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6月-2008年5月,笔者对1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透析老年患者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单纯一处狭窄的2例患者采用气囊导管扩张(PTA)治疗。对狭窄的部分患者或狭窄伴闭塞的患者采用手术或Fogarty取栓导管取栓内瘘重建术治疗,在狭窄的动脉和静脉的近心端,行端端、端侧吻合。前臂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建立高位内瘘。结果17例患者中,有2例采用PTA技术治疗,术后即出现血管杂音再现,且血流量恢复。所有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血流量均>200mL/min。结论老年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介入和手术治疗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修复内瘘失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自1993年1月以来,我院共收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16例,一例入院时因左下肢已出现足坏疽且向上发展,行高位截肢:一例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自动出院。余14例患者,16条患肢、行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经随访近期疗效满意。临床资料1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2岁,最大57岁,平均44岁,病程2至10年,平均5年。其中单上肢1例,双下肢12例,单下肢1例。患者均有吸烟史多年,肢端冷、静息痛明显,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端缺血坏死,均经动脉造影证实诊断。  相似文献   

3.
苏铁柱  白惠  幺文博  刘志刚 《河北医药》2012,34(7):1000-1001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行动静脉内瘘透析插管所致并发症,正确选择早期手术方式,杜绝动静脉内瘘的发生.方法 本组135例,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手术方法: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或断端吻;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使用钛伦钉.结果 70例患者选择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后发生局部血肿4例,经局部换药理疗1~2 d后自然消退,术后6个月出现头静脉血流动力不足15例,7个月后造瘘处堵塞10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端侧吻合,术后通畅均良好; 40例患者直接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10例患者因正中静脉缺如行肱动脉-贵要静脉吻合;15例患者在动静脉瘘中使用钛伦钉,有血流动力不足现象6例,出现造瘘堵塞2例,二次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贵要静脉端侧吻合;目前无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吻合病例.结论 手术前行双上肢动静脉彩超,结合彩超选择血管管壁光滑,血管直径>0.2~0.3 cm的血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83-58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260例,均经血管彩超及64排CT血管造影(CTA)确诊。其中髂动脉病变65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202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累及膝下三分支58条患肢,膝下小腿动脉分支闭塞43条患肢,每例患者均先球囊扩张治疗,如扩张不满意或出现夹层等酌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12~72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有明显升高,下肢动脉闭塞相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1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80例,非治疗部位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病变而出现下肢缺血症状30例,另外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12例,均经再次介入治疗后缺血症状改善。另有115例多次彩超复查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3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内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管旁路及动静脉转流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疗效。方法1998-01~2004-01对该病患者109例119条下肢,采用2种术式:①血管旁路:在股-胭动脉、胭-胫腓干动脉之间建立血管旁路;②动静脉转流:在股浅动脉-股浅静脉、胭动脉-胫腓干静脉之间建立动静脉转流,进行治疗观察。结果119条下肢随访4个月至5年,平均3年左右。血管旁路组79条下肢疗效满意或病情改善,1条截肢。动静脉转流组39条下肢疗效满意或病情改善,无截肢。结论血管旁路及动静脉转流在救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各有其优缺点,故应严格选择病例,掌握手术技巧,增加患肢救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旁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2例患者,总结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手术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12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患肢血供明显改善,术后ABI(踝肱指数)0.78~1.01、平均0.85。所有患者足背动脉及(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静息痛完全消失,足趾间溃疡逐渐愈合。结论血管旁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全面准备和术后精心护理对于保证手术成功,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闭塞症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其次还可由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笔者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共救治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64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62例,女性2例。单侧肢体患者59例,双下肢5例,共69条患肢。其中动脉硬化闭塞52例,56条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9条患肢;糖尿病引起的动脉闭塞4例。全组均有下肢缺血表现,主要症状有患肢间歇性跛行、怕冷、麻木、静息痛。9条患肢肢端不同程度坏死性溃疡,12条患肢股动脉搏动消失,57条患肢足背及胫后动脉消失。男性62例中61例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9例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手术治疗病人的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本组29例病例,腔内介入治疗17例,传统外科旁路手术12例;术后随访,失访4例,23例获得随访,术后6月通畅率为87%(20/23),术后12月通畅率为85%(17/20),术后12月保肢率为95%。结论:对于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病人,腔内介入治疗和传统外科旁路手术治疗都是有效方式,应该将腔内手术及传统外科旁路手术的优缺点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兼顾减低麻醉、围手术期及手术风险,以达到中远期较好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周涛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8):94-95
我科于2004年6月~2007年6月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3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67.4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以明确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近端流人道、远端流出道的情况。同时行患肢深浅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静脉通畅情况及大隐静脉管胫的大小,并在体表标记大隐静脉走行。全组测踝肱指数(ABI)0~0.58,平均为0.37。  相似文献   

10.
作者自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2月采用修补、吻合、血管移植等治疗方法治疗肢体静脉损伤 1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 6~ 70岁 ,平均年龄 4 8岁 ;发病原因 :外伤性 10例 ,医源性 2例 ;上肢 7例 ,下肢 5例 ;腋静脉 4例 ,肱静脉 2例 ,头静脉 1例 ,股静脉 4例 ,静脉 1例 ;合并症 :合并动脉损伤 3例 ,神经损伤3例 ,骨折 1例。1.2 治疗方法 直接修补破口 3例 ,端端吻合 5例 ,大隐静脉移植 3例 ,颈内静脉移植 1例。术后给以经患肢灌注溶栓、抗凝药物 ,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并辅以理疗、肢体按…  相似文献   

11.
带蒂大网膜移植于下肢治疗血管或淋巴管功能不全性疾病,已取得一定效果,但用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的患者尚无报道。临床资料本组5例系下肢深静脉梗阻,其中4例为下肢深静脉炎所致的股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梗阻,1例系因手术误扎股静脉而引起。5例中男4例,女1例。治疗前均有患肢肿粗、胀痛和走路沉重感,病史为2~3年。左下肢4例、右下肢1例。5例在治疗前均经患肢深静脉造影,都显示股静脉在膝以上部位开始狭窄,逐渐闭塞,均未见髂外静脉显影,亦未见有侧支循环形成。其中有3例又从患肢卵圆窝处股静脉穿刺造影,上段股静脉和髂外静脉显影都良好。说明股静脉病变范围在膝上至卵圆窝以下部位,由于病变范围较广泛,不易采用血管转流术。  相似文献   

12.
廖雅丽  单尉华  贾冬 《淮海医药》2001,19(6):492-492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 ,常合并有其它疾病。目前早期诊断率还比较低 ,使部分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1 ]。现将笔者临床所见 2 6例漏诊患者治疗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男 2 1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6 4± 2 )岁。全部病例均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患肢发凉 ,麻木疼痛或间歇性跛行 ,均做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符合临床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标准。同时伴有糖尿病 8例 ,经 CT证实伴腰椎间盘脱出 7例 ,伴高血压、脑梗塞 11例。2 6例患者均因下肢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临床诊断CT血管造影提示有2条以上小腿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伴有股、腘动脉闭塞;所有患者经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和长度后.利用“路途”技术将再通导线穿过动脉狭窄或闭塞段,沿导丝送入专用的高顺应性小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成形,对伴有股动脉病变处同时行扩张成形或投放支架.结果 10例患者共10次介入治疗,其中9例肢体血流恢复,症状改善.5个月内有效率90%.1例无效(10%),因并发足背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并在3个月后因足背动脉复发性闭塞行截肢.本组患者保肢率90%,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14.
葛玮  马祖泰 《江苏医药》1996,22(8):557-557
我院自1993年至1995年上半年采用原位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例.均为男性,年龄33~75岁,平均54岁。左下肢病变4例,右下肢5例,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例,糖尿病肢体坏疸2例。9例患者入院时均伴有间歇跛行及静息痛。其中足趾坏死2例,足前掌坏死2例.小腿坏死1例。体检所有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均消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PPG测定患肢末梢动脉波形低平或消失。本组行动脉造影5例,ECT血管检查3例,结果显示:旧动脉水平以下完全闭塞1例,股深动脉水平以下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动脉式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末节断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断指37例,均在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指侧方静脉动脉化。20例采用双动脉式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 A组),17例将非优势侧指固有动脉近端端侧吻合用单式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B组),直接将优势侧动脉近端与指侧方静脉远端吻合。结果 A组病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B组6例坏死。所有断指成活病例(31例)均在术后4~8(6.2±1.6)个月随访。参照Tamai评分标准,A组再植手指优良率100.0%,B组优良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动脉式指侧方静脉动脉化放大了单式指侧方静脉动脉化作用,迅速使静脉瓣膜无创伤性失效,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指关节活动度,为正常供血多次失败后的断指再植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及手术方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配合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均经肢体动脉造影证实动脉闭塞4,0例行单纯介入治疗(血栓抽吸、溶栓、PTA、支架置入)、5例介入治疗效果不佳后行手术取栓治疗。结果 40例行单纯介入治疗患者中25例经血栓抽吸后血管再通,8例血栓抽吸后行PTA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7例行置管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5例介入治疗效果不佳后行DSA引导下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42例恢复良好,2例发生肢体远端干性坏疽1,例截肢。结论介入治疗为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有效的方法,微创、安全、快捷,可作为首选方法,DSA引导下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取栓时目标明确,效果确切,应根据病例具体情况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用尿激酶对大面积脑梗死进行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共11例,使用尿激酶100万U静脉滴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一侧偏瘫肌力0级者7例,Ⅰ级1例,Ⅱ级3例;治疗后24 h内肌力改善2级以上有9例,1周内能行走半自理8例,1例3周能行走.治疗前MRA发现11例患者均有一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或M2段血管闭塞;TCD发现9例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2例无血流;治疗后复查MRA及TCD有9例复流.患者中有4例梗死灶内有出血.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能在不可逆损害发生之前及早再通闭塞的血管,从而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  相似文献   

18.
蒋蕴琴  王钢  陈桂兰 《江苏医药》2000,26(6):493-494
我们对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而静脉条件尚可的患者,采用手术将肱动脉改道至皮下,再行直接穿刺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78岁,平均57岁。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3~12年,平均51年。5中有3例原曾建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使用1~20个月后闭塞,后又行1~3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均在使用3个月内又闭塞。另2例依靠临时插管维持血液透折,期间曾先后3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均在术后1~5天闭塞。5例患者前臂浅静脉条件尚可。手术方法:局麻下,在肱动脉搏动处旁开1cm设计纵行切…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缺血(硬化)血管重建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彬彬 《河北医药》2003,25(4):314-314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 ,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股动脉。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次要危险因素是肥胖、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紧张、家族史。下肢动脉 3个易发病部位是 :小腱胫腓动脉、股动脉及主髂动脉。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 1982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采用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10 5例。男 69例 ,女 36例 ;年龄 11~ 82岁 ,平均 61岁。所有患者均有患肢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或组织破溃及坏疽。患肢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搏动均不能扪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内导管溶栓配合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40例患者均经肢体动脉造影证实动脉闭塞,病变涉及动脉50段;病程8~120小时(平均60.5小时);病变长度5~30cm(平均16cm)。40例均先行动脉内导管溶栓治疗,尿激酶用量50万~150万IU(平均105万IU),短期溶栓治疗失败后10例行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1例行经皮穿刺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短期溶栓治疗后,30例血管复通;复通后1例围手术期再闭塞,置入血管内支架一枚。另10例行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后亦复通。38例术后恢复好,2例截肢,但均显著降低了截肢平面。结论动脉内导管溶栓与Fogarty导管动脉取栓均为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有效的方法,各有优点与局限,应根据病例具体情况选择或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