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7种血清肿瘤标记物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腺癌组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癌抗原19-9、癌抗原15-3水平高于肺鳞癌组、小细胞癌组(P<0.0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水平低于肺鳞癌组、小细胞癌组(P<0.05),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鳞状细胞癌抗原低于肺鳞癌组(P<0.05);肺鳞癌组癌胚抗原、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癌抗原125、癌抗原15-3、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高于肺小细胞癌组(P<0.05),癌抗原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低于肺小细胞癌组(P<0.05);肺腺癌患者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癌抗原19-9、癌抗原15-3阳性率较高,肺小细胞癌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较高,肺鳞癌患者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及鳞状细胞癌抗原阳性率较高.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表达不同,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可用于监测和评估肺癌综合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相关因子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174例肺癌患者、60名肺部良性肿瘤患者及60名正常人进行血清SCC、CYFRA21-1、NSE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SCC、CYFRA21-1、NSE表达差异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SCC、CYFRA21-1、NSE表达差异。结果肺癌患者血清SCC、CYFRA21-1、NSE水平高于正常人及肺部良性肿瘤患者,正常人及肺部良性肿瘤患者之间表达无差异,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NSE水平高于鳞状细胞癌及腺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SCC水平高于小细胞癌及腺癌,鳞状细胞癌及腺细胞癌患者血清CYFRA21-1表达水平高于小细胞癌。结论 SCC、CYFRA21-1、NSE在肺癌患者血清不同程度表达异常,对其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256排螺旋CT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诊断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18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已接受256排MSCT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ProGRP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结果,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定各项指标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18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腺癌91例,鳞癌61例,小细胞癌29例。CT影像学特征:腺癌以周围型为主,多见磨玻璃影、血管集束征、分叶状、毛刺样改变、强化不均匀、胸膜凹陷;鳞癌、小细胞癌均以中央型为主,鳞癌多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分叶状、强化均匀,小细胞癌多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强化均匀,鳞癌分叶状征象占比多于小细胞癌(P<0.05),小细胞癌强化均匀占比多于鳞癌(P<0.05);各类型肺癌均伴有少量钙化;腺癌者、鳞癌者CEA、CYFRA21-1水平均高于小细胞癌者,ProGRP水平均显著低于小细胞癌者,腺癌者CEA水平高于鳞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征象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分析。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2月收住我院的肺癌患者89例,均以发现肺部孤立性结节为表现入院。住院期间均行CT检查,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确诊为周围型肺癌。将CT征象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经病理学确诊鳞癌22例,腺癌38例,腺鳞癌9例,肺泡癌11例,小细胞癌5例,大细胞癌4例。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发生部位与各类型周围型肺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学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征象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密切相关,CT扫描结果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各病理类型Ⅳ期肺癌的远处转移特点与规律。方法将361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Ⅳ期肺癌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鳞癌155例,腺癌130例,小细胞癌51例,腺鳞癌25例;比较各病理类型肺癌不同器官远处转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病理类型中,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最高,为50.77%(P〈0.005);腺鳞癌的肝转移发生率最高,为40.00%,P〈0.05。小细胞癌的脑及肾上腺转移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分别为45.10%及15.69%(P〈0.005)(P〈0.05),鳞癌的各脏器转移发生率均较低。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有其各自的远处转移特点,应针对性地选择检查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镜在青少年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肺癌患者的支气管镜下改变与其临床表现、病理分型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取材确诊的<25岁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镜下以新生物及黏膜浸润改变等直接征象为主;病理分型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其次为小细胞癌,腺癌;病变部位以右中叶居多,其次为左主、左下支气管。结论:青少年肺癌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支气管镜是其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7.
一、临床资料本组17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按WHO组织学分型,分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四类。二、结果1.X线征像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见表1。表1 170例周围块型肺癌的X线征象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74例,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将其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74例肺癌患者中腺癌占62.16%,鳞癌占28.38%,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占9.46%;各病理类型的病灶在各肺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织病理类型的病灶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织病理类型中发现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洞形成、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胸腔积液、肺炎、肺不张的CT征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型肺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能初步定性判断,可作为临床对周围型肺癌筛查的常用手段。  相似文献   

9.
况丽平  吴名耀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1):1072-1073,1076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在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7例肺腺癌、15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P—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SP-A在肺腺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85%、6.67%,腺癌组织中SP—A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组织(P〈0.01)。SP—A在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腺泡性腺癌和黏液性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为85.71%、50%、40%和25%。SP-A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SPA的表达可能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可作为鉴别肺腺癌与鳞状细胞癌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脑转移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行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脑转移且已明确肺癌组织学类型的病例。结果:156例中,单发转移47例,多发转移109例;腺癌73例,鳞癌59例,小细胞癌19例,大细胞癌5例;156例479个转移灶中,腺癌279个,鳞癌132个,小细胞癌49个,大细胞癌17个;各种病理类型的肺癌脑转移病灶中,鳞癌重度水肿比例最高(56.06%),囊性变最多(44.10%),腺癌转移瘤卒中出现率最高(30.47%)。结论:不同组织类型的肺癌脑转移有不同的MRI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肺腺鳞癌与腺癌和鳞癌螺旋CT及病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肺腺鳞癌与腺癌和鳞癌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对比研究。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或纤支镜活检被病理证实,有完整CT资料的肺癌122例,包括肺腺鳞癌30例,腺癌38例,鳞癌54例。观察肿瘤的部位、分类、内部结构及边缘特征。结果:腺鳞癌和腺癌、鳞癌均以右肺多发,前两者以周围型多见,分别占66·7%(20/30)和65·6%(25/38),鳞癌主要为中央型(37/54,68·6%),P<0·05。肺腺鳞癌、腺癌及鳞癌CT表现为:分叶征21例(70%)、26例(68·4%)和25例(46%);毛刺征17例(56·7%)、26例(68·4%)和27例(50%);胸膜凹陷征14例(46·7%)、17例(44·7%)和10例(18·5%);血管集束征13例(43·3%)、17例(44·7%)和15例(27·8%);坏死9例(30%)、5例(13·2%)和23例(42·6%);密度不均匀20例(66·7%)、5例(13·2%)和5例(9·2%);三者之间部分征象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腺鳞癌的CT表现介于腺癌和鳞癌之间,但更趋向于腺癌,三者之间的部分CT表现有显著差异,这与其组织病理学成分、生物学行为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与空腹血糖(FBG)的关系。方法选择入院前未经治疗、无糖尿病史的肺癌患者560例为研究组,根据细胞学类型分为2个亚组:小细胞肺癌组(70例)及非小细胞肺癌组(49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再根据病理分型分为鳞癌组(156例)、腺癌组(292例)和腺鳞癌组(42例)。另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无糖尿病史的非恶性肿瘤患者5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2 m L,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FBG测定。对各组的FBG进行比较。结果除鳞癌组外,研究组及各亚组患者FBG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小细胞癌组、非小细胞肺癌组、腺癌组及腺鳞癌组6.1 mmol·L^-1〈FBG≤7.0mmol·L^-1。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小细胞肺癌组患者3.9mmol·L^-1≤FBG≤6.1mmol·L^-1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亚组患者的F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特别是小细胞癌、腺癌及腺鳞癌患者较容易发生FBG升高.且考虑与肺癌本身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丽萍  杨晓红  陈颖  邬超 《华西医学》2009,(9):2328-2330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33例支气管镜下诊断肺癌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电子支气管镜下肺癌的诊断率为63.49%,其中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率为72.85%,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为27.63%,该组病例以老年人多见,肿瘤多位于叶支气管,右肺57.51%,左肺42.49%,病理类型为鳞癌45.92%,小细胞癌22.75%,腺癌24.03%。电子支气管镜下主要特征:鳞癌以管内增殖型改变为主,表现为新生物形成,阻塞管腔,伴有糜烂、充血、水肿,小细胞癌以增殖型和浸润型为主,可见气管内新生物形成及节结样改变。腺癌以管内增殖型和肿块压迫管腔为主,可见管内新生物形成或支气管呈缝隙样狭窄,甚至闭塞。结论:与周围型肺癌相比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中心型肺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其检查方法简单,创伤性小,是正确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治疗方法的一种较好的辅助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胸部X线"三阻征"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率、病理类型分布及痰找癌细胞的阳性率.方法 对326例胸部X线"三阻征"的肺癌高危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以及痰细胞检查进行中央型肺癌筛查.结果 确诊为中央型肺癌32例,患病率9.8%;其中阻塞性肺炎21例(65.6%),阻塞性肺不张7例(21.9%),阻塞性肺气肿4例(12.5%);病理类型为鳞癌16例(50.0%),小细胞癌9例(28.1%),大细胞癌3例(9.4%),腺癌2例(6.3%),腺鳞癌1例(3.1%),支气管腺体癌1例(3.1%);32例痰找到癌细胞5例,其中阻塞性肺炎21例痰找到癌细胞3例(14.3%),阻塞性肺不张7例痰找到癌细胞1例(14.3%),阻塞性肺气肿4例痰找到癌细胞1例(25.0%).结论 胸部X线"三阻征"可以作为早期中央型肺癌的筛查指标.病理类型以鳞癌、小细胞癌多见,筛查可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对直径≤30mm的周围性肺癌检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5月至2008年11月在常规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对住院经CT扫描、临床上诊断为周围性肺癌的87例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TBNA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经TBNA确诊为肺癌81例,占93.1%(81/87),其中原发性肺癌76例(腺癌36例,小细胞癌肺癌29例,鳞癌11例),结肠癌和绒毛膜上皮癌肺转移各2例,腺泡细胞腮腺癌肺转移1例。其余6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腺癌4例,小细胞癌和鳞癌各1例。结论经CT引导下进行TBNA检查简便安全、经济有效,可作为周围性肺癌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两年期间我院收治的肺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人数有68名。其中有恶性肿瘤60例,其中腺癌21例、鳞癌17例、大细胞癌22例。对这68名肺部肿瘤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之后再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和癌胚抗原检查,比较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与癌胚抗原检查的诊断率。结果: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恶性肿瘤为56例,腺癌19例、鳞癌14例、大细胞癌19例,而经癌胚抗原检查出的恶性肿瘤为40例,腺癌10例、鳞癌8例、大细胞癌12例。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检出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部肿瘤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运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有着很好的恶性肿瘤检出率,对患者肺癌的确诊有着较好的依据,临床检测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显示周围性肺癌与支气管关系,分析其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SCT对77例周围性肺癌行层厚为0.5mm的容积靶扫描,通过多平面或曲面重建(MPR或CMRP)以及表面遮盖(SSD)法显示支气管与周围肿块的关系,CT影像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全部3~7级支气管均全程、较完整显示。42例腺癌中与支气管有关系者为39例(92.9%),20例鳞癌中为15例(75.0%)。(2)肿瘤-支气管关系可分为4型:I型,支气管被肿块截断;II型,支气管进入肿块内后被截断;Ⅲ型,支气管在肿块内保持通畅;Ⅳ型,支气管紧贴肿块边缘走行,形态正常或受压移位。(3)发生率:I型为48.1%(37/77),其中鳞癌略多于腺癌;Ⅱ型为13.0%(10/77),其中鳞癌略多于腺癌;Ⅲ型为16.9%(13/77),仅见腺癌;Ⅳ型为15.6%(12/77),腺癌略多于鳞癌。(4)与第四级支气管相关的肿块,鳞癌多于腺癌;与第六级支气管相关的肿块,腺癌多于鳞癌。结论:采用MSCT超薄层靶扫描后行MPR、CMPR和SSD重建,能准确显示肿块与支气管关系,并反映一定的病理改变关系,对良恶性鉴别或长期预后等相关性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921例经支气管镜确诊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对921例经支气管镜确诊肺癌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常规支气管镜检查,镜下直视、盲目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和刷检细胞学检查的方法,确定诊断和病理类型。结果 肺癌的发病率在40岁以下显著增加,50-69岁为发病高峰,70岁以下开始下降。921例肺癌中,鳞癌占38.5%,腺癌和低分化癌分别占27.4%和21.9%,小细胞癌占8.7%,其他占3.5%。男性鳞癌的发病率最高,女性腺癌发病率最高。结论 50-69岁是肺癌的高发年龄段,发病率最高的是鳞癌,其次是腺癌、低分化癌和小细胞癌。男女性别的病理类型分布有差别。重视支气管镜检查和提高活检技术,可显著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R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5例直径小于2.0cm的周围型小肺癌HR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腺癌34例,细支气管肺泡癌7例,鳞癌4例,全部病例均由病理诊断证实。结果:HRCT能从结节内部表现、界面影像、结节周围影像三方面反映出周围型小肺癌的一些特征性改变。结论:HR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