史,明确血液细胞学、骨髓细胞学、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活血益气方及其拆方药物血清对缺氧损伤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探讨其促血管新生可能的作用机制及配伍规律。方法 采用三气培养箱建立HUVEC缺氧损伤模型,另设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活血益气方、活血方及益气方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血清培养,缺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对照血清培养。干预24h后,采用TranswellInsert检测细胞迁移,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粘着斑激酶(FAK)、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p38)、MAP激酶活化蛋白激酶(MAPKAPK)、热休克蛋白27(HSP27)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迁移数显著减少(P<0.01);FAK、p38、MAPKAPK、HSP27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缺氧组比较,活血益气方、活血方及益气方可增加缺氧细胞迁移数(P<0.05或P<0.01),其中活血益气方组细胞迁移数显著高于活血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益气方可上调细胞FAK、p38、MAPAPK、HSP27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活血方可上调细胞FAK、p38mRNA表达水平(P<0.05),而益气方则可上调细胞FAK、p38、MAPKAPK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 活血益气方及其拆方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缺氧后HUVEC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FAK及p38/MAPKAPK/HSP27信号通路活性有关;活血益气方的促迁移效应最显著,活血方和益气方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北京市北京基因型MTB的流行风险因素及其与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各区县MTB菌阳临床株1140例,采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方法鉴定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MTB;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40株MTB临床分离株中,北京基因型941株(82.5%),非北京基因型199株;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663例(7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男性124例(6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1.442(1.048~1.985)];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441例(46.9%),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流动人口78例(3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95%CI):1.368(1.001~1.869)];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年龄≥65岁的患者129例(13.7%),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来源的患者中40例(2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95%CI):0.631(0.426~0.936)];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阿米卡星(Amikacin,Am)、卷曲霉素(Capreomycin,Cm)、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PAS)的耐药率分别为5.5%(52/941)、1.3%(12/941)、3.2%(30/941)和3.0%(28/941),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以上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0.6%(21/199)、8.5%(17/199)、12.6%(25/199)和11.6%(23/199),二者对4种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北京基因型菌株中耐多药(MDR)菌株58株(6.2%),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MDR菌株19株(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基因型MTB在北京广泛流行且在男性人群和流动人口中的比例较高;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对Lfx、Am、Cm及PAS的耐药率低,但MDR-TB患者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肝衰竭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现象。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小板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探讨血小板水平及其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54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由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获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获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预后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变化对肝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 ACLF患者出院时死亡18例,病死率为33.3%。ACLF患者基线血小板为80.0(36.0~334.0)×109/L,较正常值明显下降。出院前血小板下降幅度在死亡组显著大于存活组[(-43.4±58.9)×109/L vs(-11.5±29.1)×109/L,t=-2.827,P=0.041]。以血小板变化-27.5×109/L为cut-off值,血小板变化>-27.5×109/L和≤-27.5×109/L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vs 72.2%,χ2=12.623,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血小板变化、PTA、Glu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血小板变化为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其中24例ACLF患者检测了血浆TPO水平,出院时死亡8例,病死率为33.3%。ACLF存活组与死亡组TPO水平分别为(91.8±39.8)pg/ml和(93.3±46.5)pg/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938)。结论 ACLF患者基线血小板显著低于正常血小板的范围,血小板下降幅度是ACLF患者出院时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血小板减少与TPO水平下降无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ypothesis that better health status of elderly populations i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the provision of freely accessible health service at low or no cost to the user and a social welfare system. Method: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from surveys of three cohorts of elderly (70 years and older) Chinese. Data from two health‐care systems were compared: the low‐cost or free government‐subsidised system in Hong Kong, and the market‐orientated user‐pays system in urban (Beijing), and rural China. Results: The Beijing rural cohort had the best health profile, whereas the Hong Kong cohort had the worst, despite the better lifestyle practices in the Hong Kong and Beijing urban cohorts compared with the Beijing rural cohort, and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the Beijing urban and Hong Kong cohorts. However, the Beijing rural cohort ha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functional limitations. Conclusion: While health‐care systems may affect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psychosocial, lifestyl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subsequent health status of elderly people in a complex mann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8年1月—2018年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数据,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涉及 1 27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能提高临床疗效[RR=1.16,95% CI (1.12,1.21), P <0.000 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MD=6.14,95% CI (5.41,6.88), P <0.000 01],降低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MD=- 3.10,95% CI (-3.80,-2.41), P <0.000 01],延长6 min步行距离[SMD=0.74,95% CI (0.57,0.92), P <0.000 01]。结论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延长6 min步行距离,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改善作用及对大鼠肝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表达的影响,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清洁级)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调肝理脾法组,每组10只。模型组、调肝理脾法组大鼠皆予以高脂饮食,共12周。调肝理脾法组大鼠造模同时给予调肝理脾方2 ml·100 g-1·d-1灌胃(相当于成人剂量的5倍),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2周末处死动物,采集血液、肝脏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水平,并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LC3B在肝脏组织中表达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HE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调肝理脾法组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减轻,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HDL-C、LDL-C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模型组比较,除HDL-C外,调肝理脾法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LDL-C的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LC3B表达水平略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P>0.05);与模型组比较,调肝理脾法组肝组织LC3B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结论调肝理脾法对实验性SD雄性NAFLD大鼠肝功能、血脂等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SD雄性大鼠肝组织内的自噬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均是中风发病时间达到30~45天,在这30~45天未接受系统针灸治疗,且偏瘫肢体尚未恢复运动功能或运动能力十分低下)随机分为温针灸观察组(n=30例)、针刺对照组(n=3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主治中风偏瘫的穴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穴的基础上再加上温灸进行治疗,均治疗6周。记录患者偏瘫侧肢体开始出现运动功能的起效时长,并用Fu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进步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偏瘫肢体开始恢复运动功能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差值差异明显,观察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加针刺与康复训练加温针灸都能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但温针灸加康复训练提高得更明显,并且温针灸能迅速缩减恢复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起效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