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长沙、株洲两市12家医院18191例新生儿中先天性畸形患病率为9.84‰。通过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儿父母务农者多于对照;低出生体重,妊娠早期接触毒物,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感染,阴道流血,有家族畸形史与新生儿先天性畸形有关。唇腭裂的致畸以既往自然流产,妊娠早期阴道流血,接触毒物和低出生体重诸因素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成功妊娠至晚孕并分娩的68例孕产妇临床资料,与同时期分娩的11003例孕妇对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孕妇发生母婴并发症及难产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提高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孕产期检查及恰当的处理往往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治疗抑郁症而研发的丁氨苯丙酮,后来发现其对戒烟亦有效。迄今为止,尚未对妊娠期使用该药的安全性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丁氨苯丙酮是否在基线水平上增加重度先天性畸形的发生风险,其次是检测活产率、死胎死产率、自然流产及治疗性流产率、平均出生体重、出生时的孕龄。研究设计:选择服用丁氨苯丙酮的孕妇或计划妊娠的妇女为研究对象,观察妊娠4个月至产后1年期间的妊娠结局。共设计3个比较组:①接触丁氨苯丙酮与接触非致畸剂孕妇的比较。②服用丁氨苯丙酮组、其他抗抑郁药组及非致畸剂孕妇的比较。③服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疾病的检出率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总结性研究。方法:选择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1300例,将其中发现的192例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孕妇作为研究组,再抽取同期分娩的生产健康足月新生儿的孕妇192例,定义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疾病的发生率达到14.8%。研究组研究对象居住在城镇、文化水平高中以下、年收入2000元以下、孕期阶段合并糖尿病、孕期合并病毒感染、有遗传病史、孕期接触过农药和化学制剂、孕期服用镇静药物和激素类药物、有吸烟酗酒习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目前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疾病的发病率能够达到10%以上,且孕妇居住在城镇、文化水平高中以下、年收入2000元以下、孕期阶段合并糖尿病、孕期合并病毒感染、有遗传病史、孕期接触过农药和化学制剂、孕期服用镇静药物和激素类药物、有吸烟酗酒习惯是导致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充分掌握导致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在孕期或备孕阶段针对危险因素对育龄期女性进行干预,可以使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性评价妊娠早中期服用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高危人群的预防作用。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OVID、
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EBSCO、Embas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临床试验注册数据,纳入所有研究妊娠早中期服用阿司匹林
对高危人群PE预防作用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860例受
试者。结果显示,子痫前期高危人群妊娠16 周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妊娠期高血压发病风险(OR=0.35,95%CI 0.17-0.75,P=
0.007)、子痫前期发病风险(OR=0.75,95%CI 0.47-0.98,P=0.04)、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发病风险(OR=0.53,95%CI 0.29-0.98,P=
0.04)以及早产发病风险(OR=0.20,95%CI 0.08-0.48,P<0.001)均较对照组降低,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增加
了107.15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 76.13-138.18,P<0.001)。结论子痫前期高危人群妊娠16周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可降
低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发病风险、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风险,提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
  相似文献   

6.
靳夏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66-4267
目的探讨给妊娠和妊娠初期的育龄妇女补充足量叶酸,在降低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长治市2008年-2012年全市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与长治市郊区5000名孕妇给予补充足量叶酸后神经管畸形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2008年-2012年5年间,全市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依次为:24.59/万、19.26/万、18.89/万、18.11/万和10.35/万。郊区5000名孕妇服用叶酸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为5.18/万、6.04/万、0、34.32/万、0。足量服用叶酸明显减低了新生儿神经管缺陷性疾病。结论在神经管畸形高发地区,加强宣传引导,让准备妊娠和妊娠初期的育龄妇女补充足量叶酸,可以大大减低新生儿神经管缺陷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母亲妊娠早期服用丙戊酸(VPA)作为单一疗法导致的婴儿主要畸形发生率,所选病例均来自北美抗癫痫药物妊娠登记。方法:通过电话采访全美和加拿大的妊娠妇女收集数据。在纳入试验时、妊娠7个月时及产后对每例妇女进行会诊,在签署同意书后取得每例妇女及其婴儿的病历。主要畸形应在婴儿出生5d内进行确诊,比较暴露于VPA单一治疗的婴儿和暴露于其他抗癫痫药物的婴儿(内部比较组)和在Brigham妇产医院有效畸形监护程序下的新生儿(外部比较组)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结果:149例VPA暴露妇女中16例婴儿确诊发病(比例10.7%,95%CI6.3%~16.9%…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对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访调查海南省2007-2014年期间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将发生先天梅毒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将健康生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探索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53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OR=2.04,90%CI:1.73~2.42)和分娩前未驱梅治疗(OR=1.82,90%CI:1.09~2.42)以及分娩前治疗药物是普鲁卡因青霉素(OR=2.54,90%CI:,1.11~5.82)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妇血清TRURST滴度每升高一个滴度,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增加1.23倍;分娩前未治疗孕妇梅毒较已治疗孕妇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风险高1.09倍。 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险因素有孕妇血清TRUST高滴度,以及分娩前孕妇梅毒未进行治疗,应加大对这两方面的干预,以期达到控制梅毒垂直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医海拾贝     
人们认为抗抑郁剂会增加发生重要先天性畸形的危险,因此,女性怀孕后常常停药,从而导致很多人疾病复发。一项针对1998-2002年期间孕妇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并不支持以下结论:在妊娠期前3个月服用抗抑郁剂的时间长短与有精神疾患孕妇所产婴儿中的重要畸形之间存在关联(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8:192:344—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病率及与孕母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48例早期新生儿BALP的活性进行测定,分析新生儿BALP活性水平与母亲妊娠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与出生季节、产妇孕期是否服用钙、维生素D制剂有相关性。结论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预防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应从围产期做起,及时检测早产儿BLAP水平,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5种先天性畸形患儿母亲妊娠早期患病及服药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畸形的致病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近3 年所收治的5 种类型畸形儿86 例。其中,因母亲妊娠期3 个月内患流感、风疹及服用中药“保胎丸”者64 例,家族遗传史3 例,原因不明19 例。结果:因母亲妊娠早期病毒感染及服保胎药者占致畸形儿绝大多数(74.4% )。结论:儿童先天性畸形与妊娠早期母体感染病毒及不合理用药有直接关系。防止妊娠早期病毒感染及合理用药为防治先天性畸形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巯咪唑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38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产妇,使用甲巯咪唑治疗,并与未使用药物控制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产妇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甲巯咪唑治疗产妇甲亢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变化以及发生先天性畸形情况。结果在新生儿断脐前抽取脐静脉血检测的甲状腺激素发现,观察组的TT3、TT4、FT3、FT4以及TS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巯咪唑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虽有部分新生儿畸形的发生,但总体上能减少新生儿畸形发生率,维持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可在定期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前提下使用。  相似文献   

13.
青蒿琥酯片治疗早期妊娠疟疾患者5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  王跃莲  Arfredo TM 《西部医学》2007,19(2):241-242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片对早期妊娠疟疾患者及胚胎的影响。方法对50例已确诊宫内早孕的疟疾患者口服青蒿琥酯片治疗1~3个疗程,观察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及对妊娠的影响。结果本组50例中,经服用青蒿琥酯片后疟疾痊愈49例,治愈率是98.0%;服药后致早期妊娠流产4例,总流产率为8.0%,经产妇流产率8.82%,初产妇流产率6.25%。结论青蒿琥酯片治疗疟疾疗效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可造成早孕流产。因此,有流产倾向者疗程不宜过长,以减少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流产;本组病例追踪产后没有发现先天性畸形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畸形是当前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国外报导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估计至少为3—4%,国内报导为1—2%左右,不仅是死胎死产和约为20%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严重负担。迄今,其病因的研究多系病例的统计分析或对个别致畸因素的研究,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各种因素对产生畸形儿影响的报导国内外均少见。1981—1982年我们作了新生儿先天性显露畸形的病例对照调查,结果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本次调查选定哈市妇产医院产科及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作为科研协作单位,由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负责对分娩室,婴儿室的新生儿逐一检查,按统一登记表认真记载查出的畸形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孕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保胎后产前筛检与新生儿畸形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345例经我科中西医保胎后的先兆流产孕妇作保胎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分娩、早期无先兆流产及无其他高危因素的孕妇3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两组孕妇产前筛查结果。[结果]先兆流产孕妇经中西医结合保胎后继续妊娠者,产前筛查异常率与正常孕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经中西医结合保胎后,不会增加产前筛查异常率及新生儿畸形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误诊原因。方法:查阅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及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病例,其中62例被误诊,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表现形式多样,认识不足,检查不完善,易导致误诊。结论: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易导致误诊,应结合临床表现,及时做相应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银川地区84对先天性畸形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发锌与发铜和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分类畸形儿病例对照两组产妇发锌、发铜含量分别为129.85ppm,15.69ppm和133.55ppm,16.40ppm,未见显著性差别。对神经系统畸形发锌铜分析发现,病例组产妇发锌、发铜平均含量及发锌/铜比值(分别为104.32ppm、14.00ppm和8.11)低于对照组产妇(分别为160.23ppm、16.97ppm和10.02),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是生殖器官畸形最常见的一种.妊娠后并发症明显增高,从而增加孕妇临床高危因素.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对畸形子宫妊娠可做到早期诊断及处理,减少了孕产期并发症及围产期母子高危因素.现将我院2001~2003年间畸形子宫妊娠82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孕妇尿氟含量等因素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探究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1:1配比病例组与对照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并对可疑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相关因素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孕妇尿氟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以间隔缺损和动脉干畸形为主。病例组孕妇尿氟含量、怀孕期间是家庭主厨和孕期接触化学物质OR值均>1,孕期食用乳制品OR值<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孕妇尿氟含量高、怀孕期间是家庭主厨和接触化学物质均是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孕妇孕期食用乳制品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背景:房颤相关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在低抗凝强度时增加,但强度较高时又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要实现华法令治疗房颤的最佳效用,还需有关患者年龄和抗凝强度对颅内出血风险影响的精确资料。目的:检测年龄、抗凝强度与颅内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机构:学院医疗中心。患者:应用华法令治疗期间出现颅内出血的170例患者和1020例未出现颅内出血的对照者。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服用华法令治疗房颤。观察指标:本研究采用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匹配共病状态及阿司匹林应用,确定与年龄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