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解脲脲原体(UU)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化,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取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同时检测其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分离对上述两种药物耐药的UU菌株,采用PCR试剂盒检测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结果2003~2005年间共培养检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2845例,UU阳性1213例,3年间UU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耐药性没有明显变化,2003年耐药率为5.6%和7.7%,2004年为5.4%和5.5%,2005年为8.2%和7.6%。同时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的20株UU中均检出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结论四环素类药物仍然是治疗UU感染的敏感药物;TetM耐药基因是导致UU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为临床孕妇支原体和衣原体筛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胎膜早破孕产妇368例,由妇产科医师取其宫颈口内2cm左右处宫颈分泌物进行Uu和Ct检测及药敏试验,观察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368例胎膜早破患者中,病原体阳性率为78.26%(288/368),其中,Uu单一感染55.82%(205/368),Ct单一感染5.98%(22/368),Uu+Mh感染4.08%(15/368),Uu+Ct感染7.61%(28/368)、Uu+Mh+Ct感染0.82%(3/368),Uu感染率为68.21%(251/368),Ct感染率为14.40%(53/368);药敏结果显示,Uu对强力霉素和米诺环素耐药率为0,对交沙霉素耐药率为3.41%,对四环素耐药率为22.93%,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均超过50%,对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耐药率为40%~50%左右;Ct对强力霉素及米诺环素耐药率为4.55%,对四环素耐药率为22.73%,对交沙霉素耐药率为31.82%,对其他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耐药率均超过50%;Uu+Ct混合感染时,耐药性与Uu和Ct单一感染时类似,但耐药率均有所升高,尤其对米诺环素及强力霉素耐药率升高最为明显。结论:胎膜早破孕产妇生殖道中支原体的高检出率及Ct检出率提示其与胎膜早破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可选择四环素类,可首选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  相似文献   

3.
2002年昆明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了解昆明地区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状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2002年3047例可疑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UU和MH的检测,并测定其对9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检出1075例支原体阳性者,检出率为35.28%,其中UU、MH及UU、MH混合感染者分别占87.26%、1.30%及11.44%,UU对交沙霉素最敏感,其次为左旋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MH对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及多西环素敏感,其次为克林霉素,UU合并MH感染者对交沙霉素敏感,对其余8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结论 昆明地区UU感染者首选交沙霉素,MH感染者首选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及多西环素,而UU、MH混合感染者宜选交沙霉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1026份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解脲支原体对多西环素94.2%、米诺环素92.4%、克拉霉素81.9%敏感。结论: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解脲支原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李淑霞  戴丽荣 《中国性科学》2007,16(11):17-18,23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爱宝疗治疗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的疗效。方法:对有不良妊娠史的连续2次和/或2次以上的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43例,采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爱宝疗浓缩液宫颈局部上药治疗,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的第10天和35天进行宫颈拭子解脲脲原体培养,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10天病原体转阴率为92.7%;35天病原体转阴率为90.2%。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爱宝疗治疗难治性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感染疗效较好,本结果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3年我院门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解来我院诊治的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状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2003年2305例可疑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UU和MH的检测,并测定其对9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检出830例支原体阳性者,检出率为36.01%,其中UU、MH及UU、MH混合感染者分别占90.84%、1.33%及7.83%.UU对交沙霉素最敏感,其次为米诺环素及多西环素,MH对交沙霉素最敏感,其次为多西环素、克林霉素及米诺环素,UU合并MH感染者对9种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结论昆明地区UU、MH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已发生了较大的变迁,UU合并MH混合感染者已出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7.
米诺环素等12种药物对解脲脲原体敏感谱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脲脲原体是临床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因,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米诺环素(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其有很好的疗效,为了解米诺环素对解脲脲原体的体外活性,与临床其他药物作比较。我科实验室自2000年1月起对临床分离出的解脲脲原体株进行米诺环素等12种药物敏感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武汉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检测252株Uu对目前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发生率为85.71%,耐药2种、3种、3种以上者占32.94%;敏感性最高的是多西环素(91.67%),其次是米诺环素(89.68%),最低的是红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均为29.37%)。49株Mh的耐药率为100%,平均耐药3.67种,耐药3种或3种以上者占75.51%;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30%以上。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武汉地区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3602例可疑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UU和MH的检测,并测定其对9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检出1045例支原体阳性者,检出率为29.01%,其中UU,MH,UU+MH检出率分别为23.96%,0.58%及4.47%;UU对米诺环素最敏感,其次为多西环素和克拉霉素。结论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以UU感染为主;结合支原体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则更高效。  相似文献   

10.
美满~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微丸胶囊)自1992年在国内上市以来,一直是临床上常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特别是在性传播疾病和痤疮的治疗中具有抗菌谱广,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临床耐药率低的临床优势。近年来,盐酸米诺环素的生物学新特性不断得以挖掘,临床医生对盐酸米诺环素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更好地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其优势。如在痤疮治疗中,虽然很多抗生素均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但由于盐酸米诺环素具有抑制补体C3系统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因此在治疗痤疮上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又如盐酸米诺环素可以直接抑制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具有一定免疫…  相似文献   

11.
美满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微丸胶囊)自1992年在国内上市以来,一直是临床上常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特别是在性传播 疾病和痤疮的治疗中具有抗菌谱广,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临床耐药率低的临床优势。近年来,盐酸米诺环素的生物学新特性 不断得以挖掘,临床医生对盐酸米诺环素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更好地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其优势。如在痤疮治疗中,虽然很多抗  相似文献   

12.
米诺环素胶囊和雷尼替丁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3年1月~2004年1月应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下称米诺环素)和雷尼替丁治疗中度寻常痤疮,并与口服乙酰螺旋霉素片和雷尼替丁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解脲支原体中tetM基因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对解脲支原体(Uu)的耐药性研究表明,tetM基因是介导Uu对四环素耐药的唯一基因[1]。能否用检测tetM基因来反映Uu对四环素或四环素类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etM基因,并将其结果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以图明确tetM基因在Uu耐药性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实验菌株:2株Uu标准菌株(血清型8TcS和血清型9TcR,由加拿大Albata大学Robertson教授赠送),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由中山医科大学微生…  相似文献   

14.
解脲及人型支原体对9种药物体外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10株解脲支原体和10株人型支原体临床株对盐酸四环素等9种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四环素类药物,特别是强力霉素对解脲支原体的体外抑制作用最强,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6~4μg/ml,其次为氟嗪酸、环丙氟哌酸及罗氟酸、红霉素四种,它们的MIC范围为0.25~4μg/ml,乙酰螺旋霉对解脲支原体的活性较差,MIC50为8μg/ml。人型支原体对强力霉素及盐酸四环素最敏感,MIC为<0.06~0.5μg/ml,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及罗氟酸次之,MIC范围为<0.06~4μg/ml,乙酰螺旋霉素和美满霉素的MIC50分别为1μg/ml及2μg/ml,而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对头孢拉啶不敏感,MIC>256μg/ml。  相似文献   

15.
米诺环素治疗早期梅毒6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苄星青霉素及普鲁卡因青霉素仍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但已有人探索并寻找治疗梅毒的替代药物。米诺环素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属四环素衍生物,鉴于四环素为治疗梅毒的二线药物,而米诺环素口服吸收利用度及抗菌效率均高于四环素,故我们试用米诺环素治疗了早期梅毒6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性科学》2021,(3):18-20
目的分析男性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UU)与沙眼衣原体(CT)感染状况及药敏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殖健康医院诊治的460例男性不育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例行健康体检已育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UU与CT阳性表达率,并以药敏试验检测UU耐药性。结果观察组UU、CT、UU+CT阳性率分别为48.70%、16.52%、6.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0%、2.5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种药物药敏试验中,UU对米诺环素(MIN)(96.88%)、强力霉素(DOX)(95.09%)、交沙霉素(JOS)(90.18%)、克拉霉素(CLA)(89.29%)、四环素(TET)(87.05%)、莫西沙星(MOX)(84.38%)敏感度较高;对加替沙星(GAT)、司帕沙星(SPA)、左氧氟沙星(LEV)、阿奇霉素(AZI)敏感度较低;对罗红霉素(ROX)(56.70%)、环丙沙星(CIP)(75.00%)表现为耐药。结论男性不育患者UU、CT感染率较高,其中以UU感染为主,UU对MIN、DOX、JOS、CLA、TET、MOX敏感度较高,可将其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米诺环素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7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宇  陈岚  吴玮  朱威  连石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11):676-676
我们对2004年4-12月在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71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者给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结果尚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性病门诊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状况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性病门诊2011年至2013年疑似非淋菌尿道炎(NGU)患者的实验室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5526例患者中,Uu感染1979例(35.81%),Mh感染382例(6.91%),混合感染214例(3.87%).解脲支原体药敏趋势显示,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克拉霉素有较高的抑菌能力,环丙沙星耐药明显.人型支原体药敏显示,交沙霉素、米诺霉素、多西霉素依然有效,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出现较强的耐药.结论:我院性病门诊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高,可选用抗菌药品种少,要引起医院的重视,应在药敏结果指导下合理选药,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支原体在泌尿生殖道中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我们对769例疑似NGU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178例,阳性率23.1%,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143例(80.3%);人型支原体(Mh)阳性9例(5.1%);Uu和Mh混合感染26例(14.6%)。Uu对10种药物作药敏试验,敏感性最高者为米诺环素(93.7%),耐药率最高者为四环素(32.2%)。米诺环素是本地区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解脲脲原体基因型之间耐药性差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解脲脲原体(Uu)基因型之间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的多态性(PCR-SSCP)术鉴定60株Uu临床菌株的生物群和基因型。结果:虽然尚不能认为Uu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但如果以基因型分组考虑,基因型1和基因型4对多西环素、氧氟沙譬和四环素的耐药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3、0.027和0.024),其余各基因型之间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Uu各个基因型之间可能在生物学性状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