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文斌  梁瑜韵 《眼科》2004,13(6):346-347
目的:探讨后囊膜增殖钙化的白内障摘出术后的后囊膜处理技术。方法:对42例(49只眼)后囊膜增殖钙化的白内障患者,于摘除白内障后在后囊膜旁中心处用破囊针头划出起始瓣,沿起始瓣边缘撕开一直径约3~4mm的类圆孔,再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全部术眼后囊膜中央均有一透明类圆孔,术后无人工晶状体偏位或眼底异常改变。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前的后环形撕囊术可使后囊膜增殖钙化的白内障获得视轴透明区,是安全有效地处置后囊膜混浊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屠永芳 《眼科新进展》2002,22(2):123-124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 对29例29眼儿童白内障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行一期后囊环形撕囊,术后随访3个月-2a。结果 术后随访显示27眼获得视轴透明区,眼底可见,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对55例(65只眼)白内障患者行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对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4只眼;全部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微,瞳孔圆。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9只眼(75.4%);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56只眼(86.2%),≥1.0者44只眼(67.7%)。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混浊及角膜水肿,3 d至3周恢复。结论连续环形撕囊术应为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必备技术,其可有效提高白内障的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6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囊混浊的老年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行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后观察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视轴区后发障等情况。结果术中人工晶状体均顺利植入囊袋;54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24小时后眼压正常;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发生玻璃体疝入前房,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异位或夹持,无一例出现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是可行、安全的,能有效地治疗后囊膜混浊,预防后发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后囊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后囊嵌顿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36只眼)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区后囊口嵌顿术,术后随访24个月以上。结果 36只眼均将人工晶状体攀植入囊袋,光学区嵌顿于后囊口。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其中最佳矫正视力≥0.3者33只眼(91.7%),≥0.5者22只眼(61.1%)。后囊中央部混浊0级者27只眼(75.0%),1级者4只眼(11.1%),2级者3只眼(8.3%),3级者2只眼(5.6%),未出现4级混浊的病例。无眼底并发症。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后囊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区后囊嵌顿术,能有效阻止中央部后囊混浊的发生,有助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对儿童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2例(48只眼)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前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有21只眼,占48.3%,随访期间有40只眼(83.3%)保持中央视轴区透明或基本透明。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儿童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连续环形撕后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儿童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连续环行撕后囊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25例(35眼)儿童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连续环行撕后囊术,观察后发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发现本组儿童性白内障术后脱盲率为90%,脱残率为67%,后囊再次混浊2眼(撕囊口玻璃体增殖)为6%。结论 儿童性白内障摘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连续环行撕后囊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保持视轴清亮,绝大部分的患儿术后视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59例(90只眼)3个月至25岁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超过2岁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中34例(53只眼)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Ⅰ组),25例(37只眼)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Ⅱ组)。随访6~48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视力及后囊膜混浊情况。结果手术后可进行视力检查的40例(60只眼)中,最佳矫正视力≥0.3者71.67%,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优于Ⅰ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两组间比较,Ⅰ组为18.87%,Ⅱ组为2.70%,Ⅱ组明显低于Ⅰ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优于仅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可获透明视区,有效预防后发障的形成,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环形撕囊直径与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刚  谢立信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0):631-632
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 ,能有效防止人工晶状体偏心 ,减少人工晶状体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但是术后晶状体前囊膜的环形混浊对眼底病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不同撕囊直径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不同等 ,成为这一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撕囊直径大小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及囊袋收缩程度的影响 ,探讨白内障摘除术中最佳的撕囊直径。1.资料和方法 :(1)对象与分组 :将 110例 (110只眼 )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撕囊直径分为 3组 :Ⅰ组 4 3例 ,…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方法:采用小切口先天性白内障单纯囊外摘除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58例9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使晶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3~5mm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以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50眼:术后1mo矫正视力≥0.6者18眼,0.5以下42眼;术后3mo矫正视力≥0.6者20眼,0.5以下46眼;术后6~12mo矫正视力≥0.6者21眼,0.5以下50眼。术后lmo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3mo周边部后囊膜浑浊40例,撕囊区清亮。6~12mo16眼发生新生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瞳孔不圆18眼,人工晶状体偏位10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囊袋张力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囊袋张力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及预防后发障的疗效。方法 对7例7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囊袋张力环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2眼行非超声乳化小切白内障外摘除 囊袋张力环 一体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7例7眼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均得以提高,撕囊口完整,人工晶状体位正,后囊膜平整。无皱缩、混浊、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于晶状体半脱位给患者,囊袋张力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维持晶状体囊袋的完整性及人工晶状体的正常位置,抑制囊袋收缩,防止人工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到后囊,减少后囊膜混浊的机会,降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儿童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连续环行撕后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25例(35眼)儿童性向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连续环行撕后囊术,观察后发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发现本组儿童性白内障术后脱盲率为 90%,脱残率为 67%,后囊再次混浊 2眼(撕囊口玻璃体增殖)为 6%。结论 儿童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连续环行撕后囊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保持视轴清亮,绝大部分的患儿术后视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张力性空气泡下连续环形撕囊术的效果。方法 对122例(122只眼)拟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采用张力性空气泡填充前房后作连续环形撕囊。结果 122只眼中,成功完成连续环形撕囊者114只眼。结论 张力性空气泡下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140眼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经验。方法884例11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861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279眼。随访1m-91m。结果视力在1.0以上者309眼占27.1%,0.5-0.9者586眼占51.4%,0.1-0.4者225眼占19.7%,0.1以下者2O眼占1.8%。新生膜52眼,发生率4.6%。行新生膜切开术9眼,切开率0.8%。手术主要并发症有玻璃体内脱出。结论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是降低白内障手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因其可能的并发症和对操作的较高要求,临床应用须谨慎。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晶状体囊膜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u YZ  Cheng B  Liu YH  En GL  Li SZ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83-285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晶状体囊膜的变化及其对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 ,探讨术后晶状体前囊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最佳位置关系。方法 散大瞳孔 ,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 12 7例 (14 1只眼 )以约 5mm直径连续环形撕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 3个月后晶状体前、后囊膜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变化。结果 全部术眼晶状体前囊膜撕囊口边缘均形成白色环状Soemmering环 ,晶状体囊袋塌陷 ,前囊膜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形成无夹持 (6 8只眼 )、部分夹持 (5 2只眼 )及完全夹持 (2 1只眼 ) 3种位置关系。其中完全夹持术眼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视轴区混浊的发生率 (47 6 % )明显高于无夹持术眼 (11 7% )和部分夹持术眼 (2 1 2 % )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 0 5 ) ;无夹持术眼 (91 2 % )和完全夹持术眼 (81 0 % )人工晶状体正位率明显高于部分夹持术眼(42 3% )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囊膜可发生不同变化 ,其中晶状体前囊膜撕囊口边缘全部位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上 ,是保证术后晶状体后囊膜透明和人工晶状体正位的最佳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采用小切口先天性白内障单纯囊外摘除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58例9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使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3~5mm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切除术,以避免后发障的发生。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体50眼。能合作检查视力者中,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6者18眼,0.5以下42眼;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6者20眼,0.5以下46眼;术后6~12个月矫正视力≥0.6者21眼,0.5以下50眼。术后一个月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障,3个月周边部后囊膜混浊40例,撕囊区清亮。6~12个月16眼发生新生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混浊,瞳孔不圆18眼,人工晶体偏位10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50例(96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及视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18例34眼(EC-CE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12例23眼(PCCC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的20例39眼(AV组)。≥2岁的患儿施行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12~36mo,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及眼部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视力均有提高,ECCE组、PCCC组与AV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100%(34/34)、35%(8/23)和13%(5/39),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较囊外摘除术及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更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赵炳坤 《眼科》2007,16(2):110-110,140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目前冶疗白内障最佳的方法之一,具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但由某些原因部分白内障患者只能行现代囊外摘除术。本科于2003年1月至9月,对住院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200眼(150例)术中施行了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等一些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不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情况。方法:随访近5a来施行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64例196眼,术后观察视力、撕囊口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关系及PCO等情况,随访12~26(平均16.3)mo。根据Sellman等的PCO分级标准进行分级:I级为没有PCO或极轻微PCO不减少红光反射,也没有珍珠样小体或IOL边缘也没有发现珍珠样小体;Ⅱ级为轻度PCO减少了红光反射,IOL边缘也没有发现珍珠样小体;Ⅲ级为在IOL区域内发现中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但视轴(中心3mm)是透明的;Ⅳ级为重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并扩展到视轴区,并且严重减少红光反射。术后后囊膜出现Ⅱ,Ⅲ及Ⅳ级统计为临床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的并发症病例。结果: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组120眼中,发生后发性白内障42眼(35.0%)。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不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组76眼中,发生后发性白内障41眼(53.9%)。两组病例术后在临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上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口大小与术后后囊膜的混浊有关。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能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20.
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术中的连续线形撕后囊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后囊膜处理方法。方法在32只眼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中,摘除白内障及植入人工晶体后于后囊膜的旁中心作一穿刺孔,然后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的间隙注入Healon,再沿后囊膜穿刺孔边缘线形撕开一个直径约4mm的圆孔。结果全部术眼后囊膜中央有一透明裂孔,2只眼玻璃体溢出,术后未见人工晶体移位。结论连续线形撕后囊术可使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获得视轴透明区,并保持周边囊袋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