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医“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不断运动、变化,衍生出人体的各种生命物质。中医学中气主要富含功能之义,作为物质属性的气,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此,笔者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结果,从线粒体和气的起源、功能、病机和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析,研究结果显示线粒体和气来源相似,共为构成人体的微小物质;其次线粒体和气的功能相类似,同时线粒体和气机失调时生命体征表现出类似或者同样的反应。研究推测气的物质属性是线粒体。  相似文献   

2.
气与系统功能及物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并使之系统化.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通过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气"应归到系统论中的"功能"范畴内,以有利于对"气"本质的研究和现代中医系统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精"和"气"进行界定。二者来源相同。精密度大而凝聚,本自呈各向同性的凝聚运动,为人体有形、安静物质之根基;气密度小而弥散,本自呈各向同性的弥散运动,为人体无形、运动物质之根基。二者呈对立互根作用,精、气的运动相互制约,气凝聚而为精,精弥散而为气。精、气为一物之两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为精、气的衍生,脏腑、官窍也在精、气基础上化生和发挥功能,它们与精、气是不同层次的物质,但对精、气的化生和运动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有望建立一个严密的具备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理论医学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4.
再论生命三要素--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本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也."即血气精神是奉养生命,维持健全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因素,其中血由精衍生,因此,概括地说,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后世称之为"人身三宝".精,是体内精华物质的总称,是构成生命体,产生并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广义之精".此精,不仅指生命的本原物质,还包括构成人体、维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可通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而气郁则为机体功能郁滞的一种病理表现,与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关系密切。文章分别从气郁的概念、行气解郁之法的配伍、运用等方面,论述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行气解郁的重要性。通过阐述中医学气及气郁的概念、理论,一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气郁"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疾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于生命物质的“实体-场”二象性假定明确提出“人体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复杂巨系统”,并指出“气”在人体中可能有“序参量”的作用,“神”是人体的功能,狭义的“神”是经过大脑“精-气”系统处理的信息,它有物质载体,可以反作用于人体,也可能作用于外界。由此出发可进一步探讨中医和气功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气有先天后天之分.精有先天后天之异。先天之精来自父母,后天之精来自水谷。《灵枢·决气》明确地指出精是构成人体脏腑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治病就是要用和谐人体精气的办法,启动人体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以达到阴阳和则自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气化”与“气机”的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都联系到“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气化与气机则是由气的运动变化及其运动形式,派生出来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概念。气化,化者化生转化。气化财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人体之内阴阳之气,如:精、气、血、津液等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简言之,即气的运动变化。气化之实质乃人体之气的新陈代谢变化,包括物质转化与能量转换。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中医学精概念中的几个问题 ,指出中医学的精是指人体之精 ,而非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原之精气 ;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是两个内涵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精是生命的本原 ,气是生命的维系 ,与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是一个同一的概念有别 ;人体内一般意义的精 ,有别于血和津液的一类液态精华物质 ,涵括生殖之精 ;生殖之精与先天之精在概念上是有别的 ;五脏皆藏精 ,五脏之精由其特定的成分构成、存在形式和功能 ;肾精是五脏之精之一 ,不能替代五脏之精或一身之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梳理并规范中医学精气理论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构建中医学精气理论的逻辑架构。方法:提出了中医学精气理论中的10个需要研讨的问题,检索尽量全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临床应用,分析、比较以归纳或区分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结果:①论证了中医学中精、气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②论证了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精气与气的概念及其来源;③明确了人体之精的概念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精的区别;④明确了人体之气的概念、功能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气的区别;⑤明确了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的区别和联系;⑥分清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⑦论证了人体之气阴阳两分的思想渊源以及人体之阴气、阳气的基本概念;⑧论证了精虚、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⑨在以上基础上构建了精化气,气分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对立互根的中医学精气理论逻辑架构,进而构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⑩提出了精气理论的深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理论的重要意义.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相结合,研究<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理论.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从生理、病理两方面阐述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结论 <内经>的阳气理论不仅对后世中医学温补派的创立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且可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结合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及患者临床症状,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及论治思路。认为机体阳气亏虚导致清气和能量不足,继而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使阴血亏虚,有形物质的凝聚及形成乏源,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因病机。治疗当重视温阳补肾、健脾养血,以达助阳化气、辅阴成形之功;“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中医论治骨质疏松症中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但遣方用药当根据证候虚实、病邪性质调整,方能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肺气肺阴肺阳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了肺阴气与肺阳气的概念、内涵,明确了肺气、肺阴、肺阳三者间的关系。认为肺气分为肺阴气与肺阳气。肺阳即肺阳气,肺阳虚即肺阳气不足;而肺阴包含肺阴气与肺津液,肺阴虚即肺阴气不足和肺津液亏虚。  相似文献   

14.
气化,中医理论的轴心线。气,是气化的主宰与物质承担者。生殖之精,是生命基本的化演单位,气化之宇。阴阳,表达生殖之精依靠气化,演化出的具有某些相对的可比较属性。五行,是反映生命体在气化作用下,同源演化区域里生命结构或功能渐变的五大变化序态。透过气、精、阴阳、五行,探讨生命科学里的中医气化观。  相似文献   

15.
对“阴平阳秘”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从阴阳的相互关系对阴平阳秘这种状态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6.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岐轩脉法是对古脉法的继承与发扬,是以气一元论为基石,以阴阳理论为核心、把握气机“升降、出入、交合、聚散”规律,以准确掌握患者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的诊脉大法。中医靶向用药是站在气一元论这个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把每一味药看成是具有着不同运动特征的气,或升,或降,或出,或入,或聚,或散,它进入人体又引起了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变化,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无病状态。  相似文献   

18.
阴阳为太极之一体两面,阴阳是上承易道、下接万物的枢纽,是事物的基本构成元素;阴阳的关系为阴为体、阳为用,阳为主、阴阳协同。中医之中字即中庸之义,调整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对于"扶阳气""存阴液"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扶阳气"包括了扶心阳、扶肝阳、扶脾阳以及扶肾阳;而"存阴液"在临床包括了三阳病固护胃阴、阳明腑实急下存阴、三阴病重在救助肾水.现代研究表明,阳气、阴液是人体的根本,"扶阳气""存阴液"可应用于多种危急重症及消耗性疾病的治疗,起到减轻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芪固精饮治疗老年性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相哲 《中医杂志》1999,40(12):726-727
用黄芪固精饮治疗老年性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3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30例对照,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18例(60%),显效9例(3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0例(33.3%),显效9例(30%),无效11例(36.7%)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黄芪固精饮为治疗该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