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2例 ,将其病原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分析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患儿日龄 0~ 2 8d ,男 13例 ,女 9例 ,其中首发症状为发热或体温不升 5例 ,呕吐 6例 ,呕吐伴惊厥 3例 ,嗜睡伴反应差 8例。其中合并左耳畸形、尿道下裂及眼睑下垂合并尿道下裂各 1例。所有病例均经过腰穿、脑脊液培养和TORCH监测、头颅CT等检查 ,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12例 ,病毒性脑炎 10例 ,未发现结核性脑膜炎及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疾病。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的 12例患儿均在出生后 8~ 2 8d内发病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继发于结核性脑膜炎的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继发于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1岁,因嗜睡、呕吐入院,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提示颅内感染,结核菌素(PPD)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影像学检查提示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期间,患儿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肌张力异常和高热等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经普萘洛尔、安坦及氯硝安定治疗后改善。结论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少见表现,早期识别可以避免误诊和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生化指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病毒性脑炎30例、细菌性脑膜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9例及对照组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HGF水平。同时将HGF水平分别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观察脑脊液中HGF水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HGF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组高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F有可能成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PICU收住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早期临床特点的分析,探讨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2011至2012年收治的17例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 17例患儿中,16例(94%)伴有发热及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呈较典型改变者14例(82.35%);头颅MRI检查结果异常12例(71%),脑室扩大10例(83%);而腺苷脱氨酶增高仅4例(24%);结核抗体阳性1例(6%);PPD试验阳性2例(12%).结论 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脑脊液葡萄糖、氯化物降低;蛋白升高.头颅MRI或CT异常.胸部X线改变,有结核接触史等依据可协助诊断,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乳酸脱氢酶并不比蛋白和氯化物更有意义.临床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或不典型化脓性脑膜脑炎治疗效果欠佳时,应在积极寻找结核感染证据的同时尽早开始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幼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首发临床症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抽取我院2000年至2010年135例幼年SLE患儿的病历,了解其自发病以来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后的就诊情况,分析其首发症状.结果 首发症状以面部红斑最多,占60.0%(81例),其次为关节痛(炎)40.7%(55例)、发热38.5%(52例)、肾损害症状23.0%(31例).从出现症状到患儿住院的时间:发热19.9个月、肾损害症状21.2个月、关节痛(炎)35.7个月、面部红斑43.9个月.男女发病比例为1:12.5,男性以面部红斑最多见,其次为发热,均高于女性,关节痛、肾损害发生率,男性略低于女性.结论 面部红斑、关节痛(炎)、发热是幼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患儿住院的主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以关节痛(炎)、肾损害症状就诊多见,而男性患儿皮疹、发热发生率高.此外,患儿出现发热、浮肿等症状时就诊时间短,而以关节痛(炎)、皮疹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就诊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布氏杆菌脑膜炎患儿1例.患儿,男,10岁.因发热、咳嗽0.5个月,头痛3d入院.家中养羊,但否认与羊密切接触.回顾性分析该患儿临床资料.检索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儿为亚急性病程,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的改变类似于结核性脑膜炎,WBC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血清布氏杆菌抗体阳性,凝集效价为1:160.经利福平、米诺环素和头孢曲松钠三联抗生素治疗,2周后脑脊液恢复正常.出院后继续口服米诺环素、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噁唑8周,恢复良好.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儿童布氏杆菌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以急性脑膜炎/脑膜脑炎为主.布氏杆菌脑膜炎为亚急性病程,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类似,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张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应选用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总疗程不短于8周.结论 对于儿童诊断不明的脑膜炎/脑膜脑炎,尤其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类似者,应考虑布氏杆菌脑膜炎,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行血清凝集试验和脑脊液培养,以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7.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小儿肺外结核病中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尽管目前开展了足量的化疗,结核性脑膜炎仍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特点.虽然近年来研究者从细菌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方面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进行了研究,但均末获得突破性进展,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仍依靠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通过辅助检查的结果判断.早期及时诊断和完善的治疗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校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利培酮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对106例在校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进行一般资料采集.入组后单一应用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症状及疗效,以不良反应量表和实验室监测等进行安全性评定,并分析各因素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患儿起病年龄、病程、受教育情况及阳性家族史均无性别差异(Pa>0.05),首次住院或就诊年龄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a<0.05),女性患儿多表现为阳性症状,而男性患儿则多表现为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及总分无性别差异(Pa>0.05).利培酮治疗总有效率为58.5%,不良反应少;利培酮疗效在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a<0.05),病程长短对疗效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校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好,存在性别及文化程度差异,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53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比较增强CT扫描对儿童结脑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一、对象: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脑脊液检验及抗结核治疗有明显疗效等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3例。年龄11mo~13a。病史10d~1.5d,平均40d。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等,部分并偏瘫、癫痫、意识模糊等。16例有肺结核。二、方法:采用ToshibaTCT600XT全身扫描机,行横断轴位连续扫描,增强扫描38例.对比剂为泛影葡胺(60ml)或欧乃派克(50ml)。抗结核治疗后2wk3例复查增强CT扫描。结果53例中11例C…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脑膜炎死亡22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的误诊原因和病理特征。方法 对 2 2例死亡结脑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误诊 11例 ,误诊率达 5 0 %。病理改变主要发生于脑膜、脑实质、脑神经和脑外器官。结论 小儿结脑的误诊原因主要与脑脊液及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关。病理特征主要为脑膜炎性渗出、粟粒状结节或干酪样坏死 ,和脑实质、颅神经受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