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尤书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09-29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AC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另选同期健康查体正常人35名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次,1次/d,连服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L-6、IL-8及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健康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IL-6、IL-8及TNF一仅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IL一8及TNF-α水平,具有减轻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黄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观察大黄治疗后AOSC患者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的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IL-6、TNF-α和内毒素含量基本一致(P〉0.05);术后治疗组IL-6、TNF-α和内毒素下降速度均不同程度的快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3.8±3.9)d,明显多于治疗组的(9.6±3.7)d(P〈0.05)。结论大黄对AOSC患者术后IL-6、TNF-α、内毒素的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治疗AOSC疗效确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关血管开通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和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即刻、术后12、24h,血浆TNF-α、IL-6;IL-10的变化,比较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灌注前急诊介入组患者TNF-0L、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浆IL-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12、24h急诊介入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10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P〈0.05)。急诊介入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12h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升幅(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后致炎细胞因子较抗炎细胞因子增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行血清IL-6及TNF—α检测。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0.67±0.05)μg/L、TNF-μ(65.1±13.2)μg/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0.74±0.08)μg/L、TNF—±(73.6±12.0)μg/L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IL-6、TNF—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性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6、IL一10的含量。结果心功能Ⅳ级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心功能Ⅱ、III级组(P〈0.05),心功能Ⅲ级患者的TNF-α、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和对照组(P〈0.05)。CHF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55,-0.751)。CHF组血清IL-10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r=0.476)。结论TNF-α、IL-6、IL-10水平与CHF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部分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紧张素-Ⅱ(AGT-Ⅱ)的水平变化。方法60例AP患者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30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3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PAF、AGT-Ⅱ比较观察三组间的水平变化。结果SAP组(急性期,恢复期)和MAP组(急性期,恢复期)TNF-α、IL-6、IL-8、PAF、AGT-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SAP组急性期TNF-α、IL-6、IL-8、PAF、AGT—Ⅱ水平均明显高于MAP组(均P〈0.05);SAP组和MAP组恢复期TNF-α、IL-6、IL-8、PAF、AGT-Ⅱ水平均明显低于急性期(均P〈0.05);SAP组死亡者TNF-α、IL-6、IL-8、PAF、AGT-Ⅱ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者(均P〈0.05~0.01)。结论TNF-α、IL-6、IL-8、与SAP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SAP组AGT-Ⅱ水平升高较MAP组明显。  相似文献   

7.
滕世秀  鞠昌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43-2744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检测其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另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儿在急性期血清IL-6、IL-8和TNF.口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均P〈0.05),患儿恢复期血清IL-6、IL一8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IL-6、IL-8与TNF-α可能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能成为预测毛细支气管炎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素琴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74-307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d治疗10d,采用ELE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TNF—α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CAM-1、TNF—α、IL-6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显著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CAM-1、TNF-α和IL-6水平,减轻脑组织炎性反应和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德本  张涛  张国元 《重庆医药》2009,38(16):2016-20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2例原发性癫痫患者治疗前、抗癫痫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血清IL-2、IL-6、TNF-α、rCBF。结果癫痫患者治疗前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rCBF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未发现rCBF下降);治疗后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rCBF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癫痫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药物治疗对细胞因子水平有影响。rCBF检查是一种检测癫痫的敏感技术,发作间期rCBF检查可有效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米力农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力农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只应用常规治疗。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的变化,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L-1β、IL-6及TNF-α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IL-1β、IL-6及TNF-α的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力农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明显,对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奥曲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ereatitis,S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8例SAP患者随机分成丹参治疗组及非丹参治疗组,每组24例;选择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在患者入院24h内以及治疗4、7d后采静脉血并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SAP患者3种炎症因子较健康志愿者均显著升高(P〈0.05)。奥曲肽治疗组与非奥曲肽治疗组入院时3种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7d后两组SAP患者3种细胞因子均降低(P〈0.05),但奥曲肽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奥曲肽可降低SAP患者的炎症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I~II期压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56例I~II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实验组(n=28),实验组给予黄芪注射液均匀涂于患处,对照组采取1%甲紫外涂,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愈合时间,并行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及愈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1L-1β、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IL-1β、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I-II期压疮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杜淑娟  耿韶辉  刘俊茹  苏宪 《河北医药》2014,(14):2203-2205
目的观察术前心理干预对第一只眼经受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O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术后炎性反应程度和眼压的影响。方法84例(84只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和对照组43例,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测评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2者患者手术当天血清TNF-α和IL石浓度;观察术后1、3、7d前房炎性反应及术后3个月眼压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的前房炎性反应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5),血清TNF—α和IL-6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眼压有效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血清TNF-α和IL石浓度,减轻术后炎性反应程度,利于眼压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观察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夹心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IL-10和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33,11.09,7.09,7.70,均P<0.01).结论 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和TNF-α参与了COPD发病过程.通过调节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气道炎性反应,有望为COPD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胃癌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各30例,I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Ⅱ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方法,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h、术后1d和术后6d检测两组血清CD3+、CD4+、CD4+/CD8+及IL-6、IL-10、TNF-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麻醉后2h、术后1d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I组下降水平大于Ⅱ组(P〈0.05);两组麻醉后2h血清IL-6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IL-10、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6d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有一过性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轻于全麻身麻醉方法,而对患者的炎性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蜂蜇伤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重度蜂蜇伤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2例,2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疗程7d。检测患者血清生化、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一8)。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生化、TNF—α、IL-6和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治疗组部分血清生化指标、TNF-α、IL-6和IL-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有利于受损器官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微循环及组织灌注的改善作用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保守治疗的SAP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人院单双号随机单盲方法分成V组和L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V组每天给予羟乙基淀粉15ml/kg静脉滴注,疗程5d;L组每天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ml/kg静脉滴注,疗程5d。监测入院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组织灌注指标及入院后0、12、24、48、96h的TNF-α、IL-6、IL-8的水平。结果与L组相比,V组可以更快提高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胃黏膜pH值,降低心率、红细胞比容(t=2.785、3.126、4.132、3.168、2.218,均P〈0.05);治疗48h后,V组TNF-α、IL-6水平分别为(1.68±0.42)ng/L、(32.5.±3.57)ng/L,均明显低于L组的(2.65±0.56).g/L、(65.3±4.81)ng/L(t=2.412、2.798,均P〈0.05);治疗后96h,V组IL-8水平为(24.3±2.48)ng/L,明显低于L组的(66.9±5.67)ng/L,(t=5.326,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能快速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及组织灌注,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6、IL-8等释放,对SPA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癫痫患者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例癫痫患者血清中IL-2、IL-6和TNF-α的水平,并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癫痫组血清IL-2、IL-6和TNF-α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发现癫痫患者血清IL-2、IL-6与TNF-α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9,P〈0.01;r=0.56,P〈0.01)。结论癫痫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细胞因子水平的失衡参与了癫痫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 I患者64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L-6及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AC I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AC I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使TNF-α,IL-6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I患者6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L-6及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ACI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使TNF-α,IL-6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