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肝脏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的检测,观察不同程度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TUNEL方法检测肝移植术后肝细胞的凋亡。结果 同系大鼠间未出现排斥反应,非同系大鼠间肝移植术后均出现排斥反应,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肝脏肝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未出现排斥反应的移植肝脏肝细胞凋亡无显著增加。结论 肝细胞凋亡是移植肝脏排斥反应中细胞损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近期常见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Y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77-680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临床肝移植发展异常迅速,仅以上海市为例肝移植例数超过百例的移植中心已不下四、五家,且在手术难度上不断加大,劈离式肝移植、肝肠整体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等术式均陆续开展,将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随着国内接受器官移植病例增多,伴随肝移植而出现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是包括广大外科、重症监护、消化内科、感染科以及病理科在内的诸多科室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背景:经典术式和背驮式肝移植是目前肝移植的常规术式。 目的:对目前肝移植的常规术式及新术式的发展及特点进行总结。 方法:检索1900-01/2011-01 Pubmed、CNKI及肝移植注册网中与肝移植术式相关的文献,筛选出的35篇肝移植临床研究、综述、报告等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 251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存35篇文献进行分析。经典术式和背驮式肝移植是目前的常规术式。新的移植术式不断出现:劈离式肝移植“一肝两受”,节约肝源;活体肝移植取自活体肝,使用灵活,发展较快;自体肝移植难度大,应用少;多米诺肝移植能够有效治疗FAP,但也因难度大开展不多;肝细胞移植和异种肝移植基础研究尚浅。常规术式技术较为成熟,因在利用供肝、开拓肝源方面的优势,新的移植术式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手术技术和基础研究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肝脏移植学的研究至今不足50年历史,Welch(1955)首次为犬进行了异位移植,1959年施行犬原位移取得成功。自Starzl(1963)首次进行人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以来,至今全世界累计已超过2万例。国内自上海瑞金医院(1977)施行首例肝移植术以来,至今国内累计已达200余例,其中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施行70例以上,居全国首位。我院在肝移植方面采用的是背驮式异原位肝移植(piggyback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POLT),其特征是,先后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肝脏移植术治疗急性肝昏迷3例均获得成功,术后恢复很好,肝功能正常,这标志我国肝移植术的临床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肝移植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原发病的影响、移植肝的质量和术后观察等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自从196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ThomasE.Starzl教授施行了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至今已34年,并且肝脏移植也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但移植界多年来一直面临尸体供肝来源短缺的难题。为缓解受体需求和供体短缺之间的矛盾,20世纪末活体肝脏移植应运而生。活体肝移植相对于尸体肝移植更加复杂、技术难度高,供、受体双方都面临手术失败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而供体的安全更是其重要的伦理学前提。成人活体肝移植中的供肝获取作为关键技术一直是移植界的关沈焦点。近两年来,随着肝移植技术和经验的成熟,以及日益扩大的等候移植患者的需求,亲体肝移植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许多成熟的移植中心已将活体肝移植作为主要的工作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在检查肝移植术后微血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移植术后的移植肝脏,探讨对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的7例肝移植、l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术后进行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移植患者肝实质和胆管声像图改变,并着重观察肝脏动静脉血流情况,必要时对术后的胸腹水的处理及肝脏活检提供必要的引导及监测。结果对8例术后的移植肝脏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检查随访,发现布加综合征1例,未发现肝动脉、门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的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技术存在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左内侧叶缺血坏死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开展劈离式肝脏移植的研究,需要找到一种适宜的动物,建立稳定的移植及麻醉模型。 目的:探讨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及其术中麻醉处理特点。 方法:40只健康3月龄猪,体质量25~30 kg,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静脉-静脉转流,供肝沿Taira线劈离,对断面修整后,行原位肝脏移植。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220±31) min,无肝期(35±6) min。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手术成功率50%,10只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48 h,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再灌注期血钾升高明显,体温下降明显。结果可见:①猪同种异体原位劈离式肝脏移植模型(沿Taira线)具有操作简便,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②即使在良好的静脉转流下无肝期、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仍明显,麻醉过程中纠正凝血机制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猪劈离式实验原位肝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作猪肝脏劈离式原位肝脏移植模型,为临床肝脏移植提供稳定的模型基础.方法 采用改良的原位肝脏移植20例,对供肝沿Taira线劈离,对断面修整后,分别行原位移植,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和温度的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220±31)min及无肝期(35±6)min动物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手术成功率50%,10例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48 h.结论 采用猪同种异体原位劈离式肝脏移植模型(沿Taira线)具有操作简便,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器官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劈离式肝脏移植两种劈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劈离式肝脏移植两种主要劈离方式一经典劈离方式和改良劈离方式的差异,以选择一种安全易行的方式。方法:取58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肝和8例新鲜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分别采用经典劈离方式和改良劈离方式,比较肝脏各段动脉血供、静脉回流及胆管的损伤情况。结果:本组66例肝脏66.7%Ⅷ段、100%Ⅴ段(部分或全部)通过肝中静脉回流。采用经典劈离方式标本中,右半植肝Ⅴ、Ⅷ段静脉回流均被破坏。结论:改良劈离方式比经典劈离方式更安全可靠,在供肝大小适合的情况下应成为临床劈离式肝脏移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是许多肝脏病重要而唯一的治疗手段。我科分别于1999年7月、2000年4月成功地为两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进行了原位肝移植术。肝移植手术是器官移植中最困难的项目之一。由于患者在手术中经历了无肝期、肝缺氧期、移植肝功能恢复期,手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为有效地预防手术及护理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本文总结了对两例肝移植术后病人并发症监护的护理体会。 一、出血、休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原位肝移植过程中常出现难控性出血,止血困难,手术失败率高,但对其有效的处理手段目前尚未报道。 目的:探讨一期血管吻合、纱布压迫止血术式处理在肝癌并门静脉血栓肝移植中发生难控制出血的有效性,以及行二期胆肠吻合分期完成肝移植的可行性。 方法:对1例肝癌并门静脉血栓肝移植过程中出现难控制出血患者,采用一期血管吻合、纱布压迫止血,二期胆肠吻合术式进行止血处理,并观察该患者手术止血有效性以及肝移植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该患者行一期血管吻合,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后2 d出血停止,肝功能,凝血功能明显改善;二期胆肠吻合后未出现明显急性排异反应,3 d时肝功能、凝血功能明显改善;门静脉彩超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管腔通畅灌注良好;移植后1周左右出现少尿、肾功能损害、大量腹水等肝肾综合征的表现,给予特利加压素等治疗后逐渐恢复;移植后2周出现因应激性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经内科止血治疗后治愈,于移植后34 d痊愈出院。结果表明,肝癌并门静脉血栓肝移植难控制出血,采用一期血管吻合、纱布压迫止血进行止血是有效的,并行二期胆肠吻合分期完成肝移植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肝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方法,但是其移植后的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移植模型。目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方法:应用乙醚吸入法对SD大鼠204只行麻醉,2-4 ℃林格液经腹主动脉进行单路灌注,灌注前不翻动肝脏,以减少肝脏热缺血,灌注完毕后沿膈环下切断肝上下腔静脉,修整时不需再修整,以免损伤腔静脉。取下供体肝脏,置入4 ℃淋格液中保存,切下受体肝脏,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移植完毕后,大鼠可自行翻身饮水,存活超过3 d,视为移植成功。结果与结论:204只大鼠共行102次肝移植,最终86例移植后存活超过3 d,移植成功率为84%。结果证实,实验通过改进技术成功建立了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正自从1963年美国Starzl施行全球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肝脏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1]),随后供肝匮乏成为了制约肝移植深入发展的世界性难题,1990年由澳大利亚的Strong等~([2])完成了第1例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解决了这一难题,而随着LDLT术式的不断改良和发展,对肝脏解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观念认为肝动脉和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因严峻的肝脏供体短缺形势而产生的边缘供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部分肝移植等技术,仍无法克服术后移植物无功能及受者死亡率高等困难,移植后免疫相关并发症等也已成为制约肝脏移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强大的再生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作用,有望成为解决肝脏移植领域重大临床问题的创新疗法。目的:总结并讨论间充质干细胞辅助肝脏移植的应用方向及前景。方法: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OvidSP、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时间为2000至2014年,英文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liver transplantation,immunosuppression,liver regener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肝移植、免疫抑制、肝再生",从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且论据可靠的部分文献,最终纳入74篇文章进行归纳综述。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广泛的来源、强大的再生及分化潜能、免疫调节作用,已成为细胞治疗研究的热点,有望解决器官移植领域一些尚未攻克的难题,为延长移植器官寿命、减少免疫抑制剂使用、改善移植受者预后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已有大量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发表,证实了这一可能性。但在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干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蛋白质组学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技术,已经在肝移植基础研究领域中初步得到应用,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未曾报道。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能量代谢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 方法:肝移植的供体是Lewis雌性大鼠,受体是Wistar雄性大鼠,供受体体质量差约20 g;移植肝质量/受体肝质量≈50 %。采用改良减体积肝移植模型。获取供体肝组织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减体积,修整供体肝脏,将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套入不同型号的套管以备套入受体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胆道用细小支撑管植入供体的胆管中以备插入到受体的胆管中;最后进行受体的肝移植,受体先切除受体的原来肝脏组织,然后将准备好的供体肝脏植入受体中。造模后1,3和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受体肝脏组织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采用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结果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通过鉴定,最终32个蛋白的功能比较明确,其中有ATP合成酶β亚基、电子转化黄素蛋白β多肽和质子转运ATP合成酶3个蛋白参与了细胞能量代谢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1和7天,占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原位肝移植:又称正位肝移植,指在术中阻断受体肝的下腔静脉,并切除受体肝和下腔静脉,并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缺血组织或器官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后,会导致自由基过量生成,且过量的自由基会对再灌注组织或器官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影响肝移植成功率。当有限的肝脏供体可供移植时,如何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了肝移植的首要问题。 目的: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构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60 mg/kg罗红霉素、20 mg/kg克拉霉素和40 mg/kg红霉素)混合液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上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混合液;对照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同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移植后连续7 d观察大鼠存活率;检测肝移植后48,72 h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Ki-67阳性细胞数;TUNEL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数量和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移植后大鼠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改变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提高了肝移植大鼠的整体存活率,改善了移植肝脏的功能失调,减轻了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移植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 caspase-3比值,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5646-1426(杨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当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时序不同时,是否会加重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尚未见大量报道。目的:探讨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门静脉灌注的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78只SD大鼠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肝动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以40C乳酸林格液由门静脉灌肝40min,开放肝动脉及下腔静脉,10min后开放门静脉;门静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门静脉开放恢复肝脏血流后10min再开放肝动脉血流;假手术组(n=6):打开腹腔,游离肝脏后关腹。观察各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结论:术后各实验组不同时段先后出现小肠绒毛排列不整或紊乱,小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大小不一,明显肿胀,呈类圆形,内有空泡变性,严重者可见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上述变化在术后12h达高峰。术后肝动脉先复流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及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门静脉先复流组。提示,肝动脉早期复流可以通过早期肝脏供氧以减少移植肝脏的损害,但门静脉的延迟开放则加重了肝移植大鼠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近期连续完成高难度肝胆外科手术,成功地救治了疑难危重病人,使“不治之症”得以治疗,将病人从绝症中拯救出来。 石运明主任,曾师从著名胆道外科专家、青岛医学院王训颖教授,获硕士学位,后考取国家奖学金,1991年赴法留学,师从世界肝胆外科协会副主席、著名肝胆外科和肝移植专家外科协会副主席、著名肝胆外科和肝移植专家H.BISMUTH教授,三年中刻苦学习,掌握了临床肝脏外科、临床肝脏移植、实验肝移植的显微外科和移植免疫等几方面的高精尖技术。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与JNK通路的串扰方式决定了细胞的死亡或存活。而将低氧预适应用于肝移植过程所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尚未见有报道。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后NF-κB的表达对移植肝JNK通路的影响及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经门静脉灌注法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自体移植组:行自体原位肝移植;低氧预适应组:移植前体积分数8%氮氧混合气体的低氧预处理90 min,然后行自体原位肝移植。分别于移植后 1,6,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检测肝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p-JNK蛋白,RT-PCR检测肝脏 NF-κB mRNA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各时相p-JNK蛋白的表达、NF-κB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P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NF-κB 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高(P < 0.05),p-JN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透射电镜下自体移植组肝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征象,而低氧预适应组肝细胞无明显凋亡形态。提示,肝移植大鼠低氧预适应后可能通过上调NF-κB的表达,减少活性氧释放,抑制JNK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