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株产硫化氢大肠杆菌O157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的主要菌型,自1982年在美国首次被分离并确认为食物中毒新型致病菌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暴发,并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1996年5~8月日本发生了由E.coli O157:H7引起的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引起世界普遍关注。我们自1999年开始开展了大肠杆菌O157:H7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PCR方法在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首次在美国引起出血性肠炎爆发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ntero-hemorrhagic E.coli O157:H7,EHECO157:H7)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曾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造成了暴发流行和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估计目前在美国每年可造成大约70000人感染.  相似文献   

3.
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是新发现的产志贺样毒素(SLT)大肠埃希菌O157:H7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已在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起暴发流行,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  相似文献   

4.
EHEC为人畜共患病,自1982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出血性肠炎以来,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爆发流行,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已经从牛、羊、猪、鸡的粪便标本、苍蝇以及牛肉、鸡肉、鱼、腌菜等食品中分离到O157:H7大肠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的一种主要血清型,可引起消化道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s 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obocyto penicporpura,TTP).自1982年美国发生首起O157引起的小型暴发后,世界20多个国家有散发或流行的报道,已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0157:H7于1975年被首次分离,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酸耐受性强,在pH3~5条件下,可长期生存,能产生致死性志贺毒素(Shiga toxin,Stx),1982年被确认为严重致病菌。其感染具有暴发流行趋势、强烈的致病性与致死性和抗生素治疗可加剧病情的危险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据报道,美国每年感染STEC约有10万例.其中O157:H7感染约有7.3万例。近年来,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EHEC O157:H7发病呈上升趋势,许多国家已把它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我国江苏、安徽省曾于1999年暴发流行大肠杆菌O157感染性腹泻,患者超过2万例,死亡177例,流行时间7个月。  相似文献   

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 co-li,EHEC)是出血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其主要血清型是O157∶H7。该菌被确认为致病菌的20多年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有不同规模的暴发流行。EHEC O157∶H7感染可使人患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还可在5%~10%的病例中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 syndrome,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EHEC O157∶H7的感染因具有暴发流行趋势、强烈的致病性与致死性以及抗生素治疗可能会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估了鉴定与暴发流行有关的大肠杆菌O15 7∶H7感染的亚型特异性调查系统的社会价值和优点。根据来自科罗拉多州的资料估计 ,如果用该系统每年能够确认 5个病例 ,那么它将显示其所具备的效益用亚型特异性监测系统鉴定大肠杆菌O157∶H7暴发流行的费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后,我国也于1986年检出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病人。1996年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多次发生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7月,作者在腹泻病人O157:H7大肠杆菌检测中,检出1例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该病例为浙江省检出的首例病人。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表现与就诊经过患者赵XX,女,43岁,个体杂货店店主,家住杭州市上城区建国南路。患者自1年半前开始慢性腹泻,每日大便2~3次,有时为烂便,有时为水样便,往往出现一阵腹…  相似文献   

10.
O157:H7大肠杆菌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一个主要菌型。其被确认为一种新型肠道致病菌。是近年来食品卫生及肠道感染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感染该菌可使人患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C),也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及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并发症。O157:H7被发现以来的20余年,该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都有不同规模的暴发流行。如2000年5月份,江苏省丰县由O157:H7引起的Hc占腹泻病患者0.98%。6月份铜山县由O157:H7引起的HC患者占腹泻病患者5.89%。该菌长期驻留于牛、羊、猪、鸡等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其他O157大肠杆菌在浙江省动物、人群中的分布、流行以及PFGE分型、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方法按全国O157∶H7监测方案在5-10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采集全省各地(市)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进行O157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并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对浙江省5个监测点的宿主动物进行O157∶H7分离培养、鉴定,可疑菌株以PCR法检测O157∶H7抗原、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粘附抹平因子(eaeA)及溶血素(hly)4种毒力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选择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将分析结果与本省首株患者粪便中分离的产志贺样毒素的O157∶H7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全省5个监测点2006年共监测动物粪便标本2377份,分离到4株O157∶H7菌株,阳性率为0.17%;同时在绍兴、舟山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2株O157:H?菌株。4株O157∶H7菌株,stx2、Hly、eaeA均阳性,stx1均阴性;2株O157∶H?菌株仅1株携带eaeA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显示,4株O157∶H7菌株分3个型,除金华地区2006年分离所得2株完全相似外,其它相同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O157∶H7菌株及相同年代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则完全不相似。2株O157∶H?菌株1株PF-GE电泳条带降解,另1株与其它O157∶H7菌株电泳条带差异明显。结论浙江省大肠杆菌0157菌株在动物中以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菌株为主,但在腹泻患者中则以不带志贺样毒素的O157∶H?菌株为主。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PFGE分型差异明显。羊、奶牛是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大肠杆菌的主要宿主。各级疾控应加强对宿主动物和腹泻病人大肠杆菌O157的分离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开展对O157∶H7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和腹泻病因检测的关键是提高该菌的快速检测分离率.我们采用O157大肠杆菌免疫浓缩试剂条进行该菌的浓集,并用含CT的O157选择性平板提高了该菌的快速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肠杆菌O157:H7做为散发和流行性胃肠疾病的病因逐渐被认识。大多数暴发是因为食用未熟的牛排。其它的食物和饮水也是常见原因,最近证明O157:H7可通过游泳传播。 1994年7月25日,荷兰北部的一个县医院报告了2例血性腹泻的儿童,同时从另两个有症状的儿童粪便中培养出大肠杆菌O157:  相似文献   

14.
抗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制备抗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s)。方法福尔马林灭活的E.coli O157:H7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分泌抗E.coli O157:H7 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对配对较好的6株MAbs用ELISA法测定其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用ELISA法、凝集法和Western blot鉴定MAbs的特异性。结果6株MAbs免疫球蛋白均为小鼠IgM。这些MAbs均能与27个E.coli O157:H7菌株发生凝集反应。与部分弗劳地杆菌发生凝集反应,与1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7株伤寒杆菌、2株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26:H11和O111、肠集聚性大肠杆菌、42株非定血清型大肠杆菌、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不发生凝集反应;ELISA结果显示6株MAbs与粪链球菌、变形杆菌、粘质沙雷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无交叉反应;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株MAbs针对E.coli O157:H7酚相脂多糖。结论6株MAbs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可能用于制备检测E.coli O157:H7的病原检测试剂。  相似文献   

15.
多重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种快速、特异的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方法以大肠杆菌O157:H7的O157抗原基因(rfbE基因)、鞭毛H7抗原基因(fliC基因)、粘附素基因(eaeA基因)和志贺样毒素Ⅰ、Ⅱ(SLT-Ⅰ、SLT-Ⅱ基因)为扩增对象,设计能导至目的片段大小不同的5对引物,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可用于粪便检测的大肠杆菌5重PCR。结果在同一扩增体系中,检测了5株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O157:H7及27株非大肠杆菌O157:H7细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2株大肠杆菌O157:H7中扩增出rfbE、fliC、eaeA、SLT-Ⅰ、SLT-Ⅱ基因,它们的大小分别为582bp、802bp、487bp、368bp和177bp。而另外3株大肠杆菌O157:H7也能扩增出除eaeA、SLT-Ⅱ基因外的其它3个基因片段。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还可检测细菌是否含有毒素基因。在检测27株非大肠杆菌O157:H7.除O149出现SLT-Ⅱ扩增产物和01:H7出现flic基因扩增产物外,其它非大肠杆菌O157:H7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特异性。当粪便样品经增菌培养12h,用该5重PCR体系能检测出最初接种量为5cfu/g粪便的样品。结论本5重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迅速、有效地将大肠杆菌O157:H7与其它非大肠杆菌O157:H7相区别,同时还能检测O157:H7中的毒力因子。因此,通过进一步研究,本方法有望应用于临床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陕西省家禽家畜O157大肠杆菌带菌和致病力情况以及市售食品的污染状况,分析对人群可能造成的威胁。方法根据我省不同地域选择监测点,采集监测点内养殖场或个体养殖户养殖的动物粪便1657份;集贸市场和超市销售的7类食品样品877份进行O157大肠杆菌监测,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动物粪便中分离出64株O157大肠杆菌,总带菌率3.86%,其中奶牛带菌率最高,达10.89%。从食品样品中分离出6株,总污染率0.68%。70株分离菌通过PCR检测发现,大多数O157大肠杆菌不携带H7鞭毛素fliCH7基因以及stx1、stx2、eaeA、hlyA4种毒力基因,含有fliCH7基因的9株菌则全部携带有stx2、eaeA、hlyA毒力基因,表现为fliCH7基因与已知毒力基因的相关性及分离菌株毒力基因图谱的一致性。结论陕西省猪、牛、鸡动物存在有O157大肠杆菌,并且食品已受到污染,所显示的毒力基因图谱单一,提示陕西省存在有O157大肠杆菌感染的威胁,有造成O157大肠杆菌流行或局部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诱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下简称O157∶H7)L型观察其特性及意义.方法羧苄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纸片法诱导.比较L型,与原菌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L型小鼠灌胃,取肝、结肠、直肠组织分离培养,以观察体内L型存留情况.结果经L型鉴定,如电镜超薄切片等证实细胞壁缺损.L型生化反应比原菌大为减弱、O157凝集为阴性,对抗生素敏感性除卡那霉素(P<0.01)外,其余同原菌无显著性差别(P>0.05).小鼠体内肠道可存留L型,其可回复为细菌型.结论两种抗生素均可诱导O157∶H7形成L型.给实验室诊断带来极大困难.提示L型有可能造成该菌感染传播及暴发流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引起广泛的暴发流行。感染主要导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并经常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ruemic syndrome,HUS)、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人类感染此菌的途径主要是食用或接触污染的牛肉、蔬菜、水果及水源等。目前,对O157:H7感染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只能给予对症治疗和适当的抗菌治疗,但研究证明抗菌药物可促使O157:H7大肠杆菌释放Vero毒素,从而使患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牛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情况。方法 应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大肠杆菌 O157∶H7多重PCR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并对临床分离的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的毒力基因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所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株大肠杆菌 O157∶H7,分别命名为L1和L2,其检出率为1.4%;临床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的常规生化特性;L1和L2菌株的生长曲线一致,均比标准株的迟缓期短,较早进入对数生长期;L1菌株在48 h可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2菌株在36 h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1和L2菌株均携带有hlyA和eaeA毒力基因,同时L1还携带Stx2毒力基因。结论 该结果为大肠杆菌O157∶H7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相关数据,对郑州地区大肠杆菌O157∶H7有效的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 198 2年首次在美国引起出血性肠炎爆发以来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 7∶H7(entero -hemorrhagicE coliO15 7∶H7,EHECO15 7∶H7)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 ,曾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造成了暴发流行和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估计目前在美国每年可造成大约70 0 0 0人感染。从临床和环境标本分离、检测、鉴定大肠杆菌O15 7∶H7和诊断大肠杆菌O15 7∶H7感染有多种方法 ,包括选择性培养基、核酸探针、血清蛋白印迹方法、检测粪便和菌株的志贺毒素细胞学方法等。其中PCR方法应用的比较广泛 ,也简单、易行 ,比较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